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名胜古迹
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那么你知道和县有哪些名胜古迹吗?今天学习啦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和县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
和县名胜古迹 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
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在县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乡汪家山北坡。地居长江下游,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中间地带。构成洞穴的地层系寒武系白云岩,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乡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时,发现龙潭洞内埋藏着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县考古工作者联合考查,于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一块左侧下颌骨碎片和三个零星的牙齿。这个头盖骨,中等大小,脑壳厚,额骨低平,眉脊粗隆,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尚未愈合推测,和县猿人头盖骨为20岁左右的青年个体。并发现有粗陋的石器、骨器和火烧的骨片、灰烬等遗迹。在同一洞穴堆积层中,还发现哺乳类动物化石25种,加上鸟类、爬行类动物化石共有50多种。其中有北方生长的肿骨鹿、剑齿虎、巨河狸;南方生长的剑齿象、中国犭莫、鬣狗等。龙潭洞遗址的动物化石,种类多,分布密集,是一个南北之间过渡性的动物组合,这为研究古代气候、古动物群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地质、水文等学科提供了实物资料。经专家初步鉴定,和县猿人头盖骨系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属中更新世。它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与发展,研究南方和北方古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探索中华文化渊源和长江阶地的发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和县猿人化石的发现,震惊了中外学者,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丹麦等国专家,数次专程前来考察。
1981年9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县名胜古迹 霸王祠及霸王墓
霸王祠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霸王庙、项羽庙,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约一公里的凤凰山上,离县城20公里。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当时就地墓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唐会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内称:“自汤武以干戈创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因此,赋以吊之。”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与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少建半间。殿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狮、旱船、钟、鼎、匾、碑等文物。唐宋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题诗。后屡遭兵燹,大部建筑物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悬“拔山盖世”匾额,并有楹联曰“山襟水带,虎啸龙吟”。
霸王墓,又称“衣冠冢”,建于霸王祠后面,原墓隆起,砌以青石,呈椭圆形。宋乌江令龚相《项王亭赋》云:“墓四周古松数百章,怒涛汹汹常如大风雨至。”清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诗:“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墓前有明万历和州知州谭之凤题“西楚霸王之墓”碑。此墓惜已无存。
和县名胜古迹 陋室
位于和城半边街。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有铭,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狎鸥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俱遭兵燹。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间,民国6年(1917),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室前有石铺小院和台阶,室后有小山,颇为雅洁,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清晰可见。
和县名胜古迹 镇淮楼
镇淮楼,又称“鼓楼”。座落在和县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清乾隆、道光年间,知州徐元、李煜先后重修。清光绪十七年(1881),知州罗锡畴,又一次修复,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尺长方的古砖砌成,砖上记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迹。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东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登楼远望,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东看长江,江面如练。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今和城)时,尝与诸将登镇淮楼,饮酒作诗,以抒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和县名胜古迹 宋时梅
宋时梅,在县城西南20公里的南义乡丰山杜村,是一株近千年古老的梅树,高达丈余,枝呈铁色,花形似蝶,单瓣果梅,原先花色雪白如银,如今变成粉红。每到冬去春来,梅花怒放,香气馥郁。
宋时梅为北宋康定元年(1040)歌豪杜默手植。杜默幼读经史,爱写诗文,因屡试不中,对官场渐生厌倦之情,终于挂冠归隐。杜默离开京师时,特购六株珍贵的玉蝶梅植在家乡,由于名梅难养,后来只活一株。平日无事,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
杜默去世以后,这株梅花据传每年轮番开放,花开半树,因而得名“半枝梅”。似乎以此哀悼主人,从此,远近闻名。
古梅近旁有“梅豪亭”,系清代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刘长城所筑,亭顶六角飞檐,上敷琉璃瓦片,随同知州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朱筠作《丰山梅豪亭记》,并刻石成碑。今亭、碑俱在,字迹依稀可辨。
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宋时梅被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以来,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建围墙、花台、古亭和小径等。雅境恬适,春花怒放,凡来游者,留连忘返。
和县名胜古迹相关文章:
1.枞阳风景名胜古迹
2.大名的名胜古迹
3.桐城的名胜古迹
6.山西孝义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