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特点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铜器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1、原始社会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2、夏朝时代
夏朝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现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等。
3、商代早期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4、商代中期
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5、商代晚期
①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②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古代青铜器器类与用途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酒器、食器、炊器、兵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西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 酒器
酒是祭神享祖、礼仪往来、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青铜酒器种类最为繁多。夏商时流行饮酒的习俗,因此商代的青铜器中,酒器已是五花八门,形制各异。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gu),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缘,后面有尾,腹下有细长的足,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觚为圆柱形酒具,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此外爵、角、斝(jia)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zhi),与爵组合一起;觥(gong)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纹饰多极精美,大多有生动的动物花纹,在当时应是最贵重的器物。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流行。
盛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bu)、罍(lei)、壶、盉(he)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较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以为尊贵之"尊"即由此而来。罍和瓿都是象坛罐的形状,习惯上把矮而粗的称为瓿,而将器体较高的称为罍,二者用途相同,在器物组合中居同等的地位。壶,根据不同形状可分为圆、方、扁壶三种,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钟,汉代时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时自名为钾。盉盛行于商代至西周,造型多为深腹、圆口、有盖,前流后鋬,三足或四足,多为温酒之用。有些盛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此外,中国古代尚有许多动物形状的酒器,或像鸟、象、牛等,动物多有神话色彩,这类器物也称为尊。
禁也可归属为酒器类,它是承托酒器的长方形台座,此类置酒器出土较少。
二、食器
青铜饪食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作为礼仪重器,不同规格大小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相应的贵贱等级。从广泛的意义上讲,饪食器又细分为用于烹饮的鼎、鬲(li)等和用于盛装黍稷的簋(gui)、簠(fu)、敦、豆等。附属于饪食器的有刀俎。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器具。后来青铜鼎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制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史书有载,夏朝首领禹广聚天下之铜,熔铸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从此鼎便成为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里最常见和最神秘的传国重器。若按具体形制分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又可分为有盖和无盖的两种。无盖的,器耳立于腹壁上,叫立耳;有盖的,器耳多自腹壁外延伸出,称附耳。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随着礼乐制度的日趋完善,不同的列鼎数目代表王公贵族相应的身份等级,自成一套完整严格的用鼎制度。据文献及考古发现,天子十二鼎,诸侯九鼎,卿大夫七或五鼎,士三或一鼎。而庶民不能拥有,否则就是死罪。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今的大碗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渐为敦所替代。商周时期簋是与鼎一样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列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
【鬲】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为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均有精美的纹饰,为避免薰黑影响美观,于是演变为盛粥的器物。直至战国末期,青铜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簠】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敦】也是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豆作为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礼记·礼器》载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之说。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三、乐器
古人使用的乐器品类繁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铜铃。其他如铙(nao)、钲、钟、鎛(bo)、錞(chun)于、鼓、铎等,都是于商代后期才流行开来。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又称钲和执钟,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钲的形体似铙,而比铙高大和厚重,俗称为大铙。钟是西周和东周的青铜打击乐器,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鎛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在宴飨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铎是撞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古文献记载看,铎应是一种军阵乐器,具体用于军旅和田猎。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单翼铃。錞于也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据古文献考证,錞于用途较广,既是军阵乐器,又可用于祭祀集会等。鼓在古代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商周时期的鼓大部分是木质的,也有陶质的,而青铜鼓遗存的只有两具。
四、水器
水器主要有盘、鉴等形式:
盘 承水器,与匜配合使用,以之水浇于手,以盘承接弃水。青铜盘初见于商代中期,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战国。形制为敞口、浅腹下有圈足或三足,两侧有耳。
匜 盛水器,与盘配合使用。青铜匜最早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匜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弯曲的流,椭圆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战国时代为平底。
鉴 盛水器,也可盛冰为冰鉴。形体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两侧有兽耳。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
五、兵器
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
戈 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头、冒和末的樽构成的,目前所见仅存戈头。戈有长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青铜戈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戟 是用以钩杀的兵器,形体与戈相似,但在顶有矛的装置,这样在作战时多了一种杀伤功能。
矛 是用以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交雨部分,锋又分前锋和雨翼,交即矛的銎,矛有用整条藤制的,也有用积竹制成。青铜矛最早见于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钺 是砍杀的兵器,也可作为刑具。有些钺形制很大,而制作又精的,可作为仪仗用具。青铜钺初见于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刀 是指砍杀用的兵器,翘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长武器。
剑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青铜剑最初见于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春秋晚期至战国是剑最为流行的时代,剑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剑的形式愈到后期,体部愈益增长。
匕首 是一种短剑,近身杀伤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见,大多是战国时期器。
弩机 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最早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弩机均无廓,仅有钩弦用的牙、作瞄准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悬刀,西汉以后弩机均有廓。
矢镞 是箭铤前端的锋刃,是由尖锐的锋,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各部分都有专名。青铜矢镞最早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大量铸造。
胄 又称盔,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青铜胄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顶端有一管,用于安插缨饰,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部和颈部。
猜你感兴趣:
1.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4.夏朝青铜器的特点
5.青铜器是什么颜色
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特点
上一篇:博物馆战国青铜器图片
下一篇:测定青铜器年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