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时间: 燕青16 分享

  《上下五千年》写到辛亥革命暂告段落,但历史却掀开了更为气势磅礴的峥嵘岁月。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陈桥驿兵变

  周世宗在位的时候,手下有个重要大将,叫赵匡胤.他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爱好练武,投奔到郭威部下,后来又跟随周世宗东征西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周世宗对他非常信任,提拔他为殿前都点检,让他做了禁军的统帅,掌握后周的军事大权.

  五代期间,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时常发生.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看到周世宗壮年夭折,他的儿子周恭帝年幼无知,就秘密策划夺取皇位.

  公元960年春节,正月初一,后周的文武官员正在向周恭帝祝贺新年,在赵匡胤等人的指使下,河北镇、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定州)忽然派人前来谎报军情,说辽国和北汉联合,出兵南侵,情况危急.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pǔ)等人很是吃惊,来不及辨别情报的真假,连忙命赵匡胤带领大军,北上应战.

  赵匡胤马上调兵点将,准备出征.初二日,前队出发.初三日,大队出发.大军走到汴京东北的陈桥驿,停了下来.当天晚上,将士们在一起议论朝政.有人说:“如今皇上年幼无知,我们拼死杀敌,将来有谁知道呢?不如先立主帅点检做天子,然后北征.”

  众将连声称好,就推举一名去见赵匡义和赵普,说了大伙的意见.他还没说完,一大批将领已经闯了进来,大声说:“我们已经商量好,一定要请点检做天子!”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满心高兴,就命令诸将分布四周,等待天明,同时派人连夜赶回汴京,送信给镇守京城的禁军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要他们作内应.这两个人都是赵匡胤的亲信,接信后当然一口答应.

  第二天一早,这消息已经传遍军中.天刚蒙蒙亮,陈桥驿四面突然响起了一片呼喊声.一群身披铠甲、手执刀枪的将领,挤在赵匡胤的营帐外,大喊大嚷说:“诸将没有主子,我们愿意拥护点检做天子!”

  赵匡胤酒醉方醒,刚走出营帐,诸将已经一拥而上,把一件皇帝登基穿的黄袍披到他身上.诸将全都下拜,高呼“万岁”.他们把赵匡胤推上马背,请他回转汴京.

  赵匡胤这才拉住缰绳,假意推让了一番,然后向诸将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能听从我的命令吗?”

  诸将齐声回答说:“愿意听受命令!”

  赵匡胤又说:“你们进了京城,不得惊犯宫廷,不得侮辱大臣,不得任意抢掠.凡是听从命令的,定有重赏;违反命令的,一律严办!”大家不敢不从,自然齐声答应.

  于是,赵匡胤带领大军回转汴京.他在回汴京前已派人去见范质、王溥等人,把兵变的消息告诉他们.

  这时,后周朝廷中早朝还未结束.范质得到消息,紧紧地抓住了王溥的手,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说:“匆忙中不辨真假,派遣大将,这全是我们的罪呀!”

  范质的指甲深入王溥的肉里,王溥痛得要命,吓得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朝中有个叫韩通的,急忙奔跑回家,想组织力量反抗.他还没有进门,就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追赶上去杀死了.

  京城中的禁军都掌握在石守信、王审琦手里,有这两人做内应,后周再没有人敢起来反抗了.

  没有多久,赵匡胤带领大军到了汴京.他命士兵归营,自己暂时回到原来的公署.

  有些将士把范质、王溥拥到赵匡胤那里,赵匡胤假意流着眼泪,哭着说:“我受周世宗的厚恩,想不到受将士们的逼迫,做出这样的事来,真叫人惭愧,我该怎么办呢?”

  范质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一个叫罗彦瓌(guī)的,拔剑上前,声色俱厉地说:“我们没有主子,今天一定要立点检做天子!”

  赵匡胤假意喝道:“还不退下!”

  王溥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退到台阶下,先向赵匡胤低头拜了下去.范质没有办法,也只好跟着下拜.

  正月初五日,赵匡胤在崇元殿召集百官,举行称帝仪式.一位官员拿出了事先以周恭帝名义写的诏书,宣布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在北面拜受了诏书,然后升殿,正式登上了皇位.

