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解密雍正继位之谜解析
关于雍正,第一件要谈的事情就是他的继位问题。很多人都对雍正是如何纪委的而感到疑惑。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雍正继位之谜,欢迎阅读!
雍正继位之谜解析
雍正几位的问题纠缠了雍正一辈子,几乎整个雍正王朝都处在它的阴影之下。专家对此争论激烈,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只梳理一下事件基本脉络,不做最后评判。
太子胤礽被废之后,本来最有希望继承大位的是八皇子胤禩。他势力最大,口碑最好,大臣几乎一面倒地拥护他。但是胤禩这个人太聪明了,聪明到了有点蠢的地步。胤禩好像唯恐康熙不知道他这个儿子有好人缘,还曾犯贱似的给康熙上书说:“我现在该何以自处呢?我不如装病吧,不然大臣们会推选我当太子哩。”结果折腾来折腾去,触怒了康熙敏感的神经,痛骂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彻底剥夺了他继位的可能性。
胤禩倒掉后,比较有希望接班的有三位:三皇子胤祉、十四皇子胤禵,还有四皇子胤禛,也就是雍正。而在当时人眼里看来,胤禛似乎可能性最小。但是等 1722年旧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之时,大位还是传给了胤禛。这在当时就引起很多猜疑,后来更是聚讼不休,大家都在争论一件事: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时康熙皇帝病在畅春园,胤禵远在西北,胤禛三天前就去了天坛,准备代替病父祭天。三皇子胤祉、八皇子胤禩,还有其他数位皇子在康熙身边。整理一下此时官方的说法,大致情形如下:
当日丑刻(凌晨1-3点),康熙下令招胤禛回畅春园。
寅时(凌晨3-5点),康熙招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祹、胤祥等皇子,以及理藩院尚书九门提督隆科多。值得注意的是,除隆科多外,其他满汉大臣都不在场。康熙对着他们宣布死后将皇位传给胤禛。
巳时(上午 9-11点),胤禛回到畅春园后,先后三次探望康熙,还和父亲谈了一阵病情,但是康熙始终没有提他将继承皇位的事。而且别人也没跟他说。
戌时(晚上7-9点),康熙驾崩。隆科多向胤禛宣布了康熙遗命,胤禛这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当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几乎所有的史家都觉得这个过程不太合理。谁都知道胤禛要当皇帝了,就他一个人不知道。没这么办事的。主张合法继承的人对此做了解释。比如杨启樵就认为,雍正肯定撒谎了。但他撒谎不是要掩盖篡位,而是这个人太虚伪。多年后,雍正为了表白自己对皇位毫无兴趣,所以编出这么戏剧性的故事,非说自己到最后一刻才知道继位的消息。谁知画蛇添足,没毛病也显得有毛病了。
寅时(凌晨3-5点),康熙招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祹、胤祥等皇子,以及理藩院尚书九门提督隆科多。值得注意的是,除隆科多外,其他满汉大臣都不在场。康熙对着他们宣布死后将皇位传给胤禛。
巳时(上午 9-11点),胤禛回到畅春园后,先后三次探望康熙,还和父亲谈了一阵病情,但是康熙始终没有提他将继承皇位的事。而且别人也没跟他说。
戌时(晚上7-9点),康熙驾崩。隆科多向胤禛宣布了康熙遗命,胤禛这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当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几乎所有的史家都觉得这个过程不太合理。谁都知道胤禛要当皇帝了,就他一个人不知道。没这么办事的。主张合法继承的人对此做了解释。比如杨启樵就认为,雍正肯定撒谎了。但他撒谎不是要掩盖篡位,而是这个人太虚伪。多年后,雍正为了表白自己对皇位毫无兴趣,所以编出这么戏剧性的故事,非说自己到最后一刻才知道继位的消息。谁知画蛇添足,没毛病也显得有毛病了。
即便我们接受杨的说法,其他疑点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三天后只宣读了满文遗诏? 为什么临死前服侍康熙的首领太监很快被处死?为什么胤禟后来抱怨说时机已失?当然,这些疑点没有一条是决定性的,而且都可以做出另一种解释。但我们可以确信:那天一定发生了一些诡异的事情,一些让其他皇子们铭刻在心的事情,因为诸皇子的反应极不正常。
