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平八郎为何崇拜王守仁
东乡平八郎是日本军人,日本从隋唐时期开始学习中国,许多日本人都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东乡平八郎十分热爱中国的心学,尤其崇拜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这对他之后的军事生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东乡平八郎为何崇拜王守仁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乡平八郎为何崇拜王守仁
关于东乡平八郎为何崇拜王守仁这个问题,还需了解王守仁的心学是什么。心学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东西。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是这个民族的希望。哲学给一般人的感觉,就像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言:大瓠,大樗,大而无用。但是王守仁却用自己一生实践的领悟告诉世人,哲学并不是大而无用,需懂得知行合一,相反,诸如武力,终究都只是一时的,只有不断探索的民族,才能永远进步。
王守仁被称为哲学家,但他也是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的心学,归根结底属于唯心主义。他的花开花不开理论,使很多人都产生了争议。尤其是对唯物主义者来说,是坚决反对的。但是这其中有一条是没有争议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作为军人,东乡平八郎和王守仁有共通之处,他随身带有一个印章,一盖就显示出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这就能看出来东乡平八郎为何崇拜王守仁,东乡平八郎是要把心学的理念带在身边,不时提醒自己。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
被后人敬称为王文成公、阳明先生的一代大儒王守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心学,他一生对心学这一明代主流思想的贡献良多,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除却“致良知”,“心即理也”等一系列精华思想外,更有“知行合一”这极具深刻含义的理论。
在王守仁的认知中,从来没有将“知行合一”这一精华思想中的“知”和“行”分开过,一直从根本上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有认知就会有行动。这一思想观点在现今看来更是有着极大地借鉴意义,在其著作《传习录》中有一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可能这句话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过于深奥了,那么可以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何谓“知行合一”。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如果你的心里有尊老爱幼这样的想法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去将心里的想法付诸实践。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算心里有尊老爱幼的想法,但也不会去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它呢?那是因为他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他只有认知却不采取行动。
“知行合一”就是指知在行里,行中有知,知行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结着。“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心学与朱熹理学最大的不同点,王守仁认为朱熹的理学对知与行这一概念进行了分裂,他的学说使得广大儒学生的认知与行动时相互分离的,是导致明代儒学支离破碎的重要因素。
明朝王守仁简介
王守仁即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博闻多识,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过于集陆王心学之大成于一身。
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开始一心悟道,领悟儒家心学之道,广收教徒进行讲学。他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论,认为格物致知剥夺了人的天性且过于繁琐。
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于国,他问为朝廷出谋划策,以国家兴衰天下兴亡为己任;于学,他继承发展心学,使得心学成为明朝的主流学说之一,更是使心学一派远传海外;于己,他的一生笔耕不缀,文学著作众多且文采斐然,并将心学的奥秘融入自己书法之中,已然无愧于心。
东乡平八郎为何崇拜王守仁
上一篇:王守仁的著作有哪些
下一篇: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