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百科知识>

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介绍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在三皇五帝之前,更有盘古开天辟地,而华胥氏便是盘古时代部落首领的后裔。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介绍,希望你喜欢。

  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

  从泛称说,华胥、有巢、燧人等等,均可统称为神话人物盘古氏时代部落首领的后裔。华胥以后的传说人物,则可泛称为华胥(几代的华胥氏)氏和燧人氏的后裔。如《易·系辞传》把赫胥排在华胥的八九代之后,说她起码有十几代的子孙。《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载:“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后裔)、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袭包牺之号。”说明他们都是伏羲氏的子孙,亦即华胥氏的后裔。文献有载的华胥子女伏羲、女娲,又生子少典、有虫乔,少典有虫乔又生炎帝、黄帝,炎黄的世代子孙等,均可称是华胥的后裔。其后裔形成的姓氏有:华胥、伏牺(羲)、伏、洑、宓、庖、泡、风胡、颛臾、颛、臾、昊、暞、呙、涡、汝、女、宿、夙、缩、柏、柏侯、伯常、柏常、柏成、伯成、郝、郝骨、省、须、须句、须卜、东方、东、东蒙、中英(皇)、毋、毋将、毋车、无怀、无弋、无氏、陈丰(锋)、袐(秘)、馝邦、馝邗、馝刊、娥陵、皞、尊、罇、蹇、寋譽、骞、郁、潜龙、沅、希、宿六斤、宿勤、宿沙、夙沙氏,与上之后裔姓相加,共计八十多个姓。又因古代五大民族集团的祖先都来自华胥氏世代子孙,所以今日中华民族都尊奉其为始祖母。

  1、华胥与胥姓

  其姓名或号华胥氏,后来还形成了“华胥”、“胥”姓。华胥为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云:“以国为氏。《路史》:‘伏羲母国。在阗中(今属重庆)’。”《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太皞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姓氏词典》引《太平寰宇纪》云:“陕西蓝田县有华胥陵。”胥姓。它源于华胥、赫胥二氏。《通志·氏族略》云:华胥氏,相传为太昊之母姓,其后人多以“胥”为字(西周多以字行于世)。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字胥臣,任司空,华胥之后。其子便以“胥”为姓,称胥甲。甲之子胥开,开之子胥童,皆袭职为晋国大夫。我们认为胥姓的本源,是华胥氏之“胥”,非胥臣。此外,华胥氏之裔赫胥氏也有形成“胥姓”的。“今朝有胥鼎,繁峙(今属山西)人,官同平章事,封吴国公,屡典边疆,朝野倚重,且为政镇静,明悉吏事,金代以书生为封疆大员,政绩显著者,首举胥鼎一人。明朝有胥必彰,常德人,官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人称‘真御史’。此外,还有华姓与花姓。东汉末有华歆,尚书令。华佗,神医,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现代有数学家华罗庚、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汉代有花虔,唐代有花敬定,明代有花云、花宁、花润生等。汉、壮、布依及傈僳等族,均有花姓。

  2、赫与赫胥复姓

  《姓觿》收有赫姓。《路史》云:赫胥氏之后。《姓氏寻源》有赫氏。《风俗通》云:古天子赫胥之后有赫氏、赫胥氏。《千家姓》云: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族)族。明朝绥德(今属陕西)诸生有赫崇德。

  赫胥。《姓觿》有此姓。《路史》云:古帝赫胥氏之后。《风俗通》《姓氏寻源》均有此载。东晋大夏王赫连勃勃之姓,可能为赫胥所演变。赫连的后裔也有单性赫氏。

  3、尊卢氏形成的姓氏

  南宋罗泌《路史·禅通纪》云:“尊卢氏即宗卢氏五世。”这个氏族的首领世代袭号,为伏羲、女娲氏所生之子(即其氏族由二者的部落派生而来)。尊卢氏曾任伏羲部落之臣(管理人员)。尊卢氏之称,后来还形成了姓氏。《姓觿》收有尊姓。《姓考》云:尊卢氏之后。《姓氏寻源》有尊氏。《风俗通》云:尊氏,太昊之世诸侯尊卢氏之后。可见今蓝田的尊卢氏之陵,是其子孙的陵。这个陵与华胥氏之陵一样,最早也只能是春秋末或战国初所营修。按文献记载,北魏已注意到蓝田的“三皇旧居”,因而祭祀华胥陵及尊卢氏之陵的活动,应该是比较早的。据住在蓝田华胥镇张河村文化老人张蔚堂回忆,“在民国初期,不少达官贵人和文化界名流,经常到华胥陵”祭祀。“往后随着军阀混战,祭祀活动逐渐被淡化,成规模的祭祀绝迹。”

