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称号是什么
苏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苏辙的称号,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辙的称号
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晚年因在颍州定居,把自己所住的居室称为“遗老斋”,因此自号为“颍滨遗老”。
颍滨是苏辙所居住的地名,遗老是他对自己的一种称呼。遗老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年老历练的人,《客金陵一月将归维扬留别周雪客兼怀尊公栎园先生》中有一句诗为“座客皆遗老,德器比瑚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纪虽然大但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
第二种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晋书·徐广传》中有一句话:君为 宋 朝佐命,吾乃 晋室遗老,就是指这个意思了。
第三种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这个意思跟之前第二种意思有点相近,都指前朝的旧臣。
第四种意思是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在《春在堂随笔》中有写:“顾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遗老而卒於清朝“。意思是说,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后死在了清朝。
从这些意思中,我们可以看出,遗老基本都是指那些虽然有才能、有胆识,即使他们所处的朝代改变了但还是效忠于前朝的功臣。苏辙称自己为遗老,从中能发现他认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无奈新党派的执政让他失去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从而也表达出他对现实不满的控诉。
苏辙的官职是什么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在苏辙的一生中,做官无数,二次被贬,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们对他的从官生涯更加关注了。
嘉佑二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凭借聪明智慧与他的哥哥苏轼同时考中了进士。不久因为母亲的去世,从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与苏轼一同考中了科举科,但当时由于他向上级起奏说要奉养亲人因此没有被任命做官。在这之后,他曾担任过大名府的推官。又在熙宁五年,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认为原来的法制不能进行修改。
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元丰二年,他的哥哥苏轼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狱。因为救哥哥心切,他上书称用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结果不但没有救出苏轼,自己也因为这件事情被贬官。
元丰八年,旧的党派执掌朝廷,他被朝廷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等官职。元祐四年受朝廷的委托出使契丹,回到朝廷后被封为御史中丞。过了两年,又被封为尚书右丞,这时他的地位已经是非常高了。元祐八年,旧法派被推翻,新发派又再次掌管了朝政。绍圣元年,苏辙上书反对新的政策,结果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后来又被贬到循州等地。苏辙的一生有过辉煌的时候也有过低谷的时候,年少得志,但其中却又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苏辙的六国论赏析
《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写的议论文,描写了六国在抗击秦国的时候应该采取的策略,全文一直在强调“大势”,六国没有抓住天下大势最终被秦国灭国,此篇文章用议论比较的辩证手法进行描写,语言简练、说短论长,颇有政治策略家的风范。
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他写文章的背景和用意,他在文章中提出疑惑:全天下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但为何终究免不了被灭亡的悲惨结局。接着,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被纷纷灭亡的原因就是决策者的目光短浅,不知道当时天下的大势。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韩、魏两国对于秦国和六国的重要性。对于秦国来讲,秦、魏是他们的心腹之患,因为秦国向其他国家打仗一定要经过秦、魏两国。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秦、魏就是他们的屏障。因此,秦、魏两国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讲秦、魏的地位的特殊,秦国在把秦、魏收买以后,他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攻打燕、赵。韩、魏是各国的保护屏障,但秦军却能够在他们的地盘上进出自如,苏辙认为这就是天下的大势。文章的末段从各国的角度去论述作者的看法,当时的大势就说明韩、魏不可能孤军奋战,要想打倒秦国就应该六国团结,各个国家互相支援,这样秦国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了。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中,认为六国灭亡就是他们目光短浅,相互背弃盟约,最终六国相继被灭。
苏辙的称号是什么相关文章:
1.苏辙有什么称号
2.苏轼有什么称号
3.苏辙的人物生平
4.欧阳修是个什么人
6.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