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奇事怪事未解之谜有哪些
非洲是一个发展比较落后的大洲,那里有很多的原始部落。也有着很多的未解之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洲奇事怪事未解之谜,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
非洲奇事怪事未解之谜:大津巴布韦未解之谜
在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的分水岭之间,屹立着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最为宏大、壮美的遗址大津巴布韦(也称石头城)。经证实,大约在12-17世纪,大津巴布韦曾存在一座繁荣的都市,有高大的圆锥形塔楼、长长的曲形墙壁。大津巴布韦屹立于广阔的东非商贸网络的中心,控制着整个撒哈拉南部非洲的贸易和文 化。这个神奇的文明创造出了怎样的成就呢?它最后又为什么衰败了呢?
大津巴布韦坐落在北部金矿与印度洋之间的最短路线上。当年的统治者极有可能利用内陆河水淘选黄金,控制着中世纪非洲繁荣的黄金贸易,因此大津巴布韦很可能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大津巴布韦始建于公元12-17世纪,它的设计并没有围绕核心规划进行,而是不断调整建设方案,以适应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不断变化的城市功能。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遗址远比其他的古代遗址大得多。
它的遗址占地720公顷,主要包含:孤丘、大围场和较小的废墟山谷三个部分。孤丘是遗址最古老的部分,被欧洲人誉为卫城,农夫和猎人早在5世纪时即屯居于此。
大围场——大津巴布韦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坐落在孤丘之下。大围场建于大津巴布韦鼎盛时期,围墙长达250米,在某些地方高达5米,估计使用了约100万块石头。一堵内墙沿着部分外墙而建,辟出了一条55米长的狭窄通道。
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大围场是当年的皇家宮殿,但其确切功用始终无人知晓。因为墙上有许多代表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的凹槽或突起,于是一些历史学家推测这院落曾用于举行青少年的成年仪式或者其他重要的仪式,或是统治者众多妻妾的居住场所。其高大的锥形塔高达10米,底部直径达5米,可能没有任何特殊功用,仅仅象征雄性的力量。
除了孤丘和大围场,大津巴布韦还包括规模较小的废墟山谷,许多院子坐落于孤丘和大围场这两大建筑之间的谷地内。这些建筑的石墙似乎建造年代最晚,表明这些建筑是大津巴布韦伴随人口膨胀,需要更多居住空间而建造的。
大津巴布韦的特殊之处不仅仅表现在规模上,还反映在建筑材料上。许多建筑采用长方形石块建造,这些石块都是从附近花岗岩山上切割下来的。
大津巴布韦靠石块层层堆垒,而石块间未使用石灰黏合便构成稳定独立的曲面墙,墙高度有时比厚度多一倍,虽然许多墙的底部有圆形的扶垛,但它们并没有支撑作用。
有些地方的复杂构造令人叹为观止。圆形的台阶使得入口显得十分幽雅,锯齿形花饰装饰了部分墙壁,下水道穿墙而过,墙壁偶尔也被一米多宽的门洞截断,有些门洞顶部设有木制横梁。这些神奇的建筑构造也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谜。
尽管今天我们对大津巴布韦古老居民的生活知之甚少,但由于在公元1000年左右,马普古韦地区一直是绍纳古文明的中心,依据对众多马普古韦遗迹的了解,可以推测出大津巴布韦居民的生活情况。
他们通过养殖牛群、象牙贸易和提炼黄金聚敛财富。随着大津巴布韦的崛起,贸易中心发生了迁移,大津巴布韦日渐繁荣,而马普古韦渐渐丧失了中心地位而不断衰落。
大津巴布韦出土的手工制品,虽然尚无法清晰地向我们展现繁盛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组织,但它们同其他铁器时代的非洲手工艺品明显不同。尤为特别的是大量用皂石雕刻的鸟,与其他地方发现的雕刻品截然不同。它们高约35厘米,立在1米高的柱子顶部,每只鸟的造型及斑纹各异,而且这些鸟不属于当地的品种。
今天,绍纳人用皂石鸟来表达对死者的尊崇,某些部落还用铁棒的数量来标识死者数目。有些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古代绍纳人在宗教仪式中使用这些鸟类雕塑来代表不同的祖先。
其他出土的人工制品表明,在14世纪,大津巴布韦已建成完善的商贸社区,遥远国度生产的大量商品不远万里来到大津巴布韦,其中包括叙利亚玻璃、中国靑瓷盘(大多是明代瓷器)、波斯彩陶碗、珊瑚制品、靑铜钟,以及一只铁勺——绍纳人从未使用过的器皿。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大津巴布韦在经济上已经举足轻重。
大津巴布韦遭到遗弃可能有多种原因。一种可能性是,到17世纪末期,北部河流地区已经不再出产黄金,黄金贸易开始向西迁移。尽管大津巴布韦城位于整个地区的中央,但当税收和贸易瀕临枯竭时,这座城市的繁荣时光也就一去不返了。
另一种可能性是城市人口大增,生存出现问题。据估计,大津巴布韦的居民在顶峰时期可能达到1万至1.7万人,与中世纪伦敦相当。随着大量牛群放牧和过度垦荒,这一地区已变得不适于植物生长。
最新的环境数据也表明,在那个年代曾经出现过持续数年的严重干旱,这可能也迫使居民逃离此地。
大津巴布韦的衰败也许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战争,但目前除了少量出土的武器之外,尚无更多证据。
人类未解之谜之大津巴布韦
