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历史民间故事

时间: 燕青16 分享

  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故事,口口相传。那你知道历史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历史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民间故事:魏徵刚正敢谏

  魏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徵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徵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徵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

  魏徵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魏徵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徵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徵:“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徵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

  有个大臣叫郑仁基,女儿长得美丽又有才华,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民的嫔妃.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有人说了一句:“她不是已经与人订婚了吗?”

  魏徵知道后,就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现在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马上取消了册封.

  当魏徵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罢朝五天,亲自登上御苑西楼,遥望魏徵逝世之处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现在魏徵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徵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一点作用,确实是与唐太宗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度分不开的.

  唐太宗时能够大胆进谏的大臣,还有一位马周.马周原来只是守卫玄武门的中郎将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个武将,不懂政治,感到谈不出什么,为此很犯愁.马周知道了,马上动笔为他写了二十多条关于政治得失的意见,让他去交差.李世民读了以后,觉得条条都切中要害.他很奇怪,常何这一介武夫怎么变得这样有政治头脑了,就找他来面谈.常何一向老实,他坦白地告诉李世民上书的内容都是马周写的.李世民马上召见马周,一番谈话,对他十分赏识,不久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期望,经常进谏,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要了解民间的疾苦,爱护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宠爱子女,没有必要每年加赐金银珍宝,因为奢侈只会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为本,真正让百姓满意,就得选拔德才具备的好官.对马周提出的这些建议,李世民都认真听取,并加以推行.

  魏徵、马周等人还提醒李世民,隋末因为滥刑暴政而迅速灭亡.李世民因此非常重视立法安民,要求有关部门融合前朝立法、司法经验,制定了《贞观律》,使封建礼教法律观成熟完善起来,为稍后制定《唐律》打下了基础.

  历史民间故事:才华横溢的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这豪迈雄放的词,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一经出现,就一扫北宋词坛一百多年的靡丽风气,开创了一代新词风.他创立的宋词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打开了宋词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使词终于成为一种与诗一样流芳百世的文学体裁.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还是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那年,和弟弟苏辙进京考试,结果两人同时考中了进士.

  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他一心想选拔一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他在试卷中看到一篇论文,题目是《刑赏忠厚论》,写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这个考生定为头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以后,他方才知道原来这篇论文是眉山来的应试青年苏轼写的.

  苏轼考取以后,去拜见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与他交谈了好一会儿,更加喜欢这个才华横溢、气度不凡的青年了.事后,他感叹地对人说:“苏轼这青年可说是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了,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又说:“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出人头地”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听到了欧阳修这番话,开头很不服气.后来,大家看到了苏轼的诗文,不得不信服了.

  苏轼考上进士以后,开始做官了.王安石变法期间,他接连两次上书朝廷,认为变法有问题.当时,正是王安石当政.苏轼不愿留在京城,就请求去外地做官.

  苏轼为官,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曾在徐州、湖州、杭州等地当过地方官.每到一地,他总要为当地百姓办一些好事.

  他在徐州的时候,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滔天,淹了很多州县.大水很快冲到了徐州,徐州百姓慌了手脚,富人纷纷出城逃命.苏轼担心富人一跑,民心动摇,就对富人说:“有我太守在,决不让洪水进城!”

  把人心安定以后,苏轼请官兵一道抗洪,筑了一道长堤.大雨日夜不停,洪水不断上涨.苏轼在城头搭了一间小屋,日夜住在里面,指挥抗洪,即使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回家探望.他派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他在杭州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他奏报朝廷,疏浚西湖.他用了二十万民工,深挖河床,用挖出的泥,筑成一条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长堤筑成了,苏轼又命人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这一来,西湖的景色更美了,简直像一幅图画.他曾写了一首诗,形容西湖在晴雨两种不同天气中所表现的不同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第一句写晴时的水,第二句写雨后的山,写出了晴雨时的不同景色.三、四两句把古代美女西施(西子)来比西湖,说不管她如何打扮,总是那么美丽动人.这首优美的小诗,历来被认为是歌咏西湖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以后,人们又把西湖称为“西子湖”了.

  苏轼一生做了四十来年的官,在朝廷中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但他在政治上始终不怎么得意,经常遭到排挤打击.他曾经多次被贬官.有一回,他还遭人诬陷,被押到京城,在大牢中关了上百天.他在晚年还被贬逐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他在那里住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恢复官职,迁还内地,第二年(公元1101年),这个六十六岁的老人就在常州病死了.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前面说到,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当时,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文章.宋神宗尤其爱读他的文章,进餐时,侍奉的人送上饭菜,神宗却读得忘了用餐,口中还连声称赞说:“天下奇才!天下奇才!”那时的读书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的文章作为学习的范本.他们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

  苏轼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诗.他诗思敏捷,诗写得又快又好.有一回,他从老家去京城,坐船沿江东下,途中诗兴勃发,一下子写了四十多首.他的不少诗作都很出色,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富有哲理,已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苏轼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我国古代楷书最重要的流派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等,在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山谷)、米(芾)、蔡(襄)”,苏轼都列名其中.直到现在,还有人写他的书体.