  华胥氏故里和陵地之说

  1、生于华胥国之说

  《列子·黄帝》篇云:“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中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 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庄子·马蹄)篇云:“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赫即华的音转,一说赫胥是华胥之别称。这个自由自在、相互平等的华胥之国(应是氏族部落),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反映。弇州(州名、山名)和台州的地望说法较多,因而“华胥之国”也有12处之说。

  (1)今山东章丘县说

  台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与《哀公十四年》,均曰在齐地(今山东博山县)。台同邰、骀,《左传·哀公六年》云:邰在今山东章丘县。《大清一统志》载:“章丘县西朝阳故城有赫胥墓。”既然华胥之墓在此,那么这个华胥国(即部落)也就在今山东章丘县,华胥亦自然生于此。

  (2)今山西汾水流域说

  《左传·昭公元年》云:“汾川”,“则台骀汾神也。”《论衡》写作台台。《路史·后纪四》称默台、墨台,即台骀。今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马市有骀神庙,其他县市也各有台、骀之地名。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山西南部,华胥生于此。

  (3)今河南新郑和新密市之间说

  《拾遗记》载:伏羲“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因河南新密市与新郑市之间古有“华阳国”(即华胥之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华胥生于此。

  (4)今陕西咸阳和宝鸡市说

  《史记·五帝本纪》云:“封弃于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嫠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邰城,在今陕西咸阳市杨陵区,遂有学者认为古华胥国在此,亦生于此。另一说是华胥氏生于今陕西宝鸡市南的天台山。

  (5)今甘肃西和县说

  弇州,在崦嵫山一带。《山海经·西山经》云:“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毕沅注:“字当作弇兹。”新编《辞源》释:“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古代神话说是日入之处。”赵逵夫先生考证:崦嵫之山,正当今西和县以北的嶓冢山。遂有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今西和县一带,华胥生于此。

  (6)今青海省青海湖旁说

  屈原《离骚·远游》云:“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赵逵夫先生曰:“就战国时期神话传说中不周山之原型言之,当指祁连山西端今甘肃省敦煌县以南当金山口两面之山(阿尔金山主峰与党河南山)。”“西海”泛指甘肃以西的湖泊,有的学者认为是青海湖。于是便说:“在西北海外,有一个华胥国。这是一个人间乐土,居住着一些半人半神的人”。华胥氏族在这一带,自然也就生于此。

  (7)今四川成都盆地说

  胡太玉《破译(山海经)》云:“《列子·黄帝》篇中所描述的‘华胥之国’,正如‘都广之野’一般,是一片人间乐园”。“我们认为华胥之国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国。”因而华胥氏族部落的居地在今成都盆地。

  (8)今浙江临海县说

  《辞海》云:“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北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临海。”遂有华胥国在今浙江临海县之说,即华胥生于此。

  (9)今江苏太仓和太湖旁说

  《辞海》云:“弇山,古国名。明王世贞在其家乡太仓州(今江苏太仓)所筑。因广七十余亩,中迭二峰,名上弇、中弇、下弇,极园亭林之胜。所以弇山为太仓的别称。”遂有华胥生于太仓县之说,传说太湖一带古有华胥山,遂有华胥氏生于此之说。

  2、生于雷泽之说

  《辞海》云:“雷泽,古泽名,即‘雷夏’。一名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雷首山,南流入黄河。相传为‘舜渔雷泽’之处,实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因雷夏泽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废入鄄城县。”因对雷泽的地望认识分歧,遂有多处华胥氏生地之说。

  (1)雷泽涉及的地方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诗纬·含神雾》云:“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淮南子·地形训》云:“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云:“鼓其腹则雷。”《尚书·禹贡》云:“雷夏即泽。”《周礼》注:“雷泽在成阳。”《汉书·地理志》云:“济阴郡成阳,雷泽在其北。”即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北的鄄城县,成阳在今鄄城县西。古代雷泽水域宽广,涉及今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阳,因而有华胥故里分别在这三县之说。还因山西永济有雷泽地名及水名,故又有华胥故里在永济之说。

  (2)雷泽在吴西之说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吴西”,一般指的吴国都城(在今江苏省苏州)之西,因而有人认为华胥故里在苏州之西。一说在太湖。

