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怎么样评价枋头之战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公元369年,桓温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归国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最终东晋死亡近四万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枋头之战的评价,希望你喜欢。

  枋头之战的评价

  其实,早在桓温失败之前,前秦两位大臣之间的对话中,早有人预料到日后的结局。前秦太子大傅问另一位大臣申胤:“桓温士众强整,乘流猛进,今大军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结果会如何呢”?申胤答道:“从桓温现在的势头,似乎大有可为。但以我的观点,他心定不会成功。因为晋朝皇室衰弱,桓温专制其国,晋廷朝臣未必和他同心。所以,桓温得胜,是晋臣不愿见到的结果,一定会千方百计阻饶其事。同时,桓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以大军深入,放着好机会不加以利用,反而持重观望,欲图不战而取全胜。如果日后晋军乏粮,军心摧沮,肯定会不战自败”。申胤一席话,几乎是百分百预言了枋头之役。因此,内部之间的三心二意不团结,是东晋群臣一直不能北伐胜利的最关键因素。

  枋头之战背景介绍

  桓温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是在东晋内部权力之争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时,中原形势对晋朝讲很不乐观。前燕和东晋在许昌几次拉锯战,最终丢掉了这一重镇。兴宁年间(363年至365年),淮阳一带也失守。最后,洛阳城守将见孤城难守,找个借口自己带兵逃离,只留下沈劲一人带区区五百人守城。公元365年,前燕名将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率兵进攻,洛阳自然苦守不住,沈劲死节。不久,鲁郡、高平、宛城又接连被前燕军队攻取,燕军甚至攻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大掠而去。公元368年(海西公太和三年),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转年五月,桓温自领徐州、兖州刺史,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就出发,进行他的第三次北伐。

  枋头之战的历史影响

  东晋方面

  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桓温败于枯头,望实俱损,他的地位开始转折。但这只是情况的一个方面。情况的另一方面,就桓温在江左积累权力的过程看来,第三次北伐以后,桓温才取得徐、豫,扫清进入建康的障碍,控制司马昱,使东晋朝廷一度成为“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朝廷。因此,桓温第三次北伐又是他在江左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的顶点。但也使得东晋几十年间再无力北伐。

  前燕方面

  桓温的北伐对前燕的力量形成了一次相当的打击,但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在枋头之战后不是励精图治,反倒是自以为是,不修政务,国内政治日益腐败,“政以贿成,官非才举”,前燕还自恃晋军已退,出尔反尔地拒绝将虎牢关以西之地给前秦做答谢,为后来前秦的伐燕之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借口。另外由于慕容垂此战一战成名,收到了朝野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妒忌,也是慕容垂投奔前秦的前奏,慕容垂一走,前燕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前秦方面

  通过助燕击晋,稳定了北方的局势,实现了王猛设想中的晋燕两伤而秦得其利的构想,为后来的伐燕乃至统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王猛充分利用两国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机会,利用各自途径积极收集前燕的重要情报,充分了解前燕的情况,加紧秣兵厉马,积极准备灭燕之战。

怎么样评价枋头之战相关文章:

1.枋头之战过程及结果

2.历史上的枋头之战

3.阏与之战赵军主帅叫什么名字

4.北魏分裂之战历史简介

5.晋阳之战的历史影响有什么

怎么样评价枋头之战

公元369年,桓温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归国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最终东晋死亡近四万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八王之乱带来了怎么样的历史教训
    八王之乱带来了怎么样的历史教训

    晋武帝死后第二年,贾南风就与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死了晋武帝的老丈人、辅政的太傅杨骏,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无情的权力争夺战、历时16年之久的

  • 西陵之战的影响与评价有哪些
    西陵之战的影响与评价有哪些

    公元272年,孙吴与西晋发生西陵之战,吴军以三万兵力以少胜多,攻克西陵,斩杀步阐。西陵之战也是东吴灭亡前最后一次大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

  • 魏灭蜀之战的结果怎么样
    魏灭蜀之战的结果怎么样

    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刘禅失去剑阁屏障,听从光禄大夫谯周建议,向魏军投降,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以下是学习啦小

  • 高平陵事变的历史影响怎么样
    高平陵事变的历史影响怎么样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此次的高平

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