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春秋左传五大战役

时间: 晓明25 分享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春秋左传五大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左传五大战役

  鲁郑伐许

  时间: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

  地点:许都

  参战方:郑国、鲁国,许国

  缘由:郑国以许国“不共”为由,联合鲁国讨伐许国

  结果:郑鲁联军攻入许都,许庄公逃走。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东偏,使公孙获处许西偏,保存并实际控制了许国,还赢得了“有礼”的好名声

  分析:这次战争是郑庄公争夺霸权的重要一战,其目的是使许国臣服,并借以威服他国。其所以没有吞并许国,一是自身实力或不足;二是同属周王之下的诸侯国,于礼不顺;三是“攘夷”的需要,只要“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就达到目的了。

  桓王伐郑

  时间:鲁桓公五年(前707年)

  地点:繻葛(今河南长葛市)

  参战方:周王、陈国、蔡国、卫国,郑国

  缘由:周桓王撤销了郑伯的卿士之职,郑伯不朝,周王率领陈、蔡、卫三国伐郑 结果:联军战败,郑军大胜,桓王被郑将祝聃射中,蒙受大辱。

  分析:郑国人针对联军的弱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战术措施,首先攻击最薄弱的陈、蔡、卫三国军队,然后集中兵力攻击周王。郑军还采用了“鱼丽之阵”,车兵与徒兵相互配合,提高了战斗力。郑庄公敢于和周王公开对阵,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历史实际。当然,他还不敢把事做绝,“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楚武王侵随

  时间:鲁桓公六年(前706年)

  地点: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

  参战方:楚国,随国

  缘由:楚国兴起,向汉水以东扩张势力,威胁随国及其他小国

  结果:楚国采用斗伯北的计策,故意示弱,意图使随国轻敌自大(“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楚国此举没有骗过随国的贤臣季梁(“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他劝随侯修明政治,抚民敬神,亲近兄弟小国,楚军未敢轻举。不过两年之后,随国还是与楚国开了一仗,随国战败。看来,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实力。

  分析:孙子曰:“兵以诈立。”楚军强而示弱,意在欺骗随国,无奈季梁“知彼而知己”,楚计因而不逞。

  曹刿论战

  时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地点:长勺

  参战方:齐国,鲁国

  缘由:鲁庄公曾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齐君之位,此战是齐桓公报复之战

  结果:鲁庄公采用了曹刿的战术,等齐军三鼓(同时大约也冲锋了三次)之后才擂鼓出击,一战而胜。曹刿的理论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析: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子写兵法时或许受了曹刿的启示。

  屈完退齐师

  时间:鲁僖公四年(前656年)

  地点:陉地(今河南偃城)

  参战方:齐国、楚国

  缘由: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称霸诸侯,南讨楚国

  结果:诸侯大军来势汹汹,管仲、齐桓振振有词,而屈完针锋相对,不卑不亢,双方见好就收,结盟而回。(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分析:齐桓公或许对楚国实力有所顾忌,因而故做姿态,虚张声势,并未真想开战。然而,如果楚方应对不当,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也不是没有。因此,外交与军事是相互依赖的,正确的外交策略可以降低军事冲突的危险。

  假途伐虢

  时间:鲁僖公五年(前655年)

  地点:虞国、虢国

  参战方:晋国、虞国、虢国

  缘由:晋国兴起过程中,虢国曾起兵侵晋,给了晋国伐虢的借口

  结果:晋献公采用大夫荀息的计谋,针对虞公贪利的弱点,用良马宝玉贿赂虞公,借道伐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劝诫,两次借道给晋国,还派兵助晋。结果,晋国灭亡虢国之后,顺手牵羊,灭了虞国。

  分析:晋献公没有齐桓公“厚道”,齐桓公存卫救邢,着实有几分霸主的风范,而晋献公对同姓国家也敢灭。这也是晋国的传统,对公族的人下手特狠,外姓大夫反倒更受重用,所以才有后来的三家分晋。虞公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对晋国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又贪图小利,终于亡国,正所谓利令智昏。

  秦晋韩之战

  时间:鲁僖公十五年(前645年)

