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背景原因介绍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晋灭吴之战背景原因,希望你喜欢。
晋灭吴之战背景原因
公元263年魏灭蜀后,打破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二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形成晋、吴对峙局面。
晋当时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府县,吴沿江为国,仅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有攻战。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吴国仍然据有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常有战火发生。从公元269年(晋朝泰始五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于是一面改善内政,开发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编练水军。西晋拥有一五十万人的陆军,但缺少水军,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使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吴国地跨大江南北,战乱较少,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军队总人数为二十三万,尤以水军为强,有舟船五千余艘。而而吴国国君孙皓却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加之主将陆抗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这种局势对晋灭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西晋灭吴之战双方兵力
西晋灭吴之战双方参战兵力:晋军约二十万,吴军约五万人。西晋方面主要指挥官是杜预、王濬、唐彬、王浑、周旨;东吴方面则主要有孙皓、张悌、沈莹、孙震、陆景。
晋灭吴之战中司马炎采用了的战术介绍
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吴国。
1.镇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
2.安东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
3.建威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
4.平南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
5.镇南大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广;
6.龙骧王濬,广武、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
总的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七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吴国尚有兵力二十余万,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胜利消息传来,司马炎执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
晋灭吴之战背景原因介绍相关文章:
1.晋灭吴之战简介
3.隋灭陈之战的简介
4.隋灭陈之战的背景
晋灭吴之战背景原因介绍
上一篇:西晋灭吴之战东吴亡国的原因
下一篇:八王之乱带来了怎么样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