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出名的诗人,关于陶渊明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陶渊明劝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在隐居田园生活时,临村的一位少年跑来向他请教学习的方法。陶渊明听后哈哈大笑,向少年举了两个事例告诫他世间上并没有什么学习的妙法。陶渊明的一番话令少年幡然醒悟,欣然归去。
少年敬佩陶渊明博学多才,便去拜访:“您的学识这么渊博,可是在年少读书时运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能否告知我,让我现在也和您一样的博学。”陶渊明听了,莞尔一笑:“世间上那有什么学习的妙法,这是无稽之谈。学习本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渊博的只是也不是一日积成的。”说着,陶渊明把少年带到了农田边,指着农田里的禾苗说:“你仔细看一会儿,看看这些庄稼是不是在长高?”少年否认。陶渊明因势利导:“你眼前看到的这些庄稼没有在长高,可是,它们是时时刻刻都在生长的,只是我们无法看到而已。就像学习也一样,我们每天学习,知识就每天积累,积少成多就自然博学多才了”
接着,又指向河边的大磨石问少年:“你看那块石头,为什么有一块地方凹进去了?”少年回答:“是被磨损的。”“那你见过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凹面的吗?”“没见过。”陶渊明含有深意一笑:“石磨上的凹面是农夫日积月累的在上面磨刀导致的,就像滴水穿石的道理一样。反之,如果农夫没有天天磨刀,石磨不会有凹面,那么他们的刀会变钝”。少年听了陶渊明的一席话,茅塞顿开,似有所悟的拜谢而归。
少年离开后,陶渊明欣然起笔:“勤学如春……日有所亏。”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任何速成的办法及途径。唯有勤奋与持之以恒才是最佳的办法。
陶渊明写挽歌的故事
《陶渊明写挽歌》是一本小说,作者是陈翔鹤。作品主要通过对陶渊明晚年时期上庐山见到东林寺法会场景后引发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死的思考的描写,着重描写了陶渊明对于挽歌的创作冲动。
小说的整体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层次一是这样的:晚年时期的一日清晨,在床上辗转了一夜的陶渊明在起来后,想起了昨天在东林寺看到法事现场后深感不快而提早回家的事情。层次二是这样的:秋天令人不禁瑟缩的寒凉天气,使躺在房子过道的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了阮籍的《咏怀诗》,然后他跟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上庐山了。之后陶渊明听说亲家的人将他的诗稿拿去抄写,并且还将此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对此,他内心感到非常愉快欣慰;但是同时他又对那些来攀关系的刺史王弘、檀道济等人相当厌烦。
层次三则描绘了一日傍晚时分,陶渊明与阿通夫妇喝酒,并且谈论朋友颜延之和慧远和尚在生死方面的不同看法的情景,还讲了一个关于和尚论道的笑话。层次四则是这样的:在一日三更时分就已醒来的陶渊明定稿了他的作品《挽歌》,并且又继续琢磨斟酌他的《自祭文》。
整部小说作者通过探究陶渊明的心理活动,来表现陶渊明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以及淡泊志远的品格,与此同时,作者也借此暗示了当时诸多知识分子生存艰难的情况,写出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心声。
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后人们一般认为,陶渊明有着中国传统隐士安贫乐道的精神,不慕虚荣,不为五斗米折腰。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是世所皆知的。那是陶渊明第一次做彭泽县令,也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为官。陶渊明虽然为官多年,但是职位却一直得不到比较大的调升,这和他刚正不阿,不肯趋炎附势的为人有关。而这最后一次辞官的原由,也正是出于他的正直。那是一个狐假虎威的督邮,没什么实际权力,也没什么当官的能力,但是却能在太守耳边说些有的没的好的坏的,经常一个官员的前途命运都掌握在他的那张嘴上。
这个督邮被派到了陶渊明的彭泽县上,一到彭泽,便要求陶渊明县令去接见他这位太守身边的红人。陶渊明深知这个督邮有副怎么样的嘴脸,本来是想忍耐忍耐便算了,正打算去接见这个傲慢粗俗的人。谁知县吏拦住了陶渊明,告诉他要是不穿得盛重点,这个人肯定要在太守耳边说坏话。陶渊明忍无可忍,一想到如今的朝堂之上都是这般鸡鸣狗盗之徒,对为官之路失望到了极致,便留下授印罢官而去,做他的田园神仙,也不想在官场中受气。
猜你感兴趣:
诗人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上一篇:东晋诗人陶渊明自号是什么
下一篇:陶渊明是什么派别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