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那你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陆游报国至死不渝
陆游,南宋诗人。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到了四十多岁时,他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这位伟大而杰出的爱国诗人,直到临终,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这种至死不渝的报国信念,这种炽热的爱国激情,多少年来同他那不朽的诗作一样被人们传诵。
1210年春天,85岁高龄的爱国老诗人陆游生病在床,吃药也不见效,病情越来越严重。在最后几天里,陆游已茶饭不进,不能说话了。
全家人围在他身边,满含热泪,悲痛万分。一天,他忽然示意要坐起来,家人只好扶着他坐好,他又让家人把窗户打开。他透过窗口,翘首北望,眼含热泪,思绪难平。
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亲眼看到金兵蹂躏中原人民,曾多次表示要挥戈跃马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国仇未报,一腔爱国热情只好倾注笔下。“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强烈的爱国热情,有增无减;“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他的报国壮志,老益弥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收复中原的信念,至死不渝。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百姓仍遭涂炭,自己壮志未酬,所有这些,怎能不叫他“悲歌仰天泪如雨”?
诗人明白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他又看了一会儿窗外,忽然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要写诗。儿子端来了笔砚,跪在他身边。他那颤抖的手拿起笔刚刚写了“示儿”两个字,便喘成一团。但他不肯作罢,用尽最后的力气,哆哆嗦嗦地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千古传诵的《示儿》诗,是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留下的最后心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猜你感兴趣:
4.传统美德故事大全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上一篇:适合孩子的传统故事
下一篇:古代中华传统美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