  因为赵匡胤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他把国号定为宋,仍把东京(当时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作京城,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这次政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兴起了“骈文”.这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词藻的文体,全篇以上下对称的双句为主,每句四个字或六个字相间,所以也称“四六文”.骈文发展到后期,越来越讲究声韵对仗的工整,追求华丽的词藻,运用的典故晦涩难懂,而文章的内容却很空洞,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对这种靡丽、不健康的文风,很多有识之士都很反感,提出改革文风.隋朝时,隋文帝甚至下诏要求匡正文风;初唐的魏徵等人,在编写《隋书》等史书时,都没有用骈文,相反还在著作中批评了六朝时期的文风.他们主张使用“古文”(指秦汉时所用的散体文),恢复秦汉以前那种自由、质朴、实用的文风.但由于这时期并没有产生令人信服的佳作,所以他们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拥护.直到唐德宗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以他们优异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理论主张,使唐代的“古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文学改革.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韩家曾是昌黎(在今属辽宁义县)地方的望族,所以他又自称昌黎人,后人则称他为韩昌黎.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长兄韩会抚养.可不久韩会又去世了,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小名十二郎.韩愈叔侄是由寡嫂郑氏抚养长大的,他们过着颠沛流离、含辛茹苦的生活.韩愈从小就学习刻苦,他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他到京师应考,可考了三次都没考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了进士,那年他已经二十五岁了.十年后,他才得到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家最高学府的讲官)这一职位,第二年又和柳宗元等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可他上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奏本后,马上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韩愈在官场上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学上的成就却越来越大,写下了《杂说》《师说》等传诵千古的好文章.在《杂说四》中,他以“伯乐相马”的典故,批评当政者不懂得识用人才.他们埋没、摧残了人才却又哀叹世上没有人才.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已成为精辟的警句和名言.

  韩愈的文章有内容、有深度,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写的《谏迎佛骨表》,还差点给他招来杀身之祸.那是唐宪宗在位时,由于朝廷给予寺庙、僧侣不纳税等优惠,佛教在我国广为传播.宪宗即位后,于公元817年平定了持续三年的淮西节度使叛乱,他便以“太平天子”自居,幻想长命百岁.他听说凤翔的法门寺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手指骨,就派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去法门寺迎取佛骨,放在宫中供奉.韩愈便针对此写了《谏迎佛骨表》.在表中,他说自古以来的帝王,凡长寿的都不供奉佛,供奉佛的大都短命.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怒,要处死他.多亏宰相裴度和其他大臣求情,韩愈才免去一死,但被贬到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州)当刺史.

  韩愈写了三百多篇优秀散文,同时又明确提出了“文道合一”的创作主张,这成为古文运动的核心理论.“文道合一”被后人解释为“文以载道”,而“道”指的是孔孟之道,也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性.在这里,道是主体,是作文的灵魂;文是手段,是宣传道的工具.

  韩愈曾四次进入国子监,从博士一直做到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他向青年学子们宣传他的文学主张,倡导古文运动.在他的精心扶植下,一代文学新人被培养起来,古文运动的影响也大大扩展了.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与被立为太子不久的李治有过一次谈话.

  唐太宗问李治:“你了解船吗?”

  李治老实地回答说:“不了解.”

  唐太宗说:“船好比君主帝王,水好比黎民百姓.水能使船漂浮运行,也能把船打翻.你刚被立为太子,对此可不能不心存畏惧啊!”

  唐太宗的文言原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对自己多年来的统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这话对后世的一些开明君主和政治家们有不小的影响,成了一句政治名言.但唐太宗到了晚年,特别是当魏徵等大臣相继去世后,也逐渐变得专断起来,听不进大臣们的忠告和劝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从隋朝起,我国的东北边境问题就没能解决.到李世民执政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以前因为西北地区战争不断,唐太宗顾不上东北.到公元642年,高丽国的东部大人盖苏文把国王高建武和一百多名大臣都杀了,唐太宗便以此为理由,准备跨海东征高丽.

  褚遂良等大臣再三劝告,有的说辽东路远,运粮困难,高丽人又善守城,攻打很不容易;有的说,战争如果久拖不决,国家的安危就很难说了.可唐太宗不但不听,反而决定“御驾亲征”.

  听到这消息,已退休多年的尉迟恭也赶来劝说.他认为边境小国,根本不用李世民亲征.相反他担心,唐太宗一旦亲征,京都空虚,会发生意外事变.可唐太宗却看着他说:“以前打仗你总跟我在一起,这次也随我一起出征.”

