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哪些传说故事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优势。那你知道新疆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新疆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新疆传说故事:大盘鸡里拌“皮带”
当你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312国道东南行40多公里,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穿过柴窝堡小镇时,你会惊奇地看到道路两旁一排排的食肆门前,都在招牌上写着同一道菜――大盘鸡。据说,这是近几年新疆最风行的时尚饭菜,它已经同新疆烤羊肉串一样出名。而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名称叫“柴窝堡大盘鸡”后来人们就干脆叫它“大盘鸡”。你既然有缘路过此地,而且又因长途行车而饥肠辘辘,那何不在这里停车,一饱口福!
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的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满盘子是艳艳红色――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溏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啤酒,味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十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块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来一盘像皮带一样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又饱腹,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盘鸡再加一瓶“新疆啤酒”,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疆快餐了。
在柴窝堡这个交通小站中,更让你大跌眼镜的是这些专卖大盘鸡的食肆,竟然还有大盘系列的菜式,什么大盘鱼、大盘蟹、大盘兔、大盘羊肚...其中的鱼、蟹居然是柴窝堡本地养殖的“海鲜”。原来,柴窝堡南面有一个方圆2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柴窝堡湖,它是乌鲁木齐南郊第一大湖,也是乌鲁木齐的第二大水源。湖面波光桨影,天水相连,湖提树影婆娑,景色迷人,是野游好去处。改革开放后,当地一群上海知识青年异想天开,柴窝堡湖里放养了江南的红鳟鱼、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等十多种名贵的淡水鱼蟹,很快获得成功。如今这里已成为乌鲁木齐的一个渔产基地,大量鲜鱼活蟹已行销市区。其中以“天山雪蟹”命名的大闸蟹,肉质细嫩,蟹黄饱满,味道鲜美,销往上海,备受欢迎。“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柴窝堡吃大盘鱼、大盘蟹、大盘鸡等等大盘系列,真是盘盘美食,别有风味。就连那些平时不吃辣椒的港澳游客,在这里吃到这种大盘系列,也都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好 ,好 !
近年,这种大盘系列菜式,特别是大盘鸡,已上了新疆各地酒家的筵席,而且还沿着312国道,传到甘肃、陕西、河南、北京等地。
不过,如今内地的食客只知有“新疆大盘鸡”,而不知有“柴窝堡大盘鸡”了。
新疆风味食谱岂止这区区的大盘鸡、大盘蟹,比它们更有名的还多呢!像烤羊肉串、烤全羊、羊肉抓饭、手抓羊肉、馕包肉、薄皮包子等等“羊”字号的正牌新疆风味,都是新疆人招待贵宾的酒楼餐厅的席珍。在乌鲁木齐、喀什等旅游城市的巴扎大排档上,你还可以看到那琳琅满目的新疆民族小吃,什么烧羊头、面肺子、米肠子、青椒羊肚、风味羊排、凉皮子、拉条子等等,等等。几乎都离不开新疆的羊肉和羊的脏腑。因为新疆的羊肉特别肥美,而且没有内地羊肉那种膻味,所以无论做什么菜,都很适口。有人这样打趣说:“新疆的羊,走的是黄金道,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烤羊肉放的是孜然调料”。其实,新疆的羊以自由放牧为主,吃的是草原上带碱性的草料,喝的是没有污染的清泉,牧人还经常给它们喂些盐水,保证羊只的健康长膘,加上新疆绵羊品种好,所以新疆的羊肉顶呱呱。
新疆人宰羊有一条“清规戒律”,就是所宰之羊必须是健康的活羊,凡是死羊(不管是病死、饿死、冻死、摔死)一概不宰、不卖、不吃。这也是让你吃得新鲜、吃得放心的保证。
也许你要问:“新疆这么多的特色风味中,谁是它们的“大哥大”?应该是烤全羊。因为它在任何盛大宴会上都是一道最受欢迎、举足轻重的佳肴。烤全羊的制作是维吾尔人传统的最高水平的烹调工艺。
