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名胜古迹都有哪些
安塞自古有”上郡咽喉“之称,处于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民族文化向北发展,以阴山岩画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民族文化向南发展的文化融合地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安塞名胜古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安塞名胜古迹
秦直道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南起帝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凉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700多千米,路面最宽处约60米。 安塞区王瑶乡境内现存秦直道约6千米,化子坪乡境内秦直道长约30千米,镰刀湾乡境内直道长约20千米。王家湾乡、镰刀湾乡边界地带秦直道长约9千米。秦直道在安塞区境内总计长65千米。
真武洞石窟
真武洞石窟位于城区北线约1华里处,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迄今一千三百五十年历史。据传说汉总兵李广出征,败于金明边关,行至真武洞马创泉饮水,突遇恶虎,拔剑不及,霎那间一道金光闪于虎踞处,瞬间山崩地裂,恶虎落于百丈悬崖之下,总兵得救,感恩不尽,遂于唐贞观辛丑年在佛祖显灵处始建大佛寺,其主佛高二丈二尺有五,为陕北石佛像之最。
芦子关
芦子关距安塞城北75千米,山高坡陡,狭谷状如葫芦。唐长庆四年(824年),李彝为朔方节度使,在芦关建造城防,以护寨外。杜甫游览后,写下了《塞芦子》一诗传世,又有注:“芦关扼两冠,有土门两崖峙立如门,入门地形宽阔,状如葫芦”,故名。宋代司马光游览后题留了“延水犹传檄,芦关未撤烽”的诗句。民间流传道“芦子关、芦子关,风萧萧兮延水寒,安得壮士控北番”的感叹。山岭之巅,防御密布,别名铁门寨。
化子坪黑泉驿石窟
化子坪黑泉驿石窟位于化子坪镇黑泉驿村,距县城40千米,依崖开凿,单室独存,窟石宽8米,深9.7米,高4.5米。窟内残存8尊较完整造像。窟室内有两根连接窟顶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有的头残缺),面部线条简单。右边石柱上方开龛,龛内雕有观音菩萨1尊,头戴高花冠,宝缯飘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观音袒胸露肘,有腕钊,胸饰璎珞,披络腋,披帛从右肩飘向后方再绕右膝,下著裙。娥眉微竖,鼻梁隆起,朱唇锁闭,有毫光。左手拄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手牵巾。右脚弯落在台座上,左脚轻踏莲花。侧身坐在长方形的台座上,显示出神态温柔而飘逸的样子。
安塞博物馆
安塞博物馆前身为安塞县文化文物馆,于1997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地处安塞城区中心,展馆面积2300平方米。2004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二级馆。馆内设有文物陈列、民间剪纸艺术、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艺术探源、安塞腰鼓文化展馆藏书画殿和成果展等7个展室,藏有剪纸作品12000条幅,现代民间绘画作品1500余幅,绣品300余件,捏塑300余件,在陕西省及全国各类大赛中屡次获奖。书法家欧阳中石、画家刘文西、作家陈忠实等先后题词。
腰鼓山
安塞腰鼓山位于安塞区墩山主峰墩峁之上,因山上建有高达24米的“天下第一鼓”而得名,也被称作腰鼓楼,登上山顶,可鸟瞰安塞城区全景。
腰鼓山于2004年开始建设,2011年7月建成,海拔1145.5米,总投资为1500万元,占地9120平方米。已造成窑洞群150孔。其中特色窑洞12孔(按年代历史修建),土窑22孔,陕北最大的窑洞3孔。“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楼,腰鼓楼高24米,位于墩山主峰墩峁上。
安塞红色景点
王家湾毛泽东旧居
王家湾毛泽东旧居位于安塞区城西50千米处。1947年4月13日至6月9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此居住了58天。毛泽东在这里发表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蒋介石正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两篇著作。并在这里指挥了羊马河、蟠龙战役,部署了全国其它战场上的战役。毛泽东、任弼时在王家湾居住的两孔半窑洞保存完好,室内原3人用的办公桌、小凳子、躺椅、文件箱等尚在。
军委二局
军委二局是革命战争年代重要的技术侦察情报部门,是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江西苏区亲手创建的。1935年10月19日,军委二局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12月5日红一、二、四方面军三个技侦部门在陕北保安正式合并,组建成为统一的中区军委二局,1937年1月中央军委二局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由保安移驻延安,1938年11月19日由延安迁至安塞碟子沟和黄崖根两个村庄,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2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张思德牺牲地
张思德(1915年—1944年),四川仪陇县人,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随部队到达延安。1944年,为解决与会代表的烤火问题,中央的邓捷负责调人去安塞烧炭。9月5日,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挖一个新的炭窑时,因土质松软,雨水渗透,造成塌方。张思德把小白推出窑外,自己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年仅29岁。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而作著名讲演《为人民服务》。
