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那你知道关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真卿劲节
诗曰:真卿讨贼,倡义誓师,惟知守节,希烈谢之。
颜真卿,字清臣,谥号文忠,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位忠臣,他是北齐颜之推的第五代子孙。颜之推所写的《颜氏家训》①,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立身处世的著名箴②规。
由于父亲很早就过世了,颜真卿照顾母亲格外孝顺。他非常喜欢读书,从小的志节与追求就不同凡俗,可谓深明大义、志节凛然,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忠贞之士,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史称“颜鲁公”。他的楷书遒③劲有力、圆润厚重,表现了大义凛然的志节,更表现着大唐独有的风骨和气韵。
颜真卿曾经在五原作官,由于先前官吏不清廉,造成了许多冤狱,使得当地持续干旱,很久都没有下雨。他到任之后,就开始审理这些冤案,为许多无辜的人平反,终于感得上天降下了甘霖,这被当地人称之为“御史雨”。
当时,正值开元盛世的末年,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疏忽了国政。他听信胡人安禄山的谗言,把许多兵权都交给了他,后来造成安禄山在边疆的势力日益壮大,并有了谋反的意图。
颜真卿在平原郡(今山西德州)当太守的时候,看出了安禄山有叛变的迹象,所以在暗地里就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屯积粮食,以防止突然的变故。不出所料,早就蠢蠢欲动的安禄山开始起兵谋反,一把火烧遍了中原,河北各郡相继沦陷。而只有城墙坚固的平原城,在颜真卿率兵顽强的抵抗之下,守护得非常成功,河朔各郡都把平原县看成像长城那样重要。
当兵书传到河北的时候,除了颜真卿兄弟等人之外,居然没有人起兵抵抗叛贼,唐玄宗感到十分痛心,他叹息道:“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连一个忠臣都没有吗?”等到得知颜真卿的义行之后,玄宗非常地感慨,后悔当时因为一时失察,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而将他贬官到平原。玄宗说:“朕没有眼力看清颜真卿是怎样的人,想不到他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义士!”
安禄山之乱,唐朝一个泱泱大国却无力抵抗,玄宗不得已之下逃离了京城。“多行不义必自毙”,安禄山最后虽然攻进京城,圆了他称王的梦,可是不久还是惨死在他的儿子手中。
后来,节度使李希烈造反,颜真卿由于得罪了权臣,而被派去执行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劝李希烈投降。希望能感化他早日回头,避免军事上的冲突。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命,朝廷中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替他担心不已。
到了叛军那里,颜真卿正准备宣读诏书,就遭受到李希烈手下之人的谩骂与恐吓。颜真卿气宇轩昂,毫无惧色,那镇定而又勇敢的气度,反而让李希烈对他敬畏不已。后来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唐朝德高望重的太师,相公您想要自立为王,而太师他自己就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宰相的人选,除了颜真卿,还有谁会比他更合适?”
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之后,威怒不已,大声喝斥他们不知廉耻,他说:“你知道我的兄长颜杲卿吗?难道你们不晓得,我们颜家都是如此地忠烈吗?颜家的子弟只知道要守节,就是牺牲生命也决不变节,我怎么可能接受你们的利诱!
原来,当年安禄山带兵横扫中原,气焰十分地嚣张。颜家兄弟号召天下的志士仁人,一起出兵讨伐。颜杲卿率领义兵奋勇抵抗,在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进行了悲壮的最后一战,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叛军将领史思明俘虏了。暴跳如雷的安禄山,厚颜无耻地质问颜杲卿说:“当年就是因为我的提拔,你才当上了常山太守,而今你凭什么背叛我?”
颜杲卿生性刚直,正气浩然,他义正辞严地说:“我们颜家是大唐的臣子,世世代代都忠于国家。难道受过你的提拔,就要跟你一样忘恩负义、背叛君国吗?而今你受尽国家的恩宠,皇上哪一点对不起你?你凭什么要背叛朝廷?凭什么要拥军自立,起兵叛乱?天底下最没有天良的事,都被你这种人干尽了。真是一只不知羞耻的‘营州牧羊奴’!”