自从1871年德国探险者卡尔·莫克在非洲中南部高原上发现大津巴布韦的遗迹以来,关于大津巴布韦是非洲人创造的还是外来文化带来的,一直存在着争议。大津巴布韦遗址十分庞大,是一个巨大花岗石建筑群。石墙中空,分内墙与外墙两层,为了更加牢固,从底到顶向内倾斜。内墙与外墙之间填有石块。这些墙由石板砌成,石板切割得如此精确,以致于镶嵌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泥浆和石灰粘合的痕迹。大围场的石墙有20至33英尺高,在底部有15英尺厚,长度为800英尺,由将近100万块花岗岩石砖砌成,石阶与门道砌合得十分精巧,在某些地方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在墙上构成曲折图案。这些设计与今天许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墙上所做的图案十分相似。大津巴布韦占地约100英亩,有3个主体部分。西尔废墟是组石墙,形成山顶围场。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围场是此地最上层人物王族以及巫师的居住区,在石墙围场里,有几只皂石雕的鸟。这样的石鸟被认为是活着的马绍那国王与去世的马绍那国王之间的纽带,既象征着宗教的权力,又象征着政治的权力。
在西尔废墟之下是“大围场”,呈椭圆形,直径为300英尺。大围场内含几个较小的石围场和一个30英尺高的塔。大围场由12个相似但却小得多的椭圆形围场所环绕。没有任何人确切知道这个大围场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有一位现代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一所学校,不过是供年轻人行“成年礼”与作“结婚”用的。大围场之外的小围场可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住所,或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系的巫师和教师的住处。第三部分由这座城的遗迹组成,它布满于西尔废墟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有普通人居住的用“达格”筑造的圆形小层。“达格”是一种由砂砾和白蚁堆里的潮湿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小屋可能曾有用木料或树枝搭建的屋顶。“达格”也用于建造石围场中房屋,以供有身份的人居住。1899年后,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得斯组织了一队人马进行考察。
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对遗址进行研究。一开始,他认为津巴布韦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转变他说话的腔调了。在他眼中,这样的艺术珍品,似乎与古代地中海文明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是相一致的,而绝不是非洲的!这片废墟的古老、雄伟、神秘与周围的原始小屋和粗犷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考古学家理查德·N·霍尔也认为,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是由远古社会的更加开化的民族所建造当时的欧洲人比较容易相信津巴布韦不是非洲本地文化的体现。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看成是原始的、尚未开化的民族。当时的非洲人“低人一等”,他们需要“较开化”的文明来“指引”。那时,多数欧洲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总是住在原始的泥土茅屋里。他们实在无法接受非洲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组织性的创造性,以至于建造了像大津巴布韦这样的著名石建筑物这一事实。所以他们编造了种种令人迷惑的杂七杂八的神奇说法,用以解释这些废墟遗迹的存在。
如,大津巴布韦不是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的流放者所建;或是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是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部落所建;或是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但是,一些明智的科学家提出了异议。1905年,一位名叫大卫·兰德尔·马克尔的著名考古学家,曾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葛特璐·凯敦汤普生去考察,这个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在1929年宣布大卫的结论是正确的。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一直到1970年,英国人不得不认输,大津巴布韦属于非洲!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这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意思是“望族”。
