张孝祥写了什么词
张孝祥,生于公元1132年,字安国,号为于湖居士,历阳乌江即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关于张孝祥,作为词人,张孝祥都写了什么词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孝祥词作品
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张孝祥所做的词颇多,其中就包括了《六州歌头》、《卜算子》、《念奴娇》、《二郎神》、《天仙子》、《水调歌头》、《水调歌头·金山观月》等诸多词作。作为南宋初期著名文人,有人声称,张孝祥的文不如诗,而诗则不如词,从这就可以知道他的词是多么出名。
纵观张孝祥的词作,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文风,其中最出名的就要属他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了。再看看这些个爱国词作,字里行间无一不表达了他对已亡国家的哀思长怀,以及对北伐中原的颂扬和对于萎靡国事的悲愤情感。
除他所作鲜明的爱国词作外,他的咏怀词也因为高雅的格调而为人称颂,像这类写景抒情、因事立意的作品,如《念奴娇·离思》这首词最为著名。
身在官场生涯中的张孝祥虽然不是一帆风顺,几番起落,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黯然离开官场,但是他在朝政期间,也是颇有治才,政绩卓著。除了官场上的一些政绩外,能让他被记录在史册就是他的文学方面的贡献了。
小时候的张孝祥,资质过人,还有着天才儿童的称号。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国家效力,可以说是他对国家的爱国情怀是无处不在的。虽然没能在政治上完成自己的抱负,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也是颇有成就。而他所写的词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了。
张孝祥六州歌头有什么意义
《六洲歌头·长淮望断》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隆兴元年即公元1164年。在前一年,南宋大将张浚率领的南宋北伐军遭到溃败,于是朝廷中的主和派趁机将淮河前线的防御全部撤掉,然后向金国求和。张浚在此时召集抗金义士向当时的皇帝宋孝宗上奏议和,但是遭到拒绝。当时的张孝祥正留守建康,他即痛恨金人的猖獗狂妄,又悲愤于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词作。
该词一共分为了上下两阙。我们先来看上阕:伫立在漫长的淮河便极目远眺,观塞上野草丛生的是广阔的荒原。北伐的征途已经消散了,但是寒冷的秋风依然在吹,边塞上一片静寂。我凝神注望,心情十分低落。想起当年中原的沦陷,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结果;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边和泗水边,在弦歌奏响的礼乐之邦,早已变成了一片血腥。和敌军隔河相望,还有他们的前哨据点。看到他们夜间出去打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了整个平原,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惊。上阙主要写的是江淮地区宋金对峙的情景。
然后是下阙:想起我腰间的弓箭和匣子里的宝剑,只是白白地遭到了虫蚁和尘埃的侵蚀污染,满腔壮志得不到施展,就这样任凭时机流失,时光流逝。光复汴京的希望已经变得越来越远了。朝廷正在推行礼乐用来怀柔敌军。穿着冠服乘车的使者,奔驰在路上,实在是让人羞愧难当。相传留在中原的父老乡亲,一直盼望朝廷的仪仗来到此处,使得行人也可以来到这里,但是一腔忠愤,和怒气只能倾洒在前胸。下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难以收复中原地区的悲愤和羞愧,也表达了对朝廷一味求和的不满。
南宋张孝祥
张孝祥,生于公元1132年,字安国,号为于湖居士,历阳乌江即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原本出生在明州鄞县就是现今浙江宁波一带,之后又举家迁往了芜湖地区。他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他的家世并不一般,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第七世孙,父亲张祁曾经担任过直秘阁和淮南转运判官的职位,因此他的身世还是比较显赫的。
在张孝祥出生的时候,正是北宋遭遇“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北宋灭亡的时候。这一年,也是宋高宗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因此当时发生了百姓大规模逃往南方的情况。而张孝祥的父母也是在这个时候逃往了明州鄞县避难。这里正是张孝祥出生的地方,他一直在这里住了十三年。张孝祥自小便显示出了自己出众的天赋,史书上记载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小小年纪便已经洋洋洒洒写出了千字的文章,因此被人称为“神童”。他在1154年即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在殿试中被宋高宗亲自选为状元,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等著名的诗人。
在官场生涯中,因为张孝祥直言进谏,坚持要求对金国发动战争,夺回失去的土地,而遭到了以丞相秦桧首的主和派的嫉恨,秦桧为此还指使自己的属下污蔑他的父亲张祁杀害自己的嫂子意图谋反,结果他也受到牵连被押入监牢,受尽折磨,幸好秦桧不久之后去世才得以被释放。在随后的仕途中,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和坚决主战,因此屡屡被朝廷贬斥,直到1169年,他终于厌烦了官场生涯,辞去了一切官职,从此不再过问政事。没想到的是,他在1170年返回家乡的时候突然离世,享年只有三十八岁。让人惋惜不已。他的主要作品都收录在《于湖居士集》当中。
张孝祥写了什么词
上一篇: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篇:诗人李白是什么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