安禄山被气得上蹿下跳,却又无言以对。他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于是派人把颜杲卿绑起来,将其舌割掉,又用刀将他的身体一节一节地割掉,最后颜杲卿壮烈成仁。
李希烈听了颜真卿的表白之后,内心非常惭愧,就向颜真卿谢罪,手下的这些叛贼看到这番情景,都低下头来,谁也不敢再说话了。后来李希烈以死相威胁,而颜真卿不为所动,他事先写好了遗书,作了必死的准备。最后叛贼痛下毒手,杀害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颜真卿仍在大骂他们是“逆贼”,当时,他已经七十七岁了。
恶耗传到朝廷,德宗悔恨交加,非常地伤心,五天都没有办法上朝。所有的将士都痛哭流涕,深切悼念这位壮烈成仁的大唐柱石与忠臣———颜鲁公。
仁爱的人,正是最勇敢的人,这在危难的关头表现得尤其明显。曾子曾经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说,把仁爱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多么地重大。把这个责任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多么地深远。所谓“一门双忠,流芳千古”,颜家兄弟沿承了以“忠孝”传家的庭训,以凛然的气节,让后世的子孙永远地缅怀与追念。
【注释】①颜氏家训:“父子之严,不可以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骨肉之爱,不可以简”:这就是说,身为父亲,以其之严,不该对孩子过分亲昵,要和子女保持一定距离,以至亲的相爱也不该不拘礼节。否则,孩子不懂得敬上,对父亲没有了敬畏之心,父亲的话又怎能听得进去呢?②箴:zhēn,劝告,劝诫。③遒:qiú,强健。
关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李沆不阿
诗曰:李沆不阿,直奏殿陛②,公事公言,深恶密启。
王旦,字子明,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宰相。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曾是当朝重臣。父亲王祜,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官至兵部侍郎,道德隆重,学识渊博,为天下百姓效命,曾经解救因冤狱被连坐的人多达近千人,人们都说他为后代子孙积了许多阴德。王祜曾亲手在他家亭前种植了三株槐荫树,并说道:“我们家后世为官者,必定有可以当到三公位置之人,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王旦出生在这样一个德范高超的仕宦之家,从小自然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古圣先贤的德行令他敬慕,长辈的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幼年时他就显得沉稳静默、气宇非凡。他勤奋好学,并具博大深远的胸襟。因此,王祜十分器重这个儿子,说道:“此儿定当位至公相。”人们见到少年王旦气度不凡,称他颇有其父之风。
宋真宗时期,王旦担任朝廷宰相之职,位高权重,但他朝夕惕励,处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谨慎小心、细致周到。皇上十分器重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大臣,因此长期让他担任宰相,国家大小事情都特别放心交给他办理。有一次王旦奏事完毕退下,皇上目送他离去,情不自禁地说:“能为朕致太平者,必是此人。”
当时朝廷还有一位大臣———寇准,刚直忠正,也是皇帝身边的左右手。但寇准见王旦官职在自己之上,心里有点不服气,隐隐约约感到自己屈才。所以他在见到皇上的时候,言语之间不知不觉就会提到王旦,而且不由自主地对王旦的言行有所诋毁。在朝廷之上,寇准也曾公开指责王旦的缺点,当然这缺点可能只是寇准自己认为的,但王旦全都虚心领纳,可谓从善如流。
反过来,因为寇准作为国家重臣,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王旦认为寇准忠心耿耿,足以堪当重责大任。因此,每次在皇上面前,王旦都专门称赞寇准的优点,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真宗觉得非常惊讶。有一次,他和王旦私人交谈的时候,就问:“你经常称赞寇准,寇准他却数次说你的短处,你为什么能这样做呢?”王旦听了,微微一笑,说:“我在相位已经这么久了,缺失一定很多,但因职位较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能够直陈我的不足,可见他是如何的忠贞直率,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皇上听了,不禁开怀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一个宰相啊!”
