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那你知道700字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700字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700字的民间故事:沙滩上的“教堂”
贫民托马斯在意大利一个叫金色海岸的海滩上向游客兜售各式小商品,托马斯每天都很辛苦,但收入却不理想。
一天,托马斯偶然听见两位前来度假的游客在交谈,其中一个人说:“我必须得尽快回去,这里方圆好几公里内都没有一个教堂,没法每天祈祷。”另一个回应道:“是呀,这样下去,主会怪罪于我们的。”
这也难怪。意大利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人都信仰天主教,其余则分别信仰新教、东正教、伊期兰教等等,信徒成员众多,全国大小城市、村镇均有教堂,虔诚的教徒每天至少都要到距离自己最近的教堂里祈祷两次。
听到这里,托马斯灵机一动:前来度假的人中一定有众多信徒,如果自己在海滩边建几座教堂。供游客们每天祈祷自己则从中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一定能大赚一笔!
但转念一想,托马斯又泄气了,教堂可不是说建就建的首先需要场地,这必须要得到意大利土地管理部门的批准,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便他们批准了,建教堂的钱又从哪里来呢?落成一座教堂至少需要几十万欧元的费用。
托马斯再次陷入纠结中。就在此时,眼前好几个拉着气球在沙滩上快乐奔跑的孩子给了他灵感——做几座充气教堂!把它们安装在沙滩上,既不需要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又不需要很大的投资。在每个信徒的心中,他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种祈祷的载体而已。
说干就干。托马斯很快便赶到了罗马,找到了一家专门为企业做充气彩虹门的公司,要求对方分别做出天主教堂,新教教堂和东正教堂的充气式模型。
没过几天,三座充气式仿真“教堂”伫立在金色海岸的沙滩上。
这一奇妙的创意引来了众多游客,听说能一边度假休闲,一边也能和在家里一样,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能进入“教堂”做祈祷,游客们都高兴极了。他们分别进入这三座充气式仿真“教堂”中祈祷,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虽然每进入托马斯的“教堂”祈祷一次,需要交纳2欧元(约合人民币17元)作为门票,但几乎没有人觉得收费是不合理的。
目前,托马斯的三座充气式“教堂”已经帮他赚得近百万欧元的收入了,他正计划把这种“充气教堂”推广到国外的海滩上去。
给创意充上气,财富就在不远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700字的民间故事:通往天堂的路
多杰老人正在毡房外忙活。远处传来了马蹄声,老人喊道:“格桑,来客人了。”毡房里飞出十五岁的孙女格桑拉姆。
“阿波拉(爷爷),他们不是高原上的人!”多杰紧张起来,因为他听人说,边境正在打仗,英国人在侵略西藏。“老人家,我叫威尔逊。迷路了,想向你问路。”领头的说。“你们去哪儿?边境在打仗,不安全。”多杰说。“我为我的同胞所做的事感到羞愧,”威尔逊说,“我们是商人,想找一条通往拉萨的捷径,商队进入西藏,藏族人就会得到好处。你熟悉这条路吗?”多杰一听,对族人有益,爽快地给他们带路。他唤来格桑,“孩子,我要出去几天。你去找顿珠,让他来帮忙照料牲口。”威尔逊说:“让格伦护送格桑去吧,再与我们会合。”
格桑同格伦出发了。随后,多杰和威尔逊也上了路,到了山脚不久,格伦也赶到了。格伦说:“格桑真好,她还把这个送给我。”他举起一条项链。正在这时,格伦尖叫起来,一条黑影袭击了他。是强巴!多杰想安抚它,但强巴不理会,再一次扑向格伦……多杰用藏刀把强巴杀死了!他们继续赶路。
第二天,他们爬上一座山,山顶有块黑色巨石,多杰说:“咱们到了。”“这么快就到拉萨了?”“不,是通往天堂的路!”多杰转而叫道,“格桑,你躲在格伦身后做什么?”格伦惊叫一声。多杰逼视着格伦:“你为什么杀死格桑?”“你怎么知道的?”多杰悲愤地说:“格桑那条项链从未摘下过,更不会把它送给他人,除非你杀死她!还有强巴,它咬你,是因为你伤害了它的小主人……”威尔逊对多杰说:“我不应该派他去护送格桑,我代表商队向你道歉。”多杰冷冷地说:“你们画的图纸如此详尽,根本不是商队用的,你们是我们的敌人!”“老家伙,我是英军。现在,我命令你带路!”多杰爬到巨石上,盘腿而坐,摇起了转经筒,诵起了佛经。突然,有人喊:“乌云,乌云飘过来了!”老人站起来,对着乌云喊:“神鹰,惩罚这些恶魔吧!”威尔逊这才看清,天空中是无数只鹰!“该死,这是藏族人的天葬台!”
威尔逊命令手下向老人开枪。数声枪响后,老人依然笔直地站着。威尔逊跳上巨石,举枪准备对老人下毒手,忽然,一道黑色闪电掠过,威尔逊背上一紧,跟着就被神鹰拎到了空中,接着又被扔进了深谷!威尔逊的同伴也是同样下场。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笑,摇晃了一下,轰然倒下。
“呼啦”一声,神鹰都飞了起来,围着天葬台盘旋着,盘旋着……
700字的民间故事:唐代踏春诗的传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题都城南庄》,千百年来流传不息,为后人广泛咏诵。其中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诗人崔护,博陵(今河北定州)人,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德宗贞元初期,他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心中郁闷,整天在京城东游西逛。清明那天,他来到了长安城南郊游玩。行得久了,觉得口中干渴,找到了一户人家,想讨杯水喝。那户人家的庭院约有一亩地大,门紧闭着。顺着门缝往里瞧,只见院子里花木茂盛,蜂蝶飞舞,假山水池布置精巧,环境十分优美。崔护敲了门,过了很久,才有一女子一边顺着门缝往外瞧,一边问道:“外面敲门的是谁呀?”崔护赶紧回答:“我是出来寻春游玩的过路人,独自一人。因为口渴,向大姐讨点水喝。”又过了很久,那女子拿着一杯水出来开门。唐朝风气开放,男女交往比较自然,没有后来那么多规矩。女子把崔护让进院子里坐下,自己依在一枝桃树下,笑盈盈地看着他喝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粉红色的桃花映衬着女子如玉的容颜,只觉得那女子娇艳妩媚、光彩照人,眼中春光流溢,比桃花更妍几分。崔护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分不清是桃花映人面,还是人面映桃花,不由得目注神驰,心旌摇动。他想和女子说话,但不管他怎么说,那女子不胜娇羞,只是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始终没有开口。二人互相注视着,不觉天色将暮,崔护只能起身告辞。女子送崔护到门口,目光中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崔护也深深地眷恋着不忍离去。多次回首,那女子仍倚在门边望着他。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时分。又是春光烂漫、百花争艳的季节,崔护想起了去年清明和那女子相逢的情景,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心中涌动起了见那女子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又来到了长安南郊,找到了那个庄园。那里门墙如故,透过门缝往里面瞧,园中依然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但门上却挂着一把大锁,那女子已不知去向。崔护想起当日与那女子在桃花树下相对无言,含情对视的情景,而今人面不见,只剩下一树桃花依然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抚今追昔,往事历历,心中不禁怅然若失。惆怅之余,遂把这个美丽的传说,连同自己当时的心境,凝聚成短短的四句话,在园墙上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小诗。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