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历史传说
汾阳市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市境交通便利,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孝义、介休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那你知道汾阳历史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汾阳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汾阳历史传说 篇【1】
汾阳人和来过汾阳的人,包括那些上个世纪初活跃在汾阳的外国人,都知道汾阳的铁雁。而今五十多岁的城里人则大多上城墙看过、摸过。翻开(县志),才知道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陕西周至县举人刘一佺知汾州府时所铸。记载和实物都显示,那分明是一对铁凤凰。铁凤凰高五尺,长四尺许,亭亭玉立于铁底墩之上。底墩分三层,高二尺六寸。各层铸有龙风嬉戏于山林的图画。铁底墩又立于用砖砌成以石铺面的约三尺高的方体高台上。位置在北门城墙上距城楼以东大约不到百步的地方,仰首挺胸、仪态万方、坐北向南(汾阳械为西北、东南向的四阳城,实际上是座西北向东南)、俯瞰城区。远远望去,象一对卫土立在那里。人们到城墙上玩,象抚摸活物那样用手去摸索,时间长了,便通体黑油油、亮铮铮的。我常常惊叹于古人的艺术才情和创造力,那样形象而又抽象的表现手法,那样典雅和美丽的艺术造型……而那种令人惊诧的美学享受,是许多人一生未必领略过的,正所谓可遇而不可求。这份福祉让汾阳人遇上了,而且足足享受了345年,人们一直叫它雁。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被汾阳人视为神物的铁雁被调到太原,置于新建的迎泽公园北门,成了省城最大的一座公园迎来送往的吉祥物。嗣后,不知何年何月,便又不知去向了。从此,那造型优雅、俏丽的铁双雁便从汾阳人的视线里永远地消失了。
上个世纪50年代我看到的样子是风头雁尾。记得我问过老人们,凤凰的尾巴不是很华丽的吗?老人们说,那是风,已经飞走了,只留下凰。后来人们又依照凰的形状重铸了一只,当然就是这样的了。你看去吧,飞走的那只是空的。我去验证,爬到高台上抱着凤凰左看右看,果然其中的一只,腰部有一个课本大小的长方形小门,再看,就看到上面刻着“大清嘉庆二十一年六月吉日铸造。平遥县合张家砂院金火匠人净揽到汾州府新铸铁凤凰一对,言定价钱伍百千整。”的字样。于是,我就深信不疑,那风是飞走了,现在的一对中,有一只是依凰补铸的。后来看到<县志)上说,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触以致铁凤凰毁坏,于·清嘉庆庚辰(丙子(1816)之误)太守岳公样继铸焉。”但《县志》也没有说是铸了一只还是两只。就对儿时的想法有了一些质疑,觉得孩童时的记忆或许是靠不住的了。
另一个质疑是为什么老百姓始终把这两只凤凰叫成雁呢?考当年刘知府铸铁凤凰,是有缘由的。据(扮阳县志)记载,汾郡多山,北(西北)山崖石互错,有似雁形,俗谣云;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头。明太守刘公一佺(山东寿张县举人,嘉靖十五年任)作双铁风于北城上以镇之。”此话虽关玫事,却是载在(汾阳县志·艺文)卷中的一首(铁雁歌)前作为引子的。看来,事涉·清官不到头·,有些话是不好说出的。而知道汾阳历史的人都清楚,明代汾州的当政者都有一个难言的苦衷,那就是藩王干予政事。