安塞历史文化
安塞自古为边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称。秦汉两朝,安塞境内的烽火台多达四五十处。宋代,安塞是宋与西夏激烈争夺的战场,堡塞遍布,战火频仍。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安塞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的文化特色。而明代以后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使得在其他地区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在安塞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安塞秧歌
安塞秧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每逢喜庆的日子,城镇农村都有闹秧歌的习俗。 安塞秧歌流派众多、五光十色。最有特色的当数过街秧歌、排门秧歌、走灯秧歌。内容有踢场子、打腰鼓、扳水船、跑竹马,其牌场不下百余种。闹秧歌,一般在腊月二十以后开始组织人员,从正月初二起秧歌。老百姓认为,正月动动响声,全年安顺。秧歌队开始“沿门子”即挨门挨户拜年,主人以各自的经济力量摆烟、酒、糖、茶以示招待。
安塞民乐
安塞的民间音乐主要在说书、闹秧歌和婚娶丧葬中应用。乐器有唢呐、镲、鼓、三弦、笛子、管子、长号等。唢呐安塞人叫吹手,同时也是对唢呐手的称呼。吹手是农村最普及的乐器班子,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建筑窑洞合龙口及喜庆节日都有吹手助乐。吹手一般为双吹,也可单吹,还可混吹。吹手还是陕北秧歌的领头,吹手跟着鼓点吹,秧歌队随着乐器节奏表演。三弦在安塞主要用于说书,有时也为戏剧演唱伴奏。
安塞刺绣
安塞刺绣主要是在花鞋、枕头顶、针扎、围肚、裹肚等上扎花。安塞刺绣颜色鲜艳,构思新颖,图案大多为花、草、虫、鱼、动物以及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往针扎上绣花时一般可直接进行。往鞋子、枕头顶、裹肚上绣花,先要剪花样,依据被绣物大小,选用喜欢的图样,剪好,粘贴好,即可用小绣花针走针引线,不用花绷子,直接拿在手里做。这类刺绣品一般均为结婚的信物或用品,不少裹肚、枕头顶中不乏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安塞雕塑
安塞雕塑包括石雕、木雕、捏塑(面塑、泥塑)三种,尤以捏塑普及。石雕从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石窑可以看出,安塞石雕艺术精湛,刀法洗练,线条流畅优美。保存较好的主要是寺庙里的佛像,还有碑、石狮子等。明清两代石刻艺术盛行,技法高超。安塞木雕主要是民间艺人纸匠用木头雕刻人头,做童男童女的头颅模型,还有一些木匠在棺木上刻花。捏塑是安塞最普及的妇女艺术,包括面塑和泥塑。
安塞腰鼓
腰鼓,安塞人又称花鼓,是民间舞蹈秧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作为驱邪的打击乐在社会上流行,后又作为助阵声乐用于战争。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欢度佳节、庆祝胜利和丰收的民间艺术活动。在内容上也由原先单纯的打击乐演变为融舞蹈、武术、体操、器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随着技艺的不断更新,腰鼓越来越受到中外人士的亲睐,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剪纸
剪纸,安塞人称窗花,历史悠久,是民间靠世代口授心传保留下来的一种民间美术,在民间自然形成了家族沿袭的传授形式。安塞剪纸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和民俗,而且发展和形成了当代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造型体系,被誉为“群芳母亲”,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称。1993年,安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5月20日, 安塞剪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被国外艺术家誉为“东方毕加索之作”。198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安塞“全国民间绘画画乡”称号。安塞农民画是对剪纸、刺绣的延伸,起源于民间,内容有人物、动物、花卉等,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抒发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安塞农民画讲究装饰,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感觉印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着色较纯净,色彩较单纯,画面观感清晰、富有亮度。
安塞民歌
安塞民歌,又称“酸曲”,为劳动者自编自唱的歌曲。多为唱者即兴编出,在传唱中,不断加工而成。其特点带有浓郁的地方泥土气息,且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由于安塞民歌多为演唱者即兴创作,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富有情趣。不受时间、地点、男女老幼的限制,所以世代相传,久唱不衰。安塞民歌,从内容和调式上可区分为信天游、劳动号子、小调、歌舞曲、风俗歌曲和宗教歌曲6类。尤以信天游和小调见长,且流传广泛。
猜你喜欢:
安塞名胜古迹都有哪些
上一篇:安仁县有什么名胜古迹
下一篇:安微石牌有哪些古迹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