今天,几乎没有考古学家和学者怀疑大津巴布韦是现代马绍那人的祖先所建,现代考古学家们发现: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强大非洲国家的中心;这个中心曾支配着津巴布韦高原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南边有林波波河,北边有赞比亚河。津巴布韦高原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向东,一片低洼的平原构成津巴布韦高原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高原人发展经济靠奋牧业,富裕程度的评估靠的是牲口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高原人也与外部世界进行其他物品的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还有黄金,而黄金很快成了这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纪时,贸易已成体系。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用黄金换回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
在大津巴布韦,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东非基尔瓦港口的古币、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公元1世纪时,这种新的财源对马绍那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在横跨高原的马绍那居住区,这些上流社会的学进该人采纳了在山顶建房的习俗,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和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自己的住宅区,这些围墙并不是用来保护贵族,使之不受到攻击的;而是用来标志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必须存在的距离的。建造围墙的石头处处可见,因为津巴布韦高原有许多裸露地面的花岗岩。马绍那人加工花岗石的工艺非同一般,他们利用昼成绍大一夜温差使花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马绍那石匠还知道在花岗石上生火,加快裂纹的生成,然后用冷水浸泼,岩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开。他们也用楔子打进裂缝,使花岗岩成为石片。层层取下的石片又光又平。
巴绍那人发明了一种建筑艺术,这种艺术非常适合于使用这样的花岗石片。那就是:厚厚的墙,用一层一层的石片砌成,平展的石片间可以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科研人员已经找到证据说明,大津巴布韦第一次有长期居民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大约在1250年,大津巴布韦达到它的鼎盛期。在后来的200年中,大津巴布韦在津巴布韦高原上占据着主要地位。今天仍然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发了贸的韦界学的那段时间修建的。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证据揭示,曾经有多达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山顶上。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大津巴布韦人的生活属于“城市型”,但还是有一些下层人士的生活区,那里拥挤、喧闹、充满煤烟。大津巴布韦人的经济生活也有了最新的发现。大津巴布韦除了向沿海地区出售黄金外,还是非洲内陆地区文化交流网的中心。兽皮、羊毛、象牙、金属矿石等各类原材料从津巴布韦高原的其他地区和南部非洲的其他地区运到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有众多的能工巧匠,他们把这些原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物品。他们制造铁枪、铁炮、金铜饰物;制造陶器,并绘上图案;他们把平滑光亮的皂石雕刻成石碟的石像。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文…事有隽编制工具,说明大津巴布韦有着发达的纺织业。大约1450年,大津巴布韦开始衰败。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沿海港口作邮购贸易,使黄金贸易受到挫折,大津巴布韦的地位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的中心迁至他地。在数百年中,西南非洲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以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和其他地区的人之间的冲突中逐渐衰败,大津巴布韦被人们忘记了。卡尔唤起了人们对大津巴布韦的记忆,但也引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民族纠纷。今天,随着“大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获得突破性解决,考古学家们希望:他们对该遗址的研究将会向世人展现南部非洲那些鲜为人知但却十分灿烂辉煌的过去!