当时住在汾阳城内东府的庆成王和西府的永和王,依权仗势,往往使得地方官不能按规矩行事。且动辄得罪,卷铺盖走人。万历二十三年,山西巡抚魏允贞上书:·州有两藩邸,子孙以千百,乘势啮小民,持吏短长,州吏权轻,不足弹压……”这无疑是汾州“清官不到头”的原因之一。后终于引起皇帝注童,警示藩王并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州为府以予牵制。刘一佺之举,确实反映了当时汾阳的呼声。郡王府的兴衰和汾阳政事的变迁,就成了铁雁(民谣)的最好注释。后来,民间又有谣云,铁雁镇石雁,清官永不断。取凤凰为百鸟之王专为镇石雁而来之意。可以说,铁雁倾注了汾阳人世世代代盼官清靡的美好愿望。正如(铁凤歌)所咏:’……峰峦回处峰形幻,何年化石成群雁。其羽载楫风载扬,俯瞰城中官民患。官民交患何可当,熔金为铸双凤凰。糜吏精诚资捍卫,山灵慑伏报嘉祥。”
历史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唤起人们长期封闭的意识,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到太原去找寻铁雁的下落,特别是以·铁双雁’商标注册的汾阳橡胶厂厂长任达奇,苦于不能把儿时看到的样子复原,谴到处寻觅。奔波之余,在太原晚报,发出广告寻求,终未如愿。人们知道,他追寻的不仅是那物,更是汾用人的夙愿和精神。星转斗移,自驹过隙,就在刘一佺知府站在北城墙上,遥望西北,指点江山之后第390个春天,(汾州乡情)编辑部在采访中,突然发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幅照片,那是1984年恒安石回到汾中其出生地(原铭义中学)考察时,他的父亲恒慕义(上个世纪初铭中首任校长)托他带来的者照片。两位在汾阳钴义中学任教的美国朋友走出宿舍,兴致勃勃地趴上城墙,萧洒信步、享受汾州文化古韵,留下这张照片。而背景竟是铁双雁。两位可以称之为世纪和世界的名人暂时被冷淡子。大家的目光聚焦在那背景上。芳草萎姜,似曾相识。是的,我们见到久违丁的铁雁!那种欣喜是无以盲状的。激动之余,编辑部一行相随,颇为隆重地把照片的复印件赠送给市政协副主席兼山西汾阳铁双雁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达奇……这位以铁双雁为商标,以“铁的信念,雁的追求”而创造奇迹的企业家,这位曾经为寻求铁雁经历干辛万苦的人。那天,我们在一起喝了酒,酒逢知已,打开话匣于,话题一直没有离开神奇的铁雁。
汾阳历史传说 篇【2】
古时,神头这里既没有大庙院,也没有圣母宝座下的那一股泉水,更没有白彪岭。神头那时也不叫神头,但也弄不清是叫什么。
神头的后面有一个叫交口的村子,村中无井无泉,水源奇缺。这村子地势比神头高,两地相距有十里,是个大斜陡 坡。交口村有这样一户人家,男人常年在外做买卖,媳妇在家不仅要伺奉婆婆,还得上山打柴,下神头河沟里挑水。媳妇是平川里人家,有姐妹三人,大姐嫁晋祠,二姐嫁峪口,只有她嫁进山里。媳妇的婆婆是个性情古怪的老人,她叫媳妇挑水用的木桶是尖底的,挑在路上不能放下歇,说是落过野地的水就不干净了;媳妇挑回来的水光是允许把身前的一桶直接倒入水瓮中,身后的就叫喂猪用,说是有了邪味。媳妇是个十分贤惠的女人,宁肯自己多吃些苦,也不愿与婆婆争执,就这样,媳妇一年四季在十里长的缓坡上来来往往地挑水,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迎着呼呼寒风,吃苦耐劳,以德报怨。
