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趣闻 > 历史揭秘 > 历史真相 >

汉字历史大揭秘演变与发展

时间: 世芳35 分享

汉字,在中国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汉字历史,欢迎阅读!

汉字历史演变与发展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解除。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 货币 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秦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后来因为篆法苛刻,书写不便由隶属取而代之。从而掀起了汉字书写的革命,并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小篆对大篆的改造上,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笔画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笔改为圆角、软笔。字体显得圆润舒展、规矩得体而又活泼灵动,显出很强的美感。结构整齐,偏旁的写法和位置都比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边,促进了汉字的进一步定型化。

小篆删掉大篆的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书法理论: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像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如鱼得水,运笔就像高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草书

草书是楷书的变体,产生于汉代。本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

两汉时期的草书主要是章草。它讲究笔墨的连贯,字与字之间、笔画之间环环相扣,虽偶有间断,但笔意仍相连。六朝时期,草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词连现象。到唐代,草书发展到狂草。张旭、怀素等人把草书推向狂放的境界,他们任意增减笔画,随便改变汉字结构,随心所欲,气、意、笔一气呵成。字体一般很难辨认,完全成为书法家表达胸臆、张扬个性的艺术品。

提起草书,不能不提及当时书写材料的巨大进步。西汉末就发明了造纸术,到唐代纸张基本上取代其它书写材料而处于独尊地位,纸张的卷舒自如、携带方便、吸水易干等特点,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行书

行书,与草书一样起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较楷书简便,辨认比草书容易,以简易为宗旨,实用性强,便于流行。成为人们信札往返、记事作文的首选。书圣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宋体

宋体是指宋代出现的一种字体,它兴起于宋代印刷业的雕版匠之手,字体与楷书相近,但字形更为规整,轮廓几近正方形,横画细,竖画粗,显出墨色浓淡搭配,泾渭分明,看上去令人神清气爽。后代的书籍印刷多采用这种字体。

中国6000年历史汉字起源揭秘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而我国的汉字形成过程,是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期。一种比较折中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近年,由于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已经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的新线索。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发掘报告,便初步指出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其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

1984年到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几座墓葬中,出土了三片刻有符号的龟甲和一件有符号的石器。符号的形状,和商代甲骨文很相似。遗址年代要早于公元前5500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奴隶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李斯统一文字的故事

公元221年,秦王扫六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这期间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正统思想,而丞相李斯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斯原是楚国人,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吏,但是他不甘平庸,拜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就去了秦国。后来李斯结交了吕不韦,深的重视,经引荐,有机会见到了秦王嬴政,而后一直辅佐秦王,直到完成帝国的统一,官拜相国。

秦朝统一后,李斯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下令全国禁止使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小篆作为统一的书体。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再到金文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的文字各不相同,这一时期汉字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因此秦朝统一后,急需要一种官方的文字使得全国上下统一,李斯便奉秦始皇的命令制作这种标准的字,这就是小篆。

李斯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亲自写下了《仓颉篇》七章,作为学习的课本,供人临摹。此后不久,李斯又采用了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官员创作的另外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的曲折回环,形成新的一种书体,这就是隶书。后来隶书就作为官方的正式书体,开始于秦朝,兴盛于汉朝。直到魏晋时期被楷书所替代。李斯的功劳,身在千秋,福泽万代。


猜你喜欢:

1.汉字起源历史资料

2.汉字的历史资料100字

3.中国商代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演变

4.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

5.一些汉字的演变

5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