  柯扬先生提出雷泽可能指仇池(又写作仇夷)山的别称。马世之先生依此考证: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西的岳山又称吴山,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在其西,正好与《山海经》之说相符合。《仇池记》云:“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百顷大湖,自然是个大泽。遂有华胥国在此之说。

  (3)雷泽在四川之说

  有的学者说:“联系到四川彭山县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华胥履的大迹,正是恐龙足印”。“雷泽”即“华泽”,“华胥国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国”。“四川时有大湖,有可能就是华泽”。“四川(包括汉中)称为华阳,其间有华山,表明华泽也在这中间”,因而华胥是生在四川。

  3、生于九河之说

  《拾遗记》载伏羲氏曰:“华胥九河神女,以生余也。”《辞海》云:“《书·禹贡》记载当时黄河流至河北平原后‘又北播为九河’,据《尔雅·释水》说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挈、钩盘、鬲津等九条河,今已不能确指。近人多主张九河不一定是九条河,而是黄河下游许多支派的总称。”其地域一说在今河北东南,一说在今山东西北。我们认为后说较确。因为黄河折而东北流的一段,正是从山东阿城至垦利县的黄河,这个地区的黄河支流至今还有称徒骇河的。从史前社会说,可以理解为华胥部落由九个氏族组成。

  4、生于华胥之洲说

  晋代王嘉《拾遗记》云:“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1)华胥之洲今地望说

  这一地望有今山东泗水县东北古华渚(今名黄沟)之说;有今河南新密与新郑市之间说;有今甘肃西和县的仇池山之说;有今青海湖之说;有今四川盆地湖泊之说等,不多叙。

  (2)华胥之渚在蓝田比较准确而可信

  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云:“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为人祖庙”。《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之载,与后魏《风土记》相同。又云:“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西安府志》的记载与此相同。《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在紧靠村子西边也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旧称宋家圪?)”,与“华胥渚(华胥氏与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与《宋书·符瑞志》的记载相近”。“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时祭祀仪仗队成员的后代。”

  5、华胥生于华池之说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对诸多文献记载综合分析后说:“华胥氏也起于西方甘肃东部的华池一带。”又云:“弇州既在西方”,“则弇州之华胥氏之国当在甘肃天水之东的华亭县(今华池县)。”《元和郡县志》云:“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县城在今甘肃合水县东北120里的华池镇。《大清一统志》卷201“平凉府”载;“华岭山,在华亭县东五十里,山多桦树”;“华尖山,在华亭县西北二里,县居山之麓。”县旁有华亭川,隋于此置华亭县。即华胥氏的故里在今甘肃庆阳市华池县。“这些名叫华岭山、华尖山、华亭川、华亭县的地方,正因为华胥氏曾居留于此而得名。华胥氏以桦树为社树,故华岭多桦树,是华胥部落聚居的象征”。“华池西南庆阳县东十里有花坡,‘地多花木’,县西60里又有花村原,‘地产牡丹、芍药’。华胥氏当以花为图腾而得名。”可见华胥氏族发展壮大后,已分布在庆阳大部分地区。

  以上的这么多“生地”,有的是华胥前代或后代子孙之生地,有的是其支族族迁居地或氏族首领(袭华胥号)之生地,情况比较复杂。“生伏羲、女娲”的华胥氏,有踪迹可寻,亦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进行论述。分析诸说,我们赞同华胥氏的故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去世后也安葬于此之说。因为这里在文献的记载中,比较详细而可靠。


猜你喜欢:

1.上古大神伏羲的家庭

2.上古人物介绍伏羲

3.女娲是怎样诞生的

4.上古时代五帝伏羲

5.伏羲是怎么来的

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介绍

在三皇五帝之前,更有盘古开天辟地,而华胥氏便是盘古时代部落首领的后裔。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介绍,希望你喜欢。 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 从泛称说,华胥、有巢、燧人等等,均可统称为神话人物盘古氏时代部落首领的后裔。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氏族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氏族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倒是很能够解释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的生 存受到强大的威胁,生之本能驱使人类结合起来

  • 氏族制度是什么_氏族制度的介绍
    氏族制度是什么_氏族制度的介绍

    氏族制度从字面来理解其实就是氏族社会的组织制度,也就是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共同形成并遵守的一套规范。这套规范的形成有其具体的背景和条件,这也

  • 阪泉之战是不是历史事实
    阪泉之战是不是历史事实

    对于上古的传说故事,各个民族之间都有不同的界定。有的认为确有其事,有的则认为是后人编造。对于著名的阪泉之战也有这样两方争辩的人,然而阪泉

  • 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论著《青铜爵、斝的秘密:从史前陶