  尉迟恭推辞说自己年纪大了,唐太宗却说,当年廉颇年纪也大了,仍上战场杀敌,“这次你就当一名马军总管,负责指挥好了.”结果,尉迟恭不仅没有说服李世民,自己也被拖上了战场.

  战争从公元645年初打响,在开初阶段,唐军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仍攻下了高丽的几座城.但攻到安市(今辽宁盖平县)城下时,却遇到了高丽军的顽强抵抗.唐军死得尸积如山,城却久久攻不下来.很快到了秋季,东北地区气温低,转眼间便是草枯冰封,唐军的粮草所余不多,给养又供不上来,李世民这才不得不下令退兵.可回国途中又遇到一场暴风雪,唐军没有寒衣,士兵们因而冻死不少.唐军的损失真是大得没法说.

  另一件令李世民烦心的事是,他的儿子们也在明争暗斗地争夺皇位的继承权.李世民原来立的太子是长孙皇后生的长子承乾.可是李承乾又懒散又狡诈,整天和一帮小人混在一起.唐太宗为他请的老师,不是被他气死了,就是被他气跑了,其中一个叫杜正伦的,甚至被他耍手腕赶走了.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他受到了维护正统的魏徵等人的支持.

  唐太宗宠爱的是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魏王李泰.李泰长得体格魁梧,为人又聪明有才干,很像唐太宗.唐太宗赏赐给李泰的钱物逐年增多,后来竟超过了对承乾的赏赐.唐太宗还让李泰效仿他当年做秦王时的做法,设立文学馆,招揽人才.李泰仗着唐太宗的宠爱日益骄横起来,他不仅常常向李世民密告太子的劣行,而且不把一班功臣、老臣放在眼里.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承乾为失去有力的支持而惶惶不安.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竟想仿效唐太宗搞宫廷政变,迫使唐太宗退位,让他当皇帝.但他的阴谋很快败露,他被判流放黔州(今贵州).

  李泰见状十分得意,以为自己当太子当定了.可他没想到,因为他的骄横,唐太宗的重臣们没有多少人支持他,甚至连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对他也一直没有什么表示.让他更想不到的是,一些大臣这时却提出,立也是长孙皇后生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泰知道后急了,忙跑到唐太宗面前去表白.他说,唐太宗一直要立他为太子,这是给他“再生之恩”.现在有人提出要立晋王为太子,他和晋王是手足兄弟,他自己有一个儿子,他愿意保证,将来他死时先把儿子杀了,再把皇位传给晋王.唐太宗是何等聪明的人,李泰的这些蠢话反而让他头脑清醒了.他觉得,以后要是让李泰当皇帝,承乾、李治等皇子的性命难保;而让李治当皇帝,他虽没有什么大才干,但心底仁厚,承乾、李泰等人就不会有生命安全的问题了.唐太宗十分不愿自己的儿子们重演他们弟兄的悲剧,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下,他终于立当时十六岁的李治为太子.

  为了让李治成为一个能守业的好皇帝,唐太宗不仅为太子请了名师,自己还常常到太子住的东宫去,亲自对李治进行为君之道教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就是他在对李治进行教育时说的.此外,他还写了《帝范》十二篇作为教材,让李治系统地了解、接受他多年来积累的统治经验.他还处心积虑地要为李治留下一个较好的统治基础,为此不惜重开与高丽的战争.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因服食仙丹不治身亡,终年五十二岁.

  太子李治遵遗诏,在太宗灵前即皇帝位.这位生性懦弱,被认为不大有魄力的新皇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便是——停止对高丽的“辽东之役”.老百姓们终于避免了又一场灾难.

猜你感兴趣

1.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大全精选

2.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3.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4.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写到辛亥革命暂告段落,但历史却掀开了更为气势磅礴的峥嵘岁月。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陈桥驿兵变 周世宗在位的时候,手下有个重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内容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内容

    《上下五千年》记载了成千上万的古代发生的事情。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内容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内容,欢迎

  • 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
    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

    《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作家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

  •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记载从远古时期到中国近代的历史书,它讲述了华夏的由来人类的战争。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

  • 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900字
    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900字

    《上下五千年》展现了五千年以来的社会变迁。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900字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900字,欢迎

1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