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众多,各种青铜器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青铜器尊,欢迎阅读!
古代青铜器尊的用途
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炤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 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古文献所谓“实物(所实之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说文》说:“鼎,和五味之宝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国语·郑语》记载史伯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调和方法就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最终目的则在于和人心,“成其政”.
更深一层的意义
以金示和还有另一层或者说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左传·宣公三年》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那“物”是什么呢?答案其实非常简明.“物者,方物、神物也.”“物”也就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当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首次发明:“物即图腾”,可谓真知灼见.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这样来理解.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这一坨大概就是它的什么祭祀义象征义什么的 不是有说问鼎中原 以青铜器作权势的象征
古代青铜器尊的分类
“尊”为盛酒器或礼器。主要见于商朝、西周时期,在春秋之后就很少见了。查阅资料“尊”今作“樽”,继续查阅“樽”,也为盛酒器。就大惑不解了,古代诗词中多有提及“樽”者,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
1、【四羊方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第三批9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3、【盠方尊】朝代:西周中期 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955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通高1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2.75公斤。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册封后,制作此尊,有铭文108字,以纪荣宠。此尊呈直线型的方体,四角各有一凸起扉棱,挺拔、庄重;尊口为圆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状,形成外方内圆,方圆结合的新器形,尊的两侧有1对向上卷曲的象鼻形捉手,其位置安排与形象均十分妥当,是实用和美的巧妙结合;尊腹部正中饰一圆形冏纹,两边衬有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夔纹,主次分明;圈足填有带状窃曲纹,与腹部的主体纹饰相区别,颈部仍用夔纹,但面积和量却相应减弱,以免喧宾夺主,此尊在夔纹的空间又饰以云雷纹和地纹,使器物既丰富多样,又变化统一。
4、【龙虎纹尊】朝代:商朝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7年出土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常庙乡。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
5、【蔡侯申尊】朝代:春秋时期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蔡昭侯墓。通高29.7厘米,口径25.3厘米,足径19.7厘米。器体似觚较粗,上口侈大作喇叭状,周缘外翻而平张,下腹部凸起,饰饕餮纹。器内壁铸铭23行95字,记述了公元前518年蔡昭侯为大孟姬作媵器之事。铭中语句“敬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
6、【三羊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三羊尊高52cm,口径41.2cm,重51.3kg。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之最大者。
7、【友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友尊高13.2cm,口径20.7cm,重2.72kg。尊侈口,束颈,圆体,鼓腹,圈足。口下饰一周叶形纹,颈饰两道圈带纹,间饰雷纹,腹部用雷纹作地,上面平雕九只象纹,足饰瓦纹,上有三个“十”字孔。器外底铸铭文“友”字,为该器作器者的家族名号。铭文在外底较为少见。九只象纹是该器的主题纹饰,简练的线条勾画出象的形象:硕大的身躯,垂尾,圆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张地描绘象的长鼻,上卷后又向下勾,其长度超过了象身。九只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动逼真,因此,该尊又称九象尊。
8、【亚ꀇ方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亚ꀇ方尊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内侧铸铭文2行9字。
9、【作尊彝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宽22.5cm,重3.35kg。尊圆体,侈口,直颈,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饰三层纹饰:上层饰四牛纹,牛曲腿而卧,嘴微张,目视前方,二牛间各饰一个半浮雕兽首;中层饰四条锥形凸棱,间饰四只目纹,目纹四周为四瓣叶纹;下层饰单首双身龙纹。器内底有铭文1行3字:“作尊彝”。
10、【免尊】朝代:西周中期 馆藏:故宫博物院
免尊高17.2cm,宽18.3cm,重2.62kg。尊侈口,圆垂腹,圈足。颈部前后雕铸兽首,兽首两侧均饰垂冠回首的夔鸟纹。尊内底铸有铭文5行49字,讲述了在六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王在郑地,王到了宗庙的大厅。在册命典礼上,邢叔作免的佑者。王嘉奖免,命史官懋赐给免官服中的皮裙和麻带。任命免为司工。为了答谢和宣扬王的美意,做了这件尊。免将万年永宝用此彝器。
11、【作宝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首都博物馆
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28.5厘米径22.4厘米。此尊纹饰极尽繁缛,工艺精湛,是铜尊中的精品。器内底铸有铭文"作宝彝"。
12、【独耳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南京博物院
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磨盘墩出土。独耳尊口径34.5 厘米,底径24.1厘米,该尊口沿下有一半环耳,腹饰云雷纹及四组乳钉。
13、【牛首饕餮纹铜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郑州博物馆
1982年河南省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该尊高37厘米,口径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大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尊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有三个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牛首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饕餮纹,线条严谨,纹饰精美,饕餮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饰三周弦纹。
14、【兽面纹铜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安徽博物院