做宰相的,说话分量比较重,因此有很多人辗转拜托王旦荐举人才或提拔新秀,王旦从来不接受任何私人形式的求情。有一次,寇准私下来找王旦,希望他能向皇上推荐自己当宰相。王旦很是震惊,义正辞严地对他说:“和宰相这样的职位,怎么可以去求得来?”寇准听到王旦这样回答,感到非常惭愧,遗憾地告退了,同时也担心自己或许再也无法当上相位了。后来寇准被朝廷委任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寇准万分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他入朝拜谢皇上,眼眶涌出泪水激动地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会有臣下的今天?”皇上特意把事实真相告诉寇准,他说:“你能当节度使,又能当同平章事,都是王旦为你推荐的。”寇准听说了这样的内情,不禁非常羞愧,对王旦的正直和宽宏大量自叹不如。
王旦就是这样一位称职的大臣,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了真正的良才,就绝对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而且他施恩从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做。后来朝廷整理宋真宗的遗稿与修订史料时,他们无意发觉原来朝廷当中,有许多大臣及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后来,王旦病重之际,真宗忧心忡忡地问他:“将来朕该把天下大事托付给谁啊?”王旦勉强举起奏事的板笏①,一字一句地说:“以微臣的愚见,莫若寇准最为合适。”(当时寇准已被贬为陕州知州。)王旦病逝之后不久,真宗果然再度启用寇准为相。
王旦一生忠正清廉,而且度量之大,实在少见。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平常在家,家人从来没有见过他发怒。有一次家人要来考验他是不是真正有涵养,就在他的肉羹汤里撒了一些脏的东西,王旦看了也不生气,他就只吃饭不讲一句话。旁人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说:“我偶然有点不喜欢吃肉。”后来家人又在他饭里头弄了一些脏东西,王旦就说:“我今天不喜欢吃饭,是不是可以另外做点粥?”家里人无不为他的修持、涵养包容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人评价说:“魏国公(王旦封号)德量恢弘,从容大度,为国家举荐贤才,真诚地为国为民,是一个真正的忠臣。但他却经常称赞别人忠正,而且自己却不露痕迹地做,让对方没有感觉,也不会跟对方邀功,他的心胸、度量何其宽广!”
王旦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廉洁之人,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置田宅家产?为什么不留给你的儿孙?”王旦当时就讲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事实上,如果其中一德真正做到了,“八德”也做到了。王旦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八德”具足非常完美之人。的确,古圣先贤的点点滴滴,无不垂范于后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效仿啊!
【注释】①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
关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孟容制强
诗曰:孟容执昱①,贷债令偿,不奉诏旨,抑制豪强。
唐朝许孟容,在当京兆尹的时候,遇到了保护皇宫的神策军军官李昱。这些军吏,自己凭借特权,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借钱不还。这个李昱跟当地的富人借了八百万铜钱,三年来从来不提还钱的事,富人就到衙门告状。
过去许孟容还没有到任时,这些神策军我行我素,没有章纪,为非作歹。孟容到任时,不怕权势把李昱抓了起来,收押在狱中,没收身上的武器,并立下契约,让李昱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欠债,否则要处死刑。当时军队里的同僚非常害怕,从来没有一个官吏敢查办他们,只有这位许孟容不怕权势。同僚向朝廷反映这件事,皇上派一位使者,让孟容将李昱送回军队里,孟容说:“我不能接受这个诏令,因为臣管辖的区域是陛下的相邻,如果不能抑制他们,如何能治理这个乡镇、这个都市,使这些地区得到安宁呢?李昱借的钱一日不还,就不可能送他到军中。”于是皇上体贴到孟容的一片苦心,就赞叹孟容,也肯定了他的做法。
富有的人经常放高利贷,固然危害社会很大,而借债不还会失去诚信,社会风气将会大乱。如果你袒护富有的人,是不对的;如果你矫枉过正,袒护贫民,也是不对的,如佃户抗租,欠钱赖债,使信用丧失,风俗败坏,这种现象跟掠夺没有什么区别。孟容刚直不阿,心地无私,皇上奖赏了他。
【注释】①昱:yù。
猜你感兴趣:
关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上一篇: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下一篇: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