制作烤全羊的方法颇为讲究。首先是选料,必须选1岁口的羔羊,宰杀前一两天内不给它喂食物,等到羊只饥饿难忍时,才给喂食带调料的水,让调料的营养素、味素注入羊只的五脏六腑之中,然后才加以宰杀。待去掉内脏、四蹄之后,用面粉、鸡蛋、洋葱、姜黄、孜然粉等调制成浆糊状的作料,均匀地涂抹在羊的全身,腌上几个小时,使作料渗透到羊肉里面,然后才放入特制的馕坑里用文火烘烤,直至颜色金黄,皮脆肉嫩。烤全羊放上餐桌之前要给它装饰打扮,羊头戴上红花,脖子系上红巾,羊嘴含着一撮香菜,这样才能上桌跟贵宾们见面,供他们他享。在宾馆、酒楼,一般都把烤全羊切片盛盘,端上筵席、餐桌的中内央,那油亮的光泽,喷鼻的烤香,脆嫩的肉质,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新疆传说故事:胶鞋套在皮靴外
“晴天乱风一身土,雨天化雪两脚泥”,这是旧时乌鲁木齐人形容这座老城卫生面貌的一句俗话。在四五十年前的乌鲁木齐,到处是低矮的土房和泥巴街巷,夏天风起尘扬,沙土扑面,春秋融雪下雨,满街泥浆,上街回家,皮靴上(穿长统皮靴是新疆兄弟民族的传统习惯)沾满烂泥臭水。由于少数民族家里喜欢铺上漂亮的地毯,挂上壁毯布围,为了不让皮靴上泥浆弄脏地毯、陈设,进门要脱下长统皮靴,既感到麻烦,而且赤脚会有异味。于是,人们想了个窍门,长统皮靴的脚掌处套上浅腰的胶鞋,出门走路,泥水沾在套鞋上,回家时门,将套鞋脱在门边处,只穿着干净的皮靴进屋,既不会弄脏地毯,又不会溢出汗脚异味,真是一举两得。这个保洁妙方,日久天长形成习惯。现在,尽管乌鲁木齐所有街道都已铺上水泥、沥青,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的泥屋土房,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但是到了初冬晚春的下雨融雪天,在街上来去,踩水踏雪,仍在所难免,因此兄弟民族同胞仍然看好“胶鞋套在皮靴外”,出门不忘套胶鞋进门不忘脱胶鞋,而那双经常穿着的高统皮靴则总是保持着光洁锃亮的外表。
新疆兄弟民族穿着打扮的奇趣,除了“胶鞋套在皮靴外”,还有“裙子穿在裤子外”,“锋利小刀随身带”等等的风习。
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妇女喜欢穿艾德利斯绸子(本地土产,以彩色花纹为特色)缝制的花裙子或连衣裙,多彩多姿,十分醒目。为了防晒、防凉或避风沙,她们往往在裙子里再穿上一条裤脚可以松紧的长裤子,有的还在花裙子外面再套上一件白裙子,这样,裙子套裤子,白裙套花裙,真是红装素裹,格外潇洒。姑娘们穿上这种服装,跳起民族舞蹈,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旋,令人赞叹不已、遐想万千。
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男士,都有随身佩戴小刀的习俗,主要是因为新疆的农牧民平时多食羊肉、瓜果,为了随时宰羊、切肉、剔骨、切瓜或者刮削木器、制作用具的方便,他们多在腰带上挂着一把造型精致、刃口锋利的小刀,既实用,又美观。这种小刀在城镇巴扎上都能买到。最精美的是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出品的“英吉沙小刀”,刀柄刀鞘都镶饰讲究,是有名的新疆民族工艺品。其锋利程度,据说在刃面上放上一绺头发,轻轻一吹,头发就齐齐地断成两截。宰羊时用这种小刀,从宰杀到剥皮、开膛、剁肉、砍开骨架子,一气呵成,刀刃依然完好无损。许多外地游客常买这种小刀,当成纪念品或收藏品带回去。
新疆传说故事:井底全部连起来
我国有驰名于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长城、运河、坎尔井。而坎尔井就产生于新疆。现在,吐鲁番的坎尔井,已成为一大旅游景观。说起坎尔井,它对当地地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的浩大,它赋予干旱的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勘称是世界一绝。
提到“井”字,一般人都会想到井的状态,想到井水是井底里的一潭静水。而吐鲁番的坎尔井却是许许多多的竖井,顺着从高到低的地势排列成行,从井的底部相互凿通而形成的一道地下暗渠。是它,把地下丰富的潜流水集中起来,不断的输送到地面上,供人们灌溉、使用。
吐鲁番素以火洲之称,和“低、热、干、甜”四最而著称。干热的气候使得吐鲁番的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只有渗进地下的水才能保存下来。坎尔井的构造,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的。竖井是为掏挖暗渠是取土、透光、通风之用。明渠建立在地面上,与暗渠相连接,是供引水、灌溉之用。涝坝就象内地的池塘,它用于蓄存坎尔井水,以备当地百姓日常使用。新疆坎尔井共计3000多条,吐鲁番的坎尔井连接起来长度5000多公里,足以从吐鲁番通到香港。这些都是由劳累一生的坎尔井工匠来完成的。
“井底全部连起来”,你说,这是不是新疆的又一大怪!坎尔井,勘称是新疆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正象150多年前来到吐鲁番勘察水利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一则日记中大为赞叹的:坎尔井的“水从土中穿穴而行”,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猜你感兴趣:
2.维吾尔族传说故事
5.新疆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