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之义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那你知道传统美德之义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之义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之义的故事:汉宾惠人
诗曰:汉宾善政, 感物降神, 丧葬婚嫁, 博济惠人。
五代时,后梁有一个人,姓朱名汉宾,先做了潞州(今山西长治)的节度使,后来又调到晋州(今山西临汾),镇守晋州。每当他住在这个地方的衙门里,当地稻田里的蝗虫就都飞出他所治理的境界。他到了平阳地方的时候,正逢天旱,就亲自在龙子祠里祷告,果然不到一天工夫,田里就下了很足的雨,四境收获的年成,非常丰收。等到朱汉宾告老还乡,他的亲戚故旧家里穷苦的人,有办不起丧葬的,就给他们棺木具殓;有办不起婚嫁事情的,就帮助他们钱财,受着他恩惠的竟有好几百家,郡里人都很赞美他的义气。
传统美德之义的故事:袁升还妾
诗曰:袁升买妾, 义而归之, 不求聘礼, 复赠余赀①。
南宋有个叫袁升的人,五十岁了还没有儿子,妻子准备了银钱叫他到临安(今杭州)去买一个妾。袁升就去买了一个女子,可是那个女子一副很忧愁的样子,袁升就问:“是什么缘故使你这样忧愁?”那个女子哭着说:“我原来是赵知府的女儿,因为父亲死了,家里很穷,所以母亲把我卖了,得了这笔钱,可以归葬父亲了。”袁升听了这一番话,就把那个女子送了回去,不但不向她们讨还聘钱,而且又另外把自己袋里剩余的钱资助给她们。袁升回到家里,他的妻子问:“买来的妾在哪里?”袁升就把这件事的原委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很高兴,说他心肠好,一定会有儿子的。果然第二年,他妻子就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袁韶,后来袁韶做了很大的官。
【注释】①赀:zī,同“资”。
传统美德之义的故事:仲淹义田
诗曰:宋范仲淹,千亩义田,以济群族,衣食赖焉。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次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①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②,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他就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回答:“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二十一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③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④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⑤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白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够,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侍奉,方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步入仕途。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为止的十七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与朝中一些守旧官员以及腐朽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进宫里,任右司谏。但没过多久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旧官员受到排挤,再次被贬出东京。他第一次在朝任职时,正值仁宗皇帝继位不久,但这个皇帝并不掌握实权,大权全掌握在刘太后手里。刘太后独揽大权,胡作非为,满朝文武官员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范仲淹一人不顾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书,请求皇太后把大权交给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见状大为吃惊,连忙劝道:“你这样上书,不但自己倒霉,还要连累我这个推荐人。”范仲淹听后严肃地告诉他:“尽管我是你推荐的,但你却常常因怕我不称职而感到羞愧,没想到现在我又因为忠直而得罪了你。”晏殊听后,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终因大胆上书而触怒刘太后,被赶出东京,贬至河中府任职。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苏州治水有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待制。但这次他又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在送别的途中,他对送行的朋友这样说:“第一次被贬,你们在送我时说我是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二次你们说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荣),这次你们又称我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而我这前后已是‘三光’了。”
庆历四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又一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共同主持朝政。这时的北宋王朝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边境夷族又乘虚而入,差不多已成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况。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仁宗把一向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调回朝廷委以重任,并请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范仲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但没过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改革又一次失败。随后,范仲淹又被贬。这次他被贬至邓州任知州。
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他,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他便决定整修江南名楼———岳阳楼,请自己的好友范仲淹作记。他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
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⑥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当晚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一生中与多位法师交往,于佛法中深有获益,从他的诗文来看,其思想中颇有与佛教相通的地方,而且他已经开始从佛经中汲取营养,壮大儒学。所以他能以洗炼优美的文字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后来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经典,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思想光辉。
范仲淹还是一位颇有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当时,西夏经常侵犯宋朝的边境,范仲淹被朝廷派去指挥西北边境的军事。他一上任就整顿军备,使宋军很快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扭转了西北战局。他还十分注意发现人才。他发现一个叫狄青的小军官作战有一套方法,就打破常规加以提拔。正是由于范仲淹的无私推荐,狄青才从一个下级军官迅速成为了历史名将。
他救济穷苦的人家,当宰相时,便把俸禄拿出来买了近城的好田一千亩,称它“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每天有饭食给他们吃,每年有衣服给他们穿,凡是有嫁女儿的、娶媳妇的、或是有亡故的、安葬的种种事情,都拿钱贴补他们,并且选择他族里年长又贤良的人,去管理这件事,一切银钱的付出和收入,都有一定的计划。实践了他年轻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让国家有更多的栋梁之才。苏州在此地就学的学子们,在这八百年的过程中,出了三四百个进士,几十个状元。
还有一次,他吩咐儿子范纯仁⑦押解五百斗麦子回苏州老家,在运输的过程中,刚好遇到了父亲的故友,在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都没能葬好,女儿也没有嫁妆。范纯仁知道后,马五百斗麦子卖掉,结果钱还是不够,就把船也卖掉了,解决了他父亲故友的困难。卖完后,他就回到京城跟父亲汇报。当父子俩坐在一个桌上,范纯仁跟父亲讲:“我把五百斗麦子卖掉,钱还是不够。”父亲抬起头对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掉了吧!”范纯仁说:“我已经卖掉了。”可见父子同心。
范仲淹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⑧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他于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噩耗传到各地,苏州和庆州的百姓,以及归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众多百姓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泣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光辉,有着使人奋发向上的教育意义。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明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八百年来,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的。
【注释】①谢氏:虔诚的佛弟子,长斋绣佛达二十年之久。②说:yuè。
③醴:lǐ,甜酒。④僧:sēnɡ,佛教指出家修行的男人。⑤韭:jiǔ,韭菜。⑥黜:chù,降职或罢免。⑦范纯仁:范仲淹给儿子取名的期许,纯是一颗仁慈之心。⑧斐:fěi,显著。
猜你感兴趣:
2.义的传统美德故事
6.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传统美德之义的故事
上一篇:表现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下一篇:关于中国传统美德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