  苏轼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他善于画枯木怪石,自成一体,传世的不过两三幅,已都是稀世奇珍了.他自己评价他的画说,有一幅《寒林竹石》,“已入神品”.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苏轼还通晓医药学.后人把他这方面的论著和大科学家沈括的医药书合在一起出版,称为《苏沈良方》.

  苏轼可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历史民间故事:祖逖闻鸡起舞

  西晋时期,朝廷昏庸腐败,内乱不断.皇族之间的混战再加上接连不断的饥荒,使百姓缺吃少穿,生活非常困苦,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亡,多处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西晋王朝危机四伏,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北方匈奴贵族就乘机不断南下骚扰,企图夺取中原.

  在这异族入侵、山河破碎的时候,仍然有许多有着民族气节的晋朝将领坚守北方领土,英勇抗击横行的匈奴贵族,祖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员.

  祖逖原来并不喜欢读书,也不讲究自身的穿着仪表,不过,他这个人心胸十分开阔,而且胸有大志.后来,他耳闻目睹山河沉沦的惨状,感触很深,立下了赶走匈奴、保卫国家的宏大志愿,并且发愤攻读,学问大有长进.

  祖逖有个好朋友名叫刘琨,西晋初期他们两个人一起担任过司州(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主簿.那时候,他们两个常常住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谈论天下大事.祖逖和刘琨都是热血青年,面对腐朽黑暗的现实社会,他们感到痛惜、愤恨,更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

  一天,祖逖和刘琨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交谈,一谈到匈奴贵族在北方横行霸道,两个人都义愤填膺.祖逖“刷”地坐起身来,握紧拳头用力一挥,说:

  “我发誓一定要把匈奴赶出中原!”刘琨也深受感染,和祖逖击掌发誓.

  这一夜,两人一直谈到半夜三更才睡去.

  忽然,三声鸡叫把祖逖从梦中惊醒.他从窗户向外望去,只见一轮残月挂在空中,天色未白.祖逖想起了昨天和刘琨的豪言壮语,再也睡不着了.祖逖索性坐了起来,他想保家卫国一定要有过硬的本领,趁现在自己年青力壮,更要抓紧时间练习,不妨就在鸡叫后起来练习本领.想到这儿,他推醒了刘琨,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刘琨非常赞成.两人披衣下床,摘下挂在墙上的剑和刀,来到院子中.

  大地仍然沉浸在寂静之中,清朗的月光下,只见祖逖和刘琨,一个手持长剑,一个挥舞大刀,认真对练起来.刀光剑影挑破了笼罩大地的黑暗,太阳终于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时两人已练得浑身大汗.

  就这样,无论是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冰封雪飘的冬天;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鸡一叫,祖逖和刘琨就像听到起床号角,精神抖擞地操练起来.“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由于祖逖和刘琨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武艺越来越强,本领越来越大,终于都成为有名的.

  公元308年,晋怀帝派刘琨去当并州刺史.当时并州还在匈奴的控制下,百姓大多逃亡在外.刘琨带着招募来的一千多名士兵,挺进到了并州的晋阳.

  晋阳城里一片荒凉,到处是断壁残垣,荆棘满地,随处可见尸体,留下来的人很少很少,而且都饿得皮包骨头.

  刘琨看到这些很难过.他一面叫士兵掩埋尸体,清理、修复城池;一面加强防守,以防匈奴军队的袭击.

  同时,刘琨还派人把流亡的百姓找回来,让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使晋阳恢复了生气.不到一年,晋阳已经人气旺盛,甚至有一万多个匈奴人都来投靠刘琨,使汉主刘渊也害怕了,不敢前来侵犯.

  后来刘渊的儿子刘聪攻破洛阳后,西晋在北方的军事势力已大大削弱,只有刘琨还坚持在并州地区战斗.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将刘琨封为大,要他继续在并州战斗下去.

  这时,汉国大将石勒聚集了几十万大军,从北面对并州形成围攻之势;刘聪则从南面进攻,使刘琨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

  面对这危险的局势,刘琨没有退缩,还向晋愍帝发誓:“臣跟刘聪、石勒势不两立.如果不消灭他们,臣决不罢休!”

  石勒派兵进攻乐平(今山西昔阳西南),刘琨的部队去救援,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石勒大获全胜,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于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

  这时刘聪已攻破长安,连晋愍帝都做了俘虏.

  刘琨的顽强战斗也没能保住并州,只得带着残余的人马投奔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去了.

猜你感兴趣

1.历史民间故事

2.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故事

3.中国古代历史民间故事

4.古代民间故事10个

5.古代民间故事10个

历史民间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故事,口口相传。那你知道历史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历史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民间故事:魏徵刚正敢谏 魏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老人讲民间故事
    老人讲民间故事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说一下以前的故事。那你知道老人讲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老人讲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老人讲民间

  • 老百姓民间故事
    老百姓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那你知道老百姓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

  •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那你知道崂山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崂山民间故事,欢迎

  • 恐怖民间故事
    恐怖民间故事

    恐怖的故事一般跟妖魔鬼怪有关。那你知道zz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恐怖民间故事:血玉镯子 又是一年的上元灯会来

1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