  地点:韩原

  参战方:秦国、晋国

  缘由: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扶植惠公回国即位,晋惠公背信弃义,秦国兴师讨伐

  结果:晋军内部失和,军无斗志,(韩简语:“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关键时刻庆郑背主帮秦,使晋军失去战机,秦军生俘惠公而归。

  分析:秦、晋实力相当,又是婚姻之国,因此秦国出兵是为了惩罚晋国,争得一点土地

  和财贿,并不想吞并晋国,(穆公语:“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也不想过多杀俘。(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

  宋楚泓之战

  时间: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

  地点:泓水(今河南柘城)

  参战方:宋国、楚国

  缘由:宋、卫、许、滕诸国攻郑,楚伐宋以救郑

  结果:宋襄公固守传统的战争规则,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对抗强敌,(宋大司马语:“天之弃商久矣,吾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又在楚军半渡时可击而不击,放弃有利战机,结果兵败负伤,成了千古笑柄。

  分析: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的话大概是一种古代确曾存在过的战争规则,而在春秋时就已被多数人抛弃了。事实上,战争总是有规则的,今天也有不能杀降的国际公约。所以,宋襄公其实体现了一种古代的贵族遗风,其精神是可敬佩的。

  城濮之战

  时间: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

  地点:城濮(卫地,今河南范县,一说今山东濮县)

  参战方:晋国、宋国、齐国、秦国为一方,楚国、陈国、蔡国为一方

  缘由:晋、楚两国同时扩张势力,晋侵曹、楚围宋,宋向晋求救,两个大国难免一战 结果:晋国一方采用了先轸的计谋,由宋国向齐、秦两国行贿,形成联盟;再暗许曹、卫两国复国,使曹、卫两国绝楚投晋;此消彼长,形成了有利于己方的战略优势。楚王本不欲战,令尹子玉强烈求战,楚王“少与之师”,只有“六卒”即一百八十辆兵车,而晋国一方有兵车七百乘,实力明显处于下风。即便如此,晋国还是履行了当初文公的许诺(重耳流亡时,曾得楚王厚待),主动退避三舍;而楚军穷追不舍,一意求战。晋军战术运用得当,“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诱兵之计),楚师驰之,原轸、卻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分析: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在伐谋、伐交、伐兵三个层面,晋国一方都下了功夫,占了上风;而楚国一方联盟分裂,内部又不团结,兵寡少谋,失败自在情理之中。子玉虽然保住了自己的一支军队,但在楚王的压力下不得不自杀谢罪,使楚再败、晋再胜,“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据童书业先生《春秋史》,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的第一次大战,有力地遏止了楚国的北侵,南夷势力从此退出中原,扭转了“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的险恶局面,保住了华夏文明的持续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地点:氾南(郑地,今河南中牟)

  参战方:晋国、秦国、郑国

  缘由:晋文公重耳流亡时,郑国未曾礼遇之,又投靠楚国,因此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 结果:郑文公派老臣烛之武夜入秦军,见秦穆公,分析利害,剖白得失,使秦军主动撤回。烛之武对三国关系的分析精到而有说服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分析:这是郑国伐交策略的胜利,烛之武只用三言数语,就瓦解了秦、晋联盟,化解了亡国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抓住了秦君的心理,即为利而兴兵,有利则动,无利则止,既然秦国看到帮助晋国伐郑得不到任何好处,自然就没有热情了。

  秦晋殽之战

  时间: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地点:殽山(今河南陕县)

  参战方:秦国、晋国

  缘由:前一年,晋文公卒,子襄公立。留守郑国的秦将愿作内应,请求秦国发兵袭郑,秦穆公不听蹇叔劝谏,执意出兵

  结果:秦军行军中途,路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一面假托郑君旨意,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送信,及时拆穿了秦军的阴谋。秦军袭郑不逞,顺路灭了滑国,在回国途中,遭到晋军伏击,秦军三将孟明视、西乙术、白乙丙被俘。可惜晋襄公听了嫡母文嬴(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的谎话,放三人回国。

