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故事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问世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故事:乾隆帝禁书修书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经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雍正帝儿子清高宗弘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国力强盛,财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文化和武力的统治),在这个时期都达到鼎盛的程度。公元1757年,原来已归服清朝廷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两路,进攻伊犁,平定了叛乱。准噶尔平定以后,原来被准噶尔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又名布那敦)、小和卓木(又名霍集占)兄弟逃回新疆天山南路,起兵反清。乾隆帝又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在当地残酷压迫人民,遭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痛恨,纷纷起来支持清军。清军顺利地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公元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开博学鸿词科,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这样做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可说是一举两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裁,那些皇亲国戚大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音yún)等人。那套丛书名称就叫做《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
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要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很不体面的;于是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至于像吕留良、黄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许多反对辽、金、元朝的内容,这种内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反对清王朝,也该销毁,或者销毁一部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现这类字句,就随时删改涂抹,这样,书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为了这件事,乾隆帝可说是绞尽脑汁。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三千种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到底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当时把全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州、镇江、扬州(其中三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大的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失,但是这种有禁也不可能彻底。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故事:孟尝君广罗门客
孟尝君是齐宣王的相国田婴的小儿子,名叫田文.田文从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被田婴选中为接班人.因此,在田婴死后,孟尝君继承了父亲在薛(今山东滕州南)的封地.孟尝君养了许多门客,当时号称有三千多.不管什么样的人,哪怕是小偷强盗,只要愿意去投奔他,他都一律收留,而且平等对待.
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很有本事,就决定将他请到秦国来当丞相.但孟尝君已经在齐国当相国了,他怎么肯轻易来秦国?齐国又怎么肯放他呢?于是,秦王的谋臣向寿就向秦王出了个主意,让秦王派自己的兄弟泾阳君悝到齐国作人质,去换孟尝君.
既然强国秦国这么诚恳地提出了请求,齐泯(mǐn)王决定让孟尝君去秦国,同时为了表示对秦国的信任,又送还了泾阳君.
孟尝君只好带了一千多门客到秦国去.到了咸阳,见过秦昭襄王,孟尝君向他献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纯白色的狐狸皮大衣.昭襄王和他的爱妃燕姬都很喜欢.昭襄王真的想请孟尝君当他的丞相.这可急坏了丞相樗(chū)里疾.于是,他联合了一些臣子,向秦王进谏说:“孟尝君是齐国人,他做事必定先为齐国着想;而且他还有这么多有本事的门客,他们如果一搞阴谋,秦国可就危险了!”秦昭襄王一听,就改变了主意,命令人将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并且准备将他杀掉,以除后患.
秦昭襄王的弟弟泾阳君在齐国的时候,孟尝君待他很好,现在,见孟尝君到了危急的时刻,泾阳君就私下里给孟尝君出了个点子:让他去求燕姬在昭襄王面前说情放他回去.孟尝君立即悄悄给燕姬送去一份厚礼,但燕姬却指明也要一件白狐狸皮大衣.这白狐狸皮大衣可是件宝物,孟尝君哪里来第二件?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个过去当小偷的人,自告奋勇地冒险去秦王内宫的库房里偷来了原先送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皮大衣.孟尝君马这件宝贝衣服连夜送给了燕姬.
于是燕姬就在枕边对秦王说:“大王如果杀了孟尝君这样的大贤人,就要被天下的人骂你不守信义.从此,能人贤士就不会再到秦国来了!樗里疾丞相是出于妒嫉,才给你出的这个馊主意呀!”
秦王听了,觉得很在理,马上就下令放孟尝君回齐国去.
孟尝君得到秦王放行的命令,马上带领门客离开咸阳.他们知道秦王是个出尔反尔的人,怕他中途反悔,因此日夜兼程往东赶.好容易赶到秦国西部的最后一道关隘函谷关,正是半夜时分,关门紧闭,无法出关.孟尝君正急得团团乱转的时候,门客中又有一个惯偷出身的人在关前捏着鼻子学起了鸡叫:“喔——喔——喔——!”关内的鸡一听鸡叫,就都此起彼伏地呼应鸣叫起来.守关的将士听到一片鸡叫声,以为天快亮了,就起来开了关门,验过文书,就放孟尝君一行出关去了.