胤禩当时“于院外依柱独立凝思”,交代给他的事情他不但不办,而且连回答都不屑回答。胤禟闯到雍正面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最古怪的要数胤礼,他在大街上碰到隆科多,听说雍正继承了大位,忽然“神色乖张,有类疯狂”。
这个皇子像只受惊的兔子似的,一路狂奔钻回了自己府邸,不敢出来。按照常情,一旦确定继承权,就算以前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表面上也都会接受这个事实,何至于如此明目张胆地敌视?至于胤礼,在皇位争夺战中更是一个打酱油的,他为什么如此惊慌?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康熙没把皇位传给雍正,雍正串通隆科多篡位。一种可能是康熙确实把位置传给了雍正,可当时形势依旧非常危险,雍正用了一些手段才压住了局面。单靠目前的材料,我们还不足以下最后的结论。可不管那天发生了什么,它都纠缠了雍正一生。多年后,雍正还在解释,还在辩白。而如果没有那天的阴影,他也许不会整死胤禩。
雍正是如何夺位的
雍正即位后,其在《大义觉迷录》里是这样描述整个过程的:“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佑、阿其那(即八阿哥允对)、塞思黑(九阿哥允端)、允礻我、公允验、怡亲王胤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惟恒亲王允痒以冬至命往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贝子允掉,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刻,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清世宗实录》和《东华录》也记载了这一过程,和《大义觉迷录》里所说的大体相同,只是《清世宗实录》中特别提到,雍正曾经进康熙的寝宫问安,“进见五次”。考虑到《清世宗实录》和《东华录》的修撰时间比《大义觉迷录》要晚很多,而《大义觉迷录》系雍正钦定版本,因此基本可以认定,这两本书是以《大义觉迷录》作为范本的。
对于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的自述,颇值得仔细研究一番。从时间上来看,据雍正自己说,在他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把那些成年的阿哥全部召集到寝宫,其中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对、九阿哥胤端、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验、十三阿哥胤祥,加上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这八个人是在康熙御塌之前的;而相对年轻的阿哥如十五阿哥胤?、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和二十阿哥胤掉则是在寝宫外等候,他们并不知道里面发生的事情。
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怀疑,那就是雍正说在他还没有到达之前,康熙已经宣布谕旨:“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也就是说,在雍正到来之前,那些皇子已经知道了皇位继承人的结果。
雍正接着说自己“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刻,龙驭上宾”,正当他“哀恸号呼,实不欲生”时,隆科多在诸皇子面前向他宣布康熙的遗诏,他“闻之惊恸,昏仆于地”,三阿哥胤祉等向他叩首,劝其节哀,他这才“强起办理大事”。
这段描述颇具戏剧性,虽然读起来非常生动,但似乎也有纰漏。雍正当时的反应,什么“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闻之惊恸,昏仆于地”,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不过也无妨大局,不必细究。主要问题出在时间顺序上。雍正是在十三日上午九点或十点的样子到达畅春园进见康熙的,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样子,康熙才撒手人寰,期间约有十二个小时。如果康熙真的在雍正到来之前已经宣布了有关继位的遗诏,那其他阿哥是如何反应?以雍正的能力,又怎能不从其他阿哥的表情上看出点端倪?何况,如此重大的消息,雍正不太可能要等到康熙死后,也就是离第一次宣布遗诏近十二个小时之后,才从隆科多的嘴中得知。毕竟雍正到达康熙寝宫后,在康熙的御塌之前呆的时间不算短,为何康熙不当众再宣布一次呢?
