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贝尔的简介
福禄贝尔创立了幼儿教育理论,在1823年著作了《人性教育》,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福禄贝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福禄贝尔的简介
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Frobel)于1782年4月21日生在德国乡村吐林根(Thuringian),其父是位虔诚的牧师,育有子女五人,福禄贝尔是他最小的孩子。福氏诞生后九个月,母亲就逝世了。他的父亲独立负责六、七所教会,所以照顾福禄贝尔之责,落在兄姊和佣人肩上。在他四岁时,父亲续弦,继母很喜欢他,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可是不久继母生了一个男孩,从此,福禄贝尔的日子起了变化,继母开始待他如外人。在这种情况下,福禄贝尔受到很大的打击,自然而然,在继母和他之间形成了很深的“代沟”。由于环境的改变,精神上的孤独,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不喜欢交朋友,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性格,可以说是受了家庭及环境的影响。在乡村中生长,不仅形成他孤独的个性,同时亦喜欢和大自然接触,并沉浸在大自然的安慰里,不断的思索。以后几年,他更深爱花草树木,在大自然中体会出宇宙的真理和奥秘。日后他的思想来源,已在他幼小的心里发芽了。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自我活动的原理
辅导幼童本身的活动,让幼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童藉此来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他们自我操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也就是说:使儿童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统一──这些便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福氏说:“教师要由有限来考察无限的立场,由无限的来考察有限的立场,二者在人生中统一,认识人类中的神性,来证明人类的本质在神中,努力使这两者互相调和,并在生活中表现。”福氏在结论说:“辅导幼童从自身的活动中表现出神性”。
连续发展的原理
“连续发展”这一句话在福氏的“人性教育”基础论中已有论述,人类的成长乃是连续的发展,卢梭在“ 爱弥儿”中提倡“教育乃从受胎同时开始”。
福氏认为人类生命的发展,是由一点连续进行,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人类发展阶段,连续由内部进行,彼此是有关连的,换句话说:青年是青少年的延续,成年是青年的延续。但社会上,往往不以此种态度来看幼年、青少年、青年的。仿佛这几个阶段是毫无关联性的,事实上,一般的父母往往也都认为当子女到了青少年的年龄,就说他已经是青年了,而要求他遵循青少年应有行为和生活,但他应该在 儿童期中遇着儿童期的生活才能进入青少年。又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达到了成人的年龄时,并非代表他确实已是成人了,必须在他们幼年、青少年、青年,各个时期的要求已充实过,才能说是已成人。如果只有年龄达到,而实际的生活没有完全经历过,这个人可以说还是停留在少年或青年时代。每个人在儿童期像儿童、 青少年期像青少年 ,才是正确的。福氏曾批评一般父母,说有的父母对青少年时期的儿女,要求他们的行为各方面要像青年。这种父母要反省自己的幼年、青少年时期是怎样过来的,是如何才达到成年的呢?
福氏特别期望父母不要对自己的子女有如此错误的要求,生命的发展乃是连续性,如此的要求会妨碍他们未来的种种发展,父母的要求过多,过远,强迫子女去强加模仿,努力达到这种颠倒式的教育,会阻碍你的子女,使他们成为一虚弱的孩子。福氏曾特别强调,对正常的儿童,不能从小就施予特殊的教育,福氏再说到人类按各种时期的需要来努力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拿树来作比喻, 一棵树的生长,由一健康芽,生枝渐渐顺序的生长,在生枝阶段中努力的完成,这阶段的工作,枝干健全了,再延续不断的生长,就可长成一棵健全的树。
劳作和宗教的原理