这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毒花花的太阳晒得山石发烫,媳妇汗涔涔地挑着沉甸甸的一担水登上坡来。走到半坡的地方时,遇到一个骑马的老汉。那马见有人挑着水走到跟前,说啥也不走了,鼻孔里呼呼喷响,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水桶立在山道中间。路很窄,一马横堵,媳妇挑着水就没法过了。
这时,老汉跳下马来笑嘻嘻地说:“这位娘子,天气炎热,看来我的马实在是渴得忍不住了,把你的水给马饮一些吧。”
媳妇可真为难了。她见那匹马耷拉着个脑袋,两眼盯着水桶可怜巴巴地站在那里,心里觉得“相人比畜牲”,自古道“饥渴难忍”,很想给马喝一些。可咋给喝呢?一则桶是尖底的不能着地,再则牲口要喝水,也不是一瓢两碗的就能满足。若是喝上半桶,自己回去咋向婆婆交待?如若再返回去挑,时辰误的多了,婆婆问起来又不好说清楚。 媳妇一时没了主张,挑着水桶呆呆地站在那里。
这时,老汉又笑嘻嘻地开了口:“这么办吧,你也不用为难,我这里就地挖个小坑,你把水桶里的水往坑里圪溢上一些就够我的马喝了。”
媳妇觉得这个方法倒也不赖,就善善地点了一下头。于是,老汉蹲下身来,伸手在地上三下两下就挖了个小坑。媳妇把水桶凌空挑在小坑顶,轻轻晃了几下,溢出的水果然流进了小坑里,渴极了的马立即俯下头饱饮起来,水从马脖子往肚里送咽时,能清楚楚地听到哗哗的响动声。
那马喝足后,仰起鬃毛很长的脖子,感激地嘶鸣了一声,媳妇低头看时,那小坑中的水竟还是满盈盈的,像是不曾喝过似的,心里好有点蹊跷。
老汉见马已喝饱,就对媳妇说:“你一个女人家,一年四季的挑水也太辛苦了。我这里送你这条马鞭子,回去后把它放在你家水瓮里,每天清早起来后把鞭子往起拔一拔,水瓮自然就满了,你也省得挑水了。”
说完,把手中的马鞭递给了挑着水桶的媳妇,翻身上马下坡去了。
媳妇看着手中的马鞭子,心中半信半疑地挑着水桶回了村。第二天,媳妇把放在水瓮里的马鞭子往上拔了拔,果然水瓮里清水上涨,心里十分高兴。早饭刚过,可巧媳妇的娘家托人送来个凶讯,说她的父亲病危,回去的晚了就怕见不上了。媳妇眼里噙若泪蛋蛋,急急慌慌地告别了婆婆就随来人回平川娘家去了。这天的午饭,只好由当婆婆的自己动手了。老太婆扭扭捏捏地走到水瓮前舀水时,见里面插着一根黑糊糊的鞭绳,就生气地随口骂道:“怎么把个扎心圪蒂也弄到水瓮里来了?真是个龌龊鬼!”
老太婆嘴里骂着,顺手就把那条马鞭子拔了出来,转身撩起门帘,恼悻悻地扔在了院心里。谁知就这么一下竟闯出了大乱子,只见水瓮粗的一股泉水哗哗地喷涌而出,转眼间,就把老太婆和屋子冲得没了踪影。
这股子大水由高向低翻滚而下,从交口村朝坡下的神头往平川漫卷而来。大水所到之处,田地冲毁,庄稼拔起,村庄被淹。
媳妇刚进了娘家的门槛,看了看躺在炕上的老父亲后,正抹了把脸坐在镜前梳头。忽听邻人说交口发了大水,把下面的村子也淹了,心想是不是婆婆拔了水瓮中的马鞭子?就心急如火地又从娘家往婆家赶。走到庄化村口时果然见大水由西向东滚滚流泻,浪波里的石块冲得发出轰轰隆隆的响声。
媳妇涉水而上,走到神头时,见往日自己挑水的坡上,汹涌澎湃的浪头正呼啸着往下冲刷,心里一着急,就一屁股坐在波涌浪飞的坡底,想用自己的身子把大水堵住。这一招果然有效,大水顷刻被截得改道从头道川里流走。
水患消除了,媳妇却再也没有站起身来。她的上身变成一座巍峨的大山峰,这山峰就是现在的白彪岭。她的两条伸展开来的腿,变成了于今峪道河谷里的南梁和北梁。因她坐下身子堵水时,有一些小水从身下溢出,后来就变成了从白彪岭下渗出的泉水。而当初她在半坡地方,从水桶里晃溢在老汉挖出的水坑里的水,也变成了四季不枯的一泓小水窟。
世人感激她,就在神头修了一座气度不凡的娘娘庙,塑像形态是梳头的动作。还在半坡的小水窟处修了一座小山神庙,那是为骑马的老汉修的,老汉乃山神的化身。
猜你感兴趣:
1.汾阳的历史传说
2.民间历史传说故事
3.中国古代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