另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其他落选皇子们的情绪变化。如果遗诏真的是在雍正到达之前宣布的话,那些阿哥们断然不可能如此平静。在《大义觉迷录》里,雍正也曾指责九阿哥胤端在隆科多宣布遗诏后,“突至雍正面前,箕踞而坐”(大意是叉开腿,大剌剌地对面坐着),并且还对雍正这位新君怒目而视,表现得极为的傲慢无礼;而原本继位呼声很高的八阿哥胤对则佯为悲痛之状,即时走出,独到院外依柱凝思,看似平静,其实心中愤懑,激愤异常,周围发生了什么,他理都不理。至于其他皇子的反应,也是不一而足,或惊讶或愤怒,或茫然或恐惧,人生百态,尽在此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怀疑雍正关于遗诏宣布时间地说法了。倘若真是在雍正到畅春园之前公布过一次,其他阿哥断然不会有如此惊诧的反应。从逻辑上来说,总不可能康熙刚死,那些做儿子的连一点悲哀的表示都没有,却对新君雍正大光其火罢?另外,据说在大内值班的十七阿哥胤礼碰到隆科多并得知此消息后,竟然吓得班也不上,飞也似的逃回家去了。
由此或可推测,在《大义觉迷录》关于继位过程的描述上,雍正很可能有弄虚作假的成份。换句话说,隆科多宣布的遗诏可能是真实的,但不应该是在康熙死前宣布,更不可能在雍正到达畅春园之前,除非康熙当时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
从各种征兆来看,康熙是希望在自己死后宣布遗诏的,而这也符合他对储位问题的一贯做法。康熙晚年之所以迟迟不肯立储,就是不想看到这个事情明朗化之后,导致家庭破裂、兄弟反目,而这是一个老年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康熙生前不愿意去面对这个问题,他宁可选择在他死后再宣布遗诏。不然,康熙完全可以在雍正来自己的寝宫之后再当众宣布一次,这样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离奇的传闻了。
从各种迹象来看,雍正的描述大部分是事实,只不过对部分事实做了一个有意的错位。前面的分析或许可以推断,隆科多宣布的确实是康熙的遗诏,即“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但雍正有意将时间提前到他没有到达畅春园之前,也就是说,遗诏被宣布了两次,但这并不符合常理。
雍正之所以要这样说,主要目的是为证明自己的继位是合法而且名正言顺的,因为第一次雍正虽然没有到场,却是康熙宣布的。由此,雍正证明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也证明了自己在其中没有搞什么阴谋诡计,以封住天下人的嘴。鉴于《大义觉迷录》是对开篇的两个小人物曾静和张熙两人揭发雍正“十大罪状”的公开反驳,而且是雍正发给全国士人们学习的宣传材料,其中必定要统一口径,树立雍正的光辉形象,其中的篡改也就理所当然了。
按下康熙死时的情况不提,再说雍正后面的情况。因为事起突然,雍正在被宣布为皇位继承人后,便立即着手处理康熙的后事。在康熙驾崩后,雍正在众兄弟的协助下,给康熙换上寿衣,在当天夜里即用銮舆将遗体运回了大内乾清宫。为免消息扩散,雍正命和往常康熙出行一样运送,暂不举哀。
在运送康熙遗体的同时,雍正则在隆科多的保护下,提前返回了皇宫,以准备处理康熙遗体等相关事宜。次日(十四日),雍正任命马齐、隆科多、八阿哥胤对和十三阿哥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并封胤对和胤祥为亲王,同时召十四阿哥胤哆回京奔丧。另外,雍正命封闭京城九门,隆科多亲守朝阙,没有雍正的允许,“诸王非传令旨不得入大内”。这种封闭状态,一直要延续到二十日举行登基仪式。
雍正之所以要采取这种非常措施,估计也是为防范其他阿哥会有异动而不得已为之。也许,隆科多封闭京城九门的举动确实起了作用,因为封门之后,城内的人无法和外界联系,那些阿哥们即使想搞出点事来,恐怕也是无能为力。
十六日,雍正将“谕令胤肚继位登极”的遗诏对大臣们公布。宣布之时,百官俱缟素,行三跪九叩礼后跪听先皇诏书。宣诏完毕后,百官先起立默哀,随后对雍正行三跪九叩礼。由此,礼部将康熙遗诏通报全国,令天下人得知。
十九日,雍正命礼部官员前往天坛、太庙和社稷坛告祭后,京城城门提前解禁。
二十日,雍正前往太和殿行登基典礼,接受百官的朝贺,因为康熙刚死,免大臣上贺表。随后,雍正又颁布即位诏书,宣布继承康熙的遗志,并公布了“恩旨三十条”,改年号为“雍正”,按惯例,次年开始纪年。