福氏认为人之劳动和生产活动是连续发展的关系。在福氏的那个时代,对一般生产活动的劳动,认为勤劳是人之精神本质的基本概念。也说是说,人之本质是神性,劳动、勤劳就是表现人的本性(神性),人之使命乃是把隐藏的神性表现出来,像神一样,时时创造、生产和表现。
人的劳动、生产,不只是维持衣、食、住,而是要把隐藏内部的精神、神性表现出来,为了认识自己而劳动和创造这是最主要的,而对劳动所得的结果如衣、食、住是次要的东西。在各个不同的职业、地位、场所,按所要求的来练习和表现,自己走自己合适的路,如果外部的行为表现失败了,能由内部坚强的 精神力量再站立起来,如每人用自己的力量及神的力量充分的使用,一定能过着很好的生活,所以人不能怠惰而应当勤劳。
生产活动和勤劳教育
福氏说小孩应早期开始教育勤劳的生活,这是人性之要求,婴儿的感觉活动及四肢活动是身体最初的活动。游戏、堆积木、造型是儿童生产活动的最初花朵,这时期乃是人未来的勤劳及勤勉生活的基础时期。福氏提倡不论幼童、表少年、青年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时或两小时(依年龄的不同)专心的于制作而从事生产活动,由学习中来体验,理解。有些父母让子女在幼童时期,注重于学习很多知识方面的事却忽略了勤劳,认为劳务对幼童是无益的,而去学习所谓的专门知识,为将来的地位铺路,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科,要知道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是等于停止了“能发展的无限的力量”,如果父母、教师能改善、重视勤劳教育,便能够挽回,这就是福氏创设 幼稚园的时候,提倡生产活动、勤劳的原因。为了要给幼儿早有劳动精神,就设计了恩物Gift(教具)。福氏设计这恩物,让幼儿活动、思考、创造──这些都是教育的第一目标。
社会原理
个人、家庭、社会、民族、人类的关系,是一种部分的全体。对个人来说是部分的全体。但也是全体的一部分。当我们注目每一个人的时候,他是完全的全体,其实也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的“部分的全体”是人,人是个人也是全体人。福氏对婴儿的看法,认为其不只是家族的一份子,也是全民族、全人类的一员。所以,婴儿的成长发展有关的,我们可由人类发展的现在、过去、未来的必然结合中,来观察小孩。福氏在基础论中说过:“小孩的教育,对人类发展的现在、过去、未来的要求能结合、调和而一致,是有神的素质、自然的素质和人的素质的人、神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在自己本身有统一性、个别性和多样(元)性。”由于这缘故,同时又在现在、过去及未来中观察、留意,在具体的教育上,家族一分子的幼儿的行动,精神的素质和力量相互调和,明了其发展来表现,每个孩子能完全发挥他个性的统一,而表现其真正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子女,家族的一员,人类的一分子,完全的尽上自己的职责。福氏说统一个性多样的表现是“三位一体”的表现,引导其个性的、多样的、统一的表现,才能对万物作出正确的认识。福氏不只考察神、人和自然的连续性,也站在人类的历史、社会作一番考察。
宗教心、道德性的发芽及教育法
在人性教育基础上,福氏最强调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福氏说 幼儿期的感情,特别是幼儿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现。这社会性的感情是连结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础上,就是说,共同感情是真实的宗教心的最初萌芽和发端。是由母亲培育的,母亲使幼儿感觉到温暖及安全,母亲为自己的经常祈祷,抱着爱儿时给予感动及喜悦,这是通过母亲和儿女们的共同生活中所感到的最大幸福感。在宗教、道德上父母与幼儿、少年、青年等时代的感情,如果没有隔离的话,那一定会体会到 父母的爱。宗教心就是人觉得无论在那种环境之下,神均经常 和你在一起,这种虔诚的生活需从小培养,如果从小就培养有如此的宗教心, 万一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有内心的力量,能再得到胜利,这便是父母早期作宗教心教育的成果。
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幼儿看外界是是像雾一样蒙蒙浑沌的,由看到的东西及父母的话来认识事情,婴儿的感官的发展是从听觉、视觉,乃至四肢循序发展,这时期的保育,福氏在一八四四年出版“母亲的爱抚之歌”是从宗教精神的故事很详细地作为母亲教育幼儿之用的歌。又另外为了 婴儿期和幼儿期的宗教心及身心健全及手脑并用之培养,设计了恩物(Gift)让幼儿由恩物游戏中来认知外界事物的教育。