  分析:秦、晋本是盟国,关系亲密,但是两国都在扩张之中,有竞争就会有冲突。秦国利欲熏心,劳师袭远,晋国不念旧好,见利而取,一切都是本国扩张的利益使然。郑国前有烛之武,后有弦高,都以三寸之舌退三军之众,不仅本人立下大功,名垂青史;也反映出郑国政治相对修明,上下团结,国家有难时才有人挺身而出。文嬴可以算作秦国安插在晋国的间谍。

  秦晋彭衙之战

  时间:鲁文公二年(前625年)

  地点:彭衙(今陕西白水县)

  参战方:秦国、晋国

  缘由:殽之战后,秦国兴兵向晋国复仇

  结果:晋军出了个勇士叫狼瞫,他在殽之役时被晋襄公命为车右,但后来被先轸废黜。狼瞫心中不满,他的朋友劝他发难,他不听,“死而不义,非勇也”。到了彭衙战时,狼瞫带领自己的属下率先冲锋,死于战场。在他的带动下,晋军大获全胜。

  分析:狼瞫把一腔怨气发泄在敌军身上,而不是犯上作乱,与韩之战时的庆郑恰成鲜明对比,而战局胜负亦判然两样。可贵的是,秦穆公在殽、彭衙两次战败之后,仍然重用孟明,使其“增修国政,重施于民”,国力进一步强盛,终于称霸西戎。

  晋楚邲之战

  时间:鲁宣公十二年(前598年)

  地点:邲(今河南郑县)

  参战方:晋国、楚国

  缘由:楚国方霸,楚庄王进兵伐郑,郑人臣服。晋军救郑,晋楚交锋

  结果:晋军内部在是战是退上意见不统一,主帅荀林父及士会、栾书等不主战,而中军副帅先縠及赵括、赵同等极力主战,先縠且不听帅令,擅自进兵,荀林父勉强跟从。楚庄王本想避战,但听从了嬖人伍参的建议,一面遣人卑词请和,麻痹晋军,一面又派人挑战,激

  怒晋军,并在晋军前来挑战时主动出击,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晋军一方面战和不定,不认真备战,一方面内部又出了叛徒,大战打起时主帅又慌忙下令退师,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败,只有士会带领的上军事先准备充分,遇事不乱,得以不败。

  分析:此战晋军并未输在实力上,而是输在内部不团结,行动不一致,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战术措施。此时晋国卿室骄横,各行其是,军事上的失败可以从政治上的失序查找原因。战后主帅荀林父主动请罪,而真正的罪魁先縠却未受任何惩处。

  此战尚有一插曲:晋军败逃,有兵车陷入泥中,楚军不杀不俘,反而教给晋军逃脱的办法。逃脱后的晋军回过头来嘴硬:“我们不像大国经常逃跑,才经验丰富。”(“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看来,此时的战争在胜负已定的情况下,并不需赶尽杀绝。失败后的晋军残余用了一整夜的时间渡过黄河,楚军也没有乘胜追杀。

  齐晋鞌之战

  时间:鲁成公二年(前589年)

  地点:鞌(今山东济南市)

  参战方:晋、鲁、卫为一方,齐为一方

  缘由:齐侵鲁、卫,鲁、卫请晋伐齐

  结果:齐军骄纵(高固闯进晋军逞勇)、齐侯假义(被晋韩厥追击时,不让射击韩厥,“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而晋军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主帅“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御手解张“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因而晋军奋勇,齐师败绩。幸而齐侯御手逢丑父临机应变,与齐顷公掉换位置,使其侥幸逃脱。

  分析:骄兵败、哀兵胜,鞌之战可作一注脚。“余勇可贾”、“灭此朝食”两句成语即出于高固和齐顷公之口。韩厥追上齐侯的战车,“执挚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卻克知道逢丑父甘代其君受俘而释之(“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可见其时腥风血雨之中,贵族风范仍存。

  晋楚鄢陵之战

  时间: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地点:鄢陵(今河南鄢陵县)