1957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月牙河出土。该尊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兽首,兽首间用扉棱分隔。肩饰云纹,腹饰三组浮雕兽面纹,器内壁随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个“十”字形镂孔。此尊气势雄浑,富丽端庄,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15、【兽面纹尊】朝代:商朝中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兽面纹尊高64.7厘米口径50.9厘米腹径40.5厘米,底径30厘米腹深44.6厘米重24.36千克,口部侈大已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肩腹部兽面纹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区别。
16、【隹父癸尊】朝代:商朝晚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隹父癸尊高31.4厘米,口径23.8厘米,底径16.4厘米,腹径12.6厘米,腹深24.4厘米,重5.57千克。大敞口,筒形腹,高圈足。颈、腹、足各饰有兽面纹、鸟纹、雷纹。足内有阳文铭文3字“隹父癸”。
17、【癸殳古方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癸殳古方尊通高21.8厘米,口径20.1厘米,圆口折肩,椭方腹,圆足。肩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肩饰龙纹,腹满饰兽面纹,雷纹为地。肩四角附象鼻兽角。造型端庄。纹饰华美,铭文“癸古作旅”四字。
18、【蛇纹铜尊】朝代:春秋时期 馆藏:湖南博物馆
1963年出土于湖南衡山霞流。此尊的装饰较为特殊,颈部和圈足饰分割成三角形的几何纹,腹部饰蛇纹,每一组的边缘饰有鳄鱼纹。该尊又名之为桑蚕纹铜尊。后来改称为蛇纹是湘江流域出土的同时期的铜器上多饰蛇纹,而古代越人又崇拜蛇,故称为蛇纹更加合适。
19、【旅父甲铜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湖南博物馆
1979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市青山桥窖藏。该尊高28,口径22.2厘米。该器形制以及腹部兽面配夔龙、立鸟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器内有“旅父甲”三字,应是“旅”氏家族的,也是西周早期的器物。此尊的形制、纹饰等方面都是中原地区常见的特点,此器在湘潭地区出土,又仅此一件,与其同出的器物中有“戈”等族的器物,还有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属于古代越人的器物,这件器物的来源就值得思考。根据同出器物中最晚的器物确定其窖藏的时间在西周晚期,此尊来到湘江流域的时间就只能是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而来的方式则可以有多种考虑,可以是中原地区的人带来的,可以是交换来的,也可以是本地人掠夺来的,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认为,湘江流域在西周时期与中原地区是有交往的。
20、【铜大口尊】朝代:商朝时期 馆藏:荆州博物馆
铜大口尊高67.2cm,口径58cm,荆州岑河出土,大口,口沿上折,尖唇,束颈,呈喇叭状,广折肩,斜直腹,下壁微内收,微圜底,高圜足。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腹、圈足等部位以云雷纹衬底。肩部饰三鸟三牺首。铜尊上的夔龙纹、饕餮纹风格粗犷。这种大口尊主要出土于长江流域。
21、【凤纹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镇江博物馆
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围107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作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两鸟中各有一小形动物纹,其形式圆首、凸睛、四足有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其有尾似龟,然四足似蛙,龟纹多见于中原青铜器,常用作族徽标志,如1955年郑州白家庄所出商代中期兽面纹罍,蛙纹多见于南方青铜器,如广西恭城蛇蛙纹尊及铜鼓等。该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与陕西扶风庄白出土之丰尊极为相似,但器体更阔,所有留心纹身躯左右不对称,两鸟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为地纹的云雷纹亦显系随意勾填而成,其龟纹似蛙,或其蛙纹似龟,亦就不足为怪了。丰尊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当为西周中期吴国的仿铸之器。
22、【棘刺纹尊】朝代:西周时期 馆藏:镇江博物馆
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司徒公社窖藏。该器腹部扁鼓、饰纹独特的三段式棘刺纹尊在上海松江、安徽屯溪、武进淹城等地亦有发现,其器形见于绍兴306号战国墓,其密集的锯齿纹等饰纹特色见于广西恭城地区,迥异于中原商周青铜器而呈现出浓厚的吴越地方特色。
23、【食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河南博物院
1983年河南省济源市下冶村村民在大岭村修路时发现该尊。侈口、弧颈、微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端有垂直折边。圈足内壁上有阴刻铭文一字:食。“食”尊的出土对于研究济源西周早期封国的历史及其冶铸技术和冶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器内铭文“食”字,应是作器者之名或其部族。
24、【兽面扉棱尊】朝代:西周早期 馆藏: 随州市博物馆
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这件青铜尊腹部饰兽面纹,足部饰龙纹,颈部饰蕉叶形纹,内填龙纹,通体四周均铸有大扉棱。从造型艺术来讲,此尊与同时期中原青铜尊并无差异,但其装饰纹样奇诡。这主要体现在兽面纹的堆塑立体性极强,鼻、眉、眼较为写实,加之该器并无底纹作为衬地,更加凸显了兽面鼓张的特质。
25、【大(天)兽御尊】朝代:商代晚期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1965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沙帽山出土。这件觚形尊的内壁铸有“大(天)兽御”铭文,应为人名或氏族名。觚形尊流行于商末周初,其形制来源于青铜觚,只是其体量较大,纹饰也更繁缛,主要用来盛酒。这件“大(天)兽御”铜尊铸制精良,器形高大凝重,纹饰华丽俊挺,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
古代最先有铭文“中国”的青铜器
1982年12月25日,我国发行了《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其中第一枚“何尊”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现藏宝鸡市博物馆,为我国古代最先有铭文“中国”的青铜器。
何尊为盛酒器,约铸于3000多年前的周成王五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因为此器自铭为何所造,故名“何尊”。何父是周文王的旧臣,为周王朝宗族,造此器特为记载周成王诰赏的荣宠。此尊高38.8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78公斤,上部为喇叭形圆口,下部呈方形,周壁四条扉棱从口部延伸到底部,通体以兽面纹为主,饰以云雷纹衬底。尊内底有铭文12行,计122字。内容记述:成王五年,开始勘察地形,营建成周,成王祭祀武王,并诰诫宗小子,训毕,赏何贝三十明,何因以铸尊。其中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民。”即因武王在克商以后,决定在洛阳建都以统治全国。由于何尊有明确纪年,又有关于营建成周的记述,与历史文献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最早期的重要文物,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一词西周初年就已出现,这件何尊就成为铭记有“中国”一词的最早期的青铜器。
猜你喜欢:
1.西周青铜器
4.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古代青铜器尊是干什么用的
上一篇:青铜器最早是出现在商朝吗
下一篇: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