当婴儿能自己表达感官和四肢的活动时,就是婴儿的后期,而进入了幼儿期的阶段。身体的保育、保护方面渐少,而精神保育方面逐渐增加。精神保育是指广义的教育。福氏提倡 早期教育,即由父母的教育来开始的。创设幼稚园设计恩物,编写宗教故事“母亲的爱抚之歌”,福氏比以前所有的教育思想家更强调重视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学尚未发达的当时,他觉得先准备环境,在环境中让幼儿能够正确去观察认识事物的特性,相互关系、时间、空间关系。在心理学中,幼儿感觉到所有的东西和他们自己一样,都有生命,无论是木材、石头或植物、动物都跟他们说话、操作,所以我们常发现到他们自问自答,自言自语。
1823年著《人性教育》 ,他强调幼儿教育乃是由 幼儿游戏中来辅导。玩耍、游戏是这时期之发展中的最高阶段。游戏,德语spiel 把个人内部本质的要求由内表达于外,游戏是一种喜悦、自由、平静、能够和外界平和,同时有第三者能和你起共鸣和同享的活动。游戏是善的来源。幼童很专心的玩,玩到疲倦,在游戏中体会牺牲、帮助别人、协力合作,也能增进自己的幸福,培养稳定耐心。如果观察幼儿玩到十分疲倦后,其睡觉的情形,实在很可爱,福氏创设幼稚园,主张游戏的重要性,在教育史上是第一位的提倡者。幼儿的食物不只影响身体的生长,也会影响精神生活、感觉生活和 感情生活。幼儿期的衣服,要能让他们自由活动和玩耍,不要太长,穿衣服也会影响到精神、心理,所以父母要选大方简单的色彩,帮助幼儿身心健全地发展。
福氏说婴儿开始学走路,就是人的自立的第一步,要培养自立心,应从婴儿的练习走路开始。开始时大人会牵他的手走,或让他自己扶着墙壁学习走,渐渐地他要求自己活动时,会自己体会平衡,自己站立,(当其自立得到平衡的力量时,就会自己站立),平衡地走,所以不论学爬,自己站立,能平衡前进这是证明人依自然的顺序成长发展,而自立心也由其中产生出来。好奇心也要从小培养,我们观察刚学走咯的幼儿,见到树枝也会自己玩得很高兴。福氏说刚学走路的幼儿会到处找东西。一般的幼儿由寻找东西中认识东西的性质,所以,幼儿拿到一样东西,会专心观察各部分,转转看、 摸摸看、打打看、闻闻看,放在口里尝尝看等。有时打坏,大人就责骂,但依福氏观点看,感觉方面,幼儿比大众敏锐,幼儿喜欢知道东西的内部,潜在力量,大人应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如此才是理想的教育法。
福氏注重幼儿的玩耍,同时也重视画画。福氏说,画画活动是幼儿表现自我的活动,同时也是创造活动,是很重要的活动。画画活动的发展,是心情调和、思考、比较、判断、知觉等精神作用的发展,也能帮助幼儿的观察力,把握事物全体的力量,记忆力、想象力、发现力等,所以福氏重视幼儿的画画活动。幼儿在四岁时喜欢画,这是神赐给他们的创造冲动。福氏说,这乃是通过他们的游戏来表现的,对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想表现出来。福氏时常观察幼儿,从幼儿中学习,他感觉到幼儿的画画需要和语言连结,这样才能发展幼儿的能力,语言和画画是相互补偿和说明的。福氏说画画是站在语言的中间,彼此有共通的性质,用口说不出的,可用画来表现,在语言和画画来说,是有相反的性质,画画是静(死)态的,语言是动(活)态的,画是用眼看,语言是用耳听的,由于这种缘故,画画能力是直接的,和语言一样,同时要发展。
在幼儿期是否应该教数目,有很多人争论,福氏在1826年著的《人性教育》提出数目的教法。由画画自然地进入数目观念和发展。幼儿由画画表现出来,由表现来观察事物,同时,他会把同样的种类、数目集合起来,例如:二个眼睛和二个耳,五只手指头和五只脚指头。由画画引导认识数目,同一种东西反复几次,就能够认识数目,由对数目的注意及认识,来发展幼儿内在算术的能力,知识范围也就会愈来愈广。在幼儿还不能分别多少、异同、大小的概念时,可由画画来引导幼儿认识数目。例如:二个大石头,三个小石头,四朵白花,五朵黄花。对于数目关系的知识,能提高幼儿生活,发展对数目关系的教育。福氏说:如果仔细观察幼儿,我们能发现幼儿由自然、具体的东西渐进入抽象的观念,幼儿由同样的东西,再三重复,例如桔子,桔子都是桔子,一个桃子,再一个......再来一个,很多的桃子,再来一个、二个、三个......这样在幼儿期也能数到十,要注意用口算不能断定幼儿已了解数一个与两个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正确的指导。然后幼儿进入少年时代的过渡期后,才会再进入大人时期的思考、知识及技能期。而这些都是由幼儿期的萌芽开始发展的,福氏说,在人学习数目、形状、大小、颜色、韵律、形态,最初的萌芽也在幼儿期。
福禄贝尔的简介相关文章:
1.幼儿园的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