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孔子这位圣人,那么你更加不能错过了这篇文章了,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人生总结
孔子是伟大的圣人,开辟了中国儒教文化的先河,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七十二岁逝世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但是,孔子开其新统,中国历史文化中少不了他的儒家说教。在五千多年之间,中国文化理想的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无人可与孔子相提并论。
孔子在他的《论语》第二篇-为政里谈到了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原文是这样的:“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做好学问的志向;到了三十岁基本确立了这个志向;到了四十岁一心追求学问,外界各种各样事物都不能迷惑我了;到了五十岁,才知道人生宇宙的来源,懂得天地自然规律之天命;到六十岁坚定自己信念,有自己独立的主见,好话坏话耳朵听进去都不会计较;到了七十岁,才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但也不超越自己追求学问原则的规矩。
这是孔子报告了自己人生的经历,我们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是艰难,困苦的,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子姓,孔是其氏。《史记》中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 孔子实际乃是野合而生出的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史记》中有:“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 对于现代人来说,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在上古礼俗中,“野合”乃是一种重要的与宗教有关的礼俗活动,就象现在的走婚。“野合”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媒氏》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所以,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宗教礼俗狂欢集会中,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当是叔梁纥七十岁,颜氏征十八岁,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征见过面。
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从母居住于母亲家族中。是母亲将其抚养成人。春秋时,特别是在存留殷商文化传统的一些邦国中,仍有母系制度的遗俗。从母居并不被认为奇。孔丘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贫穷与卑贱中走过来的。孔母颜氏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颇有傲骨的女性。她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告诉孔子。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当孔子17岁时,其母颜氏也去世。起先,颜氏被作为一个穷妇草率地埋葬。一个与颜氏为邻的车夫的母亲向孔子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孔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正在血气方刚之年的十七岁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不仅到防地找到了父亲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纥的遗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贫困且备受歧视。当鲁国贵族的季氏在家中宴享鲁国的贵族君子时,孔子竟身穿为母亲服丧的丧服而赴会,要求也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加入。他被无情地拒之于门外,孔子蒙受了羞辱而告退。为谋生计,孔子在少年青年时期曾从事多种贱业及“鄙事”。备受侮辱和歧视。所以成年后他曾对弟子这样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以说穷苦的子女往往懂得人情世故,人生磨难,所以成熟比较早,孔子十五岁就确定自己做好学问的人生目标,三十岁时候孔子的学问能力才受到季氏家族的注意。所以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季氏(季平子)委任孔子作其私家的小家臣,作过“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库房的小职官。乘田是管牲畜的小牧官。由于做得好,又被擢升为管理工役的小司空。但是不久,孔子似乎即又与季氏失和。他离开鲁国,开始生活中的第一次流浪和游历。为了寻找一种政治上的出路。他到过东边海滨的齐国,一度他还曾试图回归自己的故国宋国,后来他又颠簸流离于中原的陈国、蔡国之间。最终孔子还是不得不归返于鲁国。在这游历中,孔子经历了人生各种磨难,所以是“四十不迷惑”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这所谓是“五十而知天命”。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恒(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结果相互发生矛盾,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在周游列国中到处碰壁,政治仕途上也没有什么成果。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人生中什么事情都经历了,各种人物都见识了,甚至在叛乱、围困、饥饿、失望的生命中渡过,所以更加坚定了他人生追求的信念,“六十而耳顺”。68岁时的孔子,他的所谓儒学思想根本没有得到当时各国政治上的任用于发挥,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最后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2岁,患病逝世。他没有超越自己做学问的规矩,“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告别了他生命的历程。
孔子的人生经历和总结集中体现在他汇编的《论语》里面,那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人生的学问和为政之道,要靠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积累,孔子的儒教思想就在于他这些丰富的人生总结,对人情世故的切肤体验,理论来源于实践,才能放之四海皆真理。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人生观念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猜你喜欢:
1.论语国学的知识
5.读论语心得体会
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上一篇:关于对孔子思想的感悟
下一篇:对孔子赞美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