  参战方:晋国一方,楚、郑为一方

  缘由:晋厉公率军伐郑,楚共王亲自率兵救郑

  结果:双方本来势均力敌,巧合的是,晋、楚两军各有一位来自敌方阵营的谋士,而两人献出的计策全然不同。来自晋国的伯州犁(晋伯宗之子,伯宗被杀,奔楚,任太宰)给楚王一般性地介绍了晋军的动态,而来自楚国的苗贲皇(斗椒之子,其父被杀,奔晋,食邑于苗)给晋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计策,“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开战之后,晋军吕锜射中了楚王的眼睛,自己也被楚王身边的神射手养由基射死。楚、郑联军败退,晋军占了优势。即便如此,双方激战一天,仍然未分胜负。关键时刻,时任楚国中军主帅的公子侧(子反)醉酒误事,楚军“宵遁”,子反随后自杀谢罪。

  分析:孙子兵法专有“用间”一章,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伯州犁和苗贲皇可以分别视作双方从敌方获得的间谍,而间谍作用的大小在此次战争中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奇怪的是,晋军的卻至三次遇到楚共王,“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王也派使者问候;韩厥和卻至都有机会抓住郑伯,但是一个说“不可以再辱国君”,一个

  说“伤国君有刑”,都把郑伯故意放走了;栾鍼追上了楚国令尹子重,只为两人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好整以暇)而请求晋侯允许派人向子重敬酒,晋侯竞欣然允诺,子重也“受而饮之”然后再操起鼓槌,擂鼓再战。可见那里的战争,还有一定的规则存在,并非一片腥风血雨。

  吴楚柏举之战

  时间:鲁定公四年(前506年)

  地点:柏举(今湖北麻城)

  参战方:吴国、蔡国、唐国为一方,楚为一方

  缘由:蔡灭沈,楚围蔡,蔡因与吴、唐联合侵楚

  结果:此前,吴王阖庐采用伍子胥的计策,分兵轮番骚扰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此战中,楚军内部失和,令尹子常不等迂回敌军后路的沈尹戌包抄到位,抢先开战,三战而不利。阖庐之弟夫概王率领部属五千人冲击子常,楚军大乱,吴师大败,接连五次交锋,直入郢都,楚昭王逃走,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复仇。

  分析:楚军败走,吴军紧追,到了清发(水名,在今湖北安陆),吴军准备攻击。夫概王说:“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吴军等逃跑的楚军渡过一半时发起攻击,果然又胜。孙子兵法也有“归师勿遏”、“穷寇勿迫”的说法,非常符合战场中的心理学。又,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奢,其子伍员逃亡,并最终帮助吴军打入楚国,死后受辱,可谓自食其果。政治不修,等于给自己培养敌人。

  勾践灭吴

  时间: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

  地点:吴都(今江苏苏州)

  参战方:吴国、越国

  缘由:吴越争霸

  结果:两国相争由来已久。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吴伐越,越军败吴军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吴王阖庐受伤而亡。夫差即位,于鲁哀公元年(前494年)兴兵复仇,在夫椒(今江苏吴县)大败越军,顺势攻破越都,越王勾践只剩五千兵马退保会稽山,派文种向吴请和。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接受了越国请和的要求,又兴兵北上,与中原各国争雄。越国趁机卧薪尝胆,休养生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一举灭亡了吴国,夫差自缢而死。 分析: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越军曾在笠泽(今江苏吴江)打败过吴军。当时两军夹水而阵,越军派出左右两支“句卒”,在夜间鼓噪着进扰吴营,忽左忽右。吴人分兵抵敌,越王暗领大军渡水,突袭吴军中路,吴军猝不及防,大败。总起来说,吴败于越,是因为吴王夫差骄傲自大,没把手下败将放在眼里,又政治荒乱,穷兵黩武,耗尽了国力,犯了战略上的大错。

春秋左传五大战役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春秋左传五大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左传五大战役 鲁郑伐许 时间: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 地点:许都 参战方:郑国、鲁国,许国 缘由:郑国以许国不共为由,联合鲁国讨伐许国 结果:郑鲁联军攻入许都,许庄公逃走。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

    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

  • 秦朝五大战役
    秦朝五大战役

    秦朝这五大关键战役,秦调动的兵力都在30万以上,每一场都关系异国的生死存亡,可谓规模宏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秦朝五大战役相关资料,希望

  • 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战役
    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战役

    在春秋以前,主要有:逐鹿之战,传说是古华夏族由野蛮时代转向文明时代过程中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获胜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

  • 春秋时期主要战役
    春秋时期主要战役

    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扩大,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春秋

25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