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的故事是怎样的
太史慈是东汉末年武将,精通骑射,从来都是弦出必中,没有虚发的时候,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射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太史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史慈的故事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自小勤奋好学,练得一身的好功夫,年轻的时候,在东莱郡任奏曹史,郡官和州官发生嫌隙,在奏报时,新三国太史慈将奏报的州吏骗离,而自己先将郡官的折子奏了上去,因为在东汉,起争执的谁先奏报谁就有理,使得州官有再大的冤屈也没地儿说。太史慈害怕州官的报复,躲到了辽东。黄巾军起义,太史慈回到家中探望他的母亲,发现他的母亲被孔融照顾的很好,为了报恩他去帮孔融请了刘备解了其被困之围。随后太史慈投靠了自己的老乡刘繇,在巡逻时,发现外出私访的孙策,二人大战了三百回合,两方的人马都到了才停手。后来,孙策攻打泾县,太史慈为刘繇断后,被孙策的人活捉,孙策见到太史慈,帮太史慈松了绑,并邀太史慈共谋大事,太史慈念孙策的知遇之恩,为其立下汗马功劳。孙策去世后,孙权即位,对于太史慈也就疏远了,曹操曾派人送太史慈当归,意欲招纳太史慈,被太史慈拒了。公元206年,正值壮年的太史慈突发重病死了。
太史慈的名言是什么
太史慈死时,正值壮年,享年四十有一岁,临终前十分感慨,曾留下千古名言,感慨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这句名言作为他的人生写照真是再适合不过了,太史慈出生在东汉末期,当时民不聊生,汉室帝王昏聩,大权落于外戚和宦官,造成国力不断衰弱,国土不断缩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朝不保夕,朝野之中再无忠臣,民间百姓饥不饱腹。各方有义之士揭竿而起,美其名曰讨伐汉室昏君,但其中不乏董卓之类,趁热圈地捞权,实际只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
太史慈的成长,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乱世之中,有英雄、也有枭雄,更有小人。如何寻找明君,如何选择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太史慈本身在汉朝为小官,但为了为民除害却得罪了地方势力,以致于官没法继续。后因缘机遇效忠刘繇,但刘繇并不是一个良主,他不是太史慈的伯乐,提供不了一个好的平台给太史慈,也无法识别出太史慈的独特优势。
在与吴国孙策的几次交手中,孙策爱惜人才,数次招降于太史慈,最终太史慈终于决定舍弃刘繇,追随着他的伯乐—孙策而去,从此太史慈便成为了孙吴的一大武将,为吴国立下了不少战功,孙策死后,孙权继位,依旧十分看重太史慈,太史策可谓一生选对了主公,便手提弓箭立下了一世的功劳。
但天不假年,时光不等人,上天过早的收回了太史慈的性命,让吴国损失了一大猛将。
太史慈是怎么死的
后来刘繇兵败,太史慈保护刘繇来到了豫章。但是孙策已经平定了大部分地区,只差泾县以西的六个县没有被评定,太史慈就立即带兵驻扎进了泾县。后来孙策亲自带兵攻打泾县,太史慈不敌,被孙军囚禁起来了。但是孙策却亲自为太史慈松绑,还和太史慈促膝长谈,当即就拜太史慈为门下都督。刘繇死后,留下数万士兵,孙策派太史慈前去抚恤,众人都说太史慈一定不会回来,但是太史慈却如期归来。
后来太史慈还跟孙策讨伐麻宝贼,因箭无虚发而闻名,用箭矢贯穿贼寇手腕,还钉在了城楼的柱子上。曹操听说了之后,还以“当归”为信,想劝服太史慈。但是后来孙权掌管东吴之后,命太史慈管理南方,在建安十一年的时候,太史慈就不幸去世了。
后世写赞诗称赞太史慈,“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一句话,表达了太史慈对东吴的忠心,并非是曹操所能够动摇的。太史慈以善射闻名,被孙策、曹操等人赏识,但太史慈却忠心于孙策,并无其他。
太史慈的故事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1.名将太史慈的简介
4.简单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