大津巴布韦之谜
德国地质学家莫赫有一次在非洲南部遍布灌丛的地带一步步勉力前行,偶然发现了好些巨大的石墙遗迹.看来显然是一座废城。莫赫当时确信这座废城不可能是当地非洲人所建,因为非洲黑人住的全是原始的泥筑棚屋.这些遗迹称津巴布韦(意思是石房子),是当地非洲人起的名字,所以莫赫心想,这些建筑定属从北方较先进社会来的人的杰作。但1871 年发现这座废城的莫赫完全猜错了。这座使人印象深刻的花岗石城,的确是非洲黑人所建造的.因此今日废城所在的国家名字由罗德西亚改为津巴布韦,实在再贴切不过了。
这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废城.屹立在津巴布韦东南一隅,近木提利魁河河谷尽头,景色壮丽,长年苍翠。这些顶部倒塌的石块建筑,散布在广达24公顷的土地上。其中俯瞰全城的建筑物,是一座位于山顶的石砌围城,因而有人称之为“卫城”,不过这个名字并不适当。因为围城不是用来防卫,而是让人观赏的。山下的河谷里,一道围墙围绕92米长、64米宽的地方,在这地方一堵残留的神殿墙壁屹立。在这两座巨大遗迹之间,则布满很多较小的房舍遗址。
附近居民并不知道这些巨大石块建筑群的历史,令莫赫颇感困惑,他判断这些石块建筑定是黄金贸易的副产物.因为根据某宗教圣经有关示巴女王的记载,3000年前非洲某一处地方的黄金贸易非常发达,积聚的财富不可胜数,大津巴布韦很像是这地方了。后来有些“专家”也支持莫赫的说法,认为大津巴布韦是从埃及或腓尼基一类古文明社会请来建筑师和熟练工人设计、建造的贸易站。虽然也有人反对莫赫等提出的说法,但十九世纪的废墟研究专家都持一个几乎一致的意见:当地班图人的祖先,文化并不算发达,根本没有能力设计和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说津巴布韦可能是所罗门王藏宝的地方。据传说,这宝藏曾为大卫之子所罗门王的朝廷提供大量财富。
但这非洲卫城真是基督出生前1000年建造的吗?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此说值得怀疑,尤其在苏格兰专家兰德尔—麦基弗发表了有关废城的研究结果后,数千年历史的说法更站不住。他说这些石块建筑物只有几百年历史,而非几千年,不是外地人而是当地非洲黑人建造的。这些研究结果本世纪初期公布后,获得英国考古学家卡顿·汤普森确认。他在1929 年这样写道:“……搜集所有现存各方面证据,并予详细研究调查后.尚未能找到一件证据,足以否定此为班图人予中古时代所建之说。”这个看法后来得到其他考古学家的研究结果证实,而且这个看法与有关班图语系各民族的历史传闻符合。这些民族从现在叫做奈及利亚的非洲地区,逐渐向东南迁移,到基督纪元初某个时期,便占据了非洲中部和南部。
在沉积土层找到的一些物件,经过碳十四分析以鉴定年代。证明卫城山上最早的拓居活动。始于公元二或三世纪。到了1200年前后,这个地区受现今绍纳人的祖先姆比雷人控制。姆比雷人是熟练的矿工、手艺人和商人。曾经建立一个组织完善的政治个体。那些花岗岩高墙,大概就是姆比雷人文化全盛时期建造的。神殿和围墙则为较晚期的建筑,至于其他房舍.似乎是以后两三个世纪才增建的。
然而大津巴布韦这个繁荣昌盛的贸易和宗教中心,在什么时候,又为了什么缘故弃置呢?历史学家研究过这地方的古今地理特征,大致可以肯定在十六世纪初年,大津巴布韦居民已将这个地区的食物和木材资源全部用尽。大概由于连年干旱,粮食歉收;或是数百年来过耕种,土壤衰竭;甚至可能瘟疫流行,灭绝家畜野兽,居民无以为生。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不管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津巴布韦的3000多名民慢慢减少,迁往物产较丰、条件较好的地方去了。
可是仍然有一样事情令人百思不解。为什么姆比雷人建筑巨大建筑物,要用花岗石而不用木料和泥土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津巴布韦是个宗教中心。所有建筑和设计.旨在显示其重要地位。但更可能的是大津巴布韦为贸易中心,控制着西起马塔贝莱兰金矿区,东迄印度洋海岸之间的繁盛贸易。起初石墙大概是方便将山上露出地面的天然岩石接起来,作为畜栏;大部分石墙则造来增加声威。向前来贸易的商旅炫耀当地居民的财势。不管为了什么目的。大津巴布韦人引人注目的建筑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即使今天大津巴布韦一片荒凉,所有前去参观的人对那些残垣断石的坚固与威势,仍会惊叹不已。
津巴布韦遗址日后说不定还会露出更多秘密.因为这些属于一个湮没社会的遗迹。仍然充满神秘,真相未明。
猜你喜欢:
5.世界十大未解之谜
6.全球十大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