在诏书中,雍正呼吁宗室团结,并把诸兄弟召到养心殿发表谈话说:“我受皇考的重托,有幸继承大位。这次皇位承继不像以往,按先后次序而定,就像禹汤传位给桀纣那样,天下人不会因其子孙不善而掩盖禹汤的功德。皇考与我之间的是非得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果我是明君,那说明皇考的传位是对的;如果我是昏君,那就说明皇考的传位是错的。皇考六十多年的圣德神功和千古业绩,我决不敢苟且偷安,自暴自弃,使后人议论皇考传位是错的,有损皇考六十多年的功德圣绩。我的这番苦心,上天和皇考都看在眼里的。大家都是我的兄弟,都受过皇考几十年的抚育之恩,我想应当理解皇考的心情,并且应该知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道理。希望大家各尽所能,协助我把事情做好;对我的错误和过失,也请尽量的劝谏和谅解。说这么多,就是希望各位兄弟能同心同德,承认我是应该承继之主,也就承认了皇考传位的正确,这也算是诸位兄弟对父皇的报答罢。”谈话之后,众兄弟如何反应,不得而知。
十二月初三,康熙的梓宫被移到景山寿皇殿暂时安放,并继续举哀。六天后,即康熙去世二十七天,雍正释孝服,搬进养心殿,正式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次年(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亲自扶康熙的灵柩至遵化东陵,将之安放享堂。当年九月,雍正再次来到遵化,将灵柩放入地宫,完成了康熙的整个葬礼。
雍正即位的整个过程,并没有出现康熙担心的“束甲相争”的事情,一路过来倒是十分平静,让驻京的朝鲜使节颇有些意外。朝鲜人对康熙死后的局势不抱乐观,他们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就认为“彼国不预建太子,似必有五公子争立之事”,“康熙死后,兵乱可翘足而待”。但是,康熙驾崩后,并没有出现朝鲜人预测的事件。
朝鲜人对康熙死后的权力交接问题也很关注,《李朝实录》中记载了一些关于康熙驾崩时的情况,倒可以作为雍正继位的旁证。据他们记载,康熙临终曾有遗言说“第四子雍亲王胤肚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肚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这就是前面说康熙因宠爱弘历而决定传位于雍正的这件事。
由于朝鲜人和阿哥们没有太多的利害关系,在一些问题的记述上相对要客观公正一些,只是他们的消息来源未必准确,仍需考证。譬如上文这条消息,虽然不是杜撰,但属于二道消息,而且是在康熙驾崩近半个月后,当时朝鲜派人去迎接清朝派出的传讣?使时听说到的。
朝鲜人还听说,康熙在临终前对雍正说:“废太子与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这是关于大阿哥胤腰和废太子胤甸在康熙死后的待遇安排问题,康熙之所以要跟雍正交代这事情,就是怕新君上台后,会因为当年的“储位之争”而迫害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这是康熙不希望发生的,因而要特别打好招呼(至于那些没被特别关照的阿哥,那雍正就不客气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康熙的这个遗言基本得到了执行。雍正在封八阿哥胤对和十三阿哥胤祥为亲王的同时,也封了废太子胤甸的次子弘?为郡王,第二年还为弘?在北京西郊郑家庄造了王府,供其居住。另经雍正批准,郑家庄内有护军、领催、马甲并亲随执事等三百四十五名在里面当差行走。当时郑家庄有房四百间,雍正指示,要是不够用的话,可以再行添造。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废太子胤甸去世,雍正追封其为和硕理亲王,并按亲王的规格办理丧事。大阿哥胤腰则一直被圈禁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生活上也得到了雍正的优待,这比其他几个兄弟的待遇似乎还要好些。由此看来,朝鲜人的这个记载基本是符合事实的。
和《清世宗实录》等清朝官书记载不同的是,《朝鲜李朝实录》里提到大学士马齐领受遗命的事情。在《清世宗实录》和《大义觉迷录》里都只是提到隆科多领受康熙遗命,并没有马齐。但从雍正后来任命马齐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时,似乎也应出于康熙的安排。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让大臣们公推储位候选人,马齐当时力挺八阿哥胤对,其地位相当于“八王党”领袖。如果没有康熙的旨意,雍正断不会提名马齐做总理事务大臣。这里要插一句的是,马齐因为公推储位候选人的事件被康熙打了一顿后被革职退养,但在康熙末年佟国维去世后,因满人大臣中缺乏与汉臣对抗的威望之臣,于是康熙让马齐复出并出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内务府总管,以维持满汉大臣间的平衡。