丞相樗里疾听说秦王已放走了孟尝君,赶到朝内去见秦王说:“大王就是不杀田文,也要把他作为人质扣在秦国,可不能放虎归山啊!”秦昭襄王听了,就又命令派军队追赶.待追到函谷关,孟尝君早就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齐王仍让他当齐国的相国.
孟尝君的门客越来越多了.一天,有个名叫冯谖(xuān)的穿着破烂的汉子来投孟尝君.孟尝君没有在意,叫手下的人按一般门客收留了他.可是吃过晚饭以后,冯谖却靠在客舍的廊柱上,用手弹着佩剑的剑柄唱起了一支怪里怪气的歌:“长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
孟尝君听了,命令将冯谖提升为二等门客待遇,让他吃饭时有鱼有肉.可是过了四五天,冯谖又在唱了:“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啊!”
“将他提升为一等门客,让他出门坐车.”孟尝君又下令.
又过了几日,孟尝君出于好奇,问管一等门客的客舍长:“那个冯谖还唱歌么?”
客舍长报告说:“冯谖还在弹着剑把唱:’长剑啊,咱们回去吧.没有法子养家啊!’”
孟尝君听后,就命给他的母亲送去衣服和粮食,让老人吃饱,生活有着落.
过了些日子,孟尝君想派人去薛地收租.冯谖主动请求前去.临走时,冯谖问孟尝君:“收完租,您要我买些什么回来呢?”
“你看我家里缺些什么,就买什么吧.”孟尝君随随便便地说了一句.
冯谖到了薛城,将所有的佃户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你们还得起租的,就还;还不起的,三天以后,都把租券带来验看.”
三天内,冯谖用陆续收到的一些钱买了许多酒肉.到了第三天上,冯谖在府中大摆宴席,先请前来验租券的穷苦佃户们吃饭喝酒,待吃喝完了,他叫大家统统将租券交上来,然后宣布说:“孟尝君知道今年薛地遭了灾,乡亲们生活很艰难,因此,派我来向大家慰问.大家欠的租,一律不要了!”
说完,他就当着佃户的面,将这些租券,装上满满的一筐,点起火烧掉了.
这些欠租的穷佃户们,赶忙跪下向冯谖磕头,感谢孟尝君.
冯谖很快回到了临淄,孟尝君问他:“先生这次一共收回了多少钱?还给我买回了什么好东西?”
冯谖对孟尝君说:“钱没有收回多少,但给你买回了’义’!”
孟尝君一时间听得摸不着头脑.冯谖就将他在薛城做的事原原本本向主人讲了一遍.
孟尝君听了,顿时傻了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冯谖看出了孟尝君的心情,就说:“临走时,相国要我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反复琢磨,相国家里珠宝美女、锦衣玉食,什么也不缺;只缺我这次给你买回来的这一件东西.”说到这里,他又向孟尝君看了一眼,然后补充道:“这件东西要在关键的时候才显出它的威力;它可是一件无价之宝啊!”
再说秦昭襄王一直对孟尝君十分害怕,就故意派人去齐国造谣,说孟尝君现在的权比齐王还大,他要单独与秦国和楚国联络.齐王听了,十分恐慌,就收掉了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只好带了门客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当他们一行离薛城还有几十里地的时候,就看见大路两旁扶老携幼的人们纷纷前来迎接.大家带着礼物、酒食献给孟尝君,并请他永远留在薛城.孟尝君十分激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现在我看到了!”
孟尝君在薛城呆了一段时间以后,见齐王十分昏聩跋扈,怕在齐国呆下去会给自己招来大祸,就逃到了魏国的大梁,投奔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去了.
猜你感兴趣:
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故事
上一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下一篇:出自上下五千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