康熙既然不打算把遗诏直接公开给诸皇子的话,他必然要找在朝廷中能够掌控政局、又是自己所信赖的亲近大臣。以马齐的职位、威望及其与康熙的特殊关系,由他来领受遗命是完全够格而且合理的。不过,马齐之前是支持八阿哥胤对的,至于他是改变了主意还是忠实执行了康熙的遗诏,目前不得而知。事实上,如果马齐忠实执行了康熙遗命的话,这倒反过来证明了胤肚继位的合法性。
马齐在雍正即位后被授予高位,但总的来说,他在雍正时期大体以一个遗老的身份出现,他在康熙的丧葬活动完毕后,即主动提出要纂修圣祖实录,其他方面则表现很消极。不过,雍正对马齐还是不薄的。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雍正为17岁的儿子弘历指定了马齐的侄女富察氏为嫡福晋(未来的皇后),其目的不外乎通过富察氏家族来笼络和争取原本支持八阿哥胤对的那些满人贵族。由此,富察氏一族在乾隆朝富贵一时(如福康安),这也是马齐为家族挣下的家业。
和马齐情况类似的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他和他的家族(佟国维、鄂伦岱等)开始也是支持八阿哥胤对的,在康熙末年因为胤对屡被打压,后来似乎变得中立。但要说他投入了胤肚的阵营,似乎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样的话,也只能姑且推论康熙的威信使得隆科多(也许还有马齐)忠实的执行了遗诏,胤肚由此顺利继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科多其实是雍正继位的关键所在。当时隆科多掌握了京城的卫戍部队,整个京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可能进出京城。当时隆科多忠实的执行了雍正的命令,封闭京城九门,维护了康熙死后的秩序并防止了任何可能的政变企图。要没有隆科多的支持,雍正的继位是不可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人怀疑雍正在康熙死前,已经拉拢了隆科多等人。他们认为,之所以没有找到马齐、隆科多加入胤肚集团的证据,主要是雍正后来任命马齐、张廷玉等人修撰前朝实录时,已经将不利于雍正的材料都删除干净。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至少有一点值得怀疑,那就是对比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实录时,康熙朝的记载似乎明显偏少。顺治时期的实录是每年八卷,雍正时期是十卷,乾隆时期是二十五卷,而事件发生最多的康熙朝,却每年只有五卷,这就不得不让人生疑了。更奇怪的是,不但马齐家族备受荣恩,连修书的张廷玉也颇受殊荣,乾隆即位时便写下诏书保证他死后配享太庙,而在整个清代,汉大臣里只有张廷玉有此待遇。
所以说,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其实是说不清楚的,也许真相早已经被湮灭在那些被销毁的材料当中,后人根据前代留下的史书寻找真相,也许正被修书人有意无意的引到其他的歧途。
雍正暴毙死亡真相
我们都知道雍正暴毙而亡,但是雍正暴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雍正暴毙。雍正死于暴毙,这是不争的事实。甄嬛传中,雍正是在中风的情况下被喂了毒药而死的。但这只是小说家杜撰的虚拟故事,不能作为事实依据。
留给我们的疑问是,雍正是不是被人杀死的。吕四娘的故事也为他的死因添上了神秘的一笔,使得原本豪无疑问是死于暴毙身亡的死因又有了新的解释。
民间夸大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四娘对雍正的仇恨有多深,同时也是世人对吕四娘的同情。原本与此事豪无关系的四娘,却因为上一辈的事情累及整个家族十代都被罚终生禁锢在宁古塔受罚,成为最下等的人。
曹雪芹的恋人被雍正夺去成了妃子,也有传言他是被曹的恋人所杀。无论他是死于何因,用暴毙来形容他的死因毫无争议。
民间的很多的传言都不可信,都只是人们为了泄愤口头上说的而已。雍正有沉迷炼丹一事,而且常年食用丹药。很多人都说他是死于丹药,可是他吃了十多年都没有事,为何是吃丹药而亡的呢?丹药虽热有些含量对人体有害,可是真的能使他暴毙吗?乾隆继位后,急着遣散那些炼丹的术士,从中可以看出,雍正的死跟丹药脱不了关系。雍正暴毙是与丹药有关,还是与炼丹之人有关,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未解的谜团。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的死因终会水落石出。
猜你喜欢:
4.清朝历史雍正
档案解密雍正继位之谜解析
上一篇:档案解密宣统皇帝的人物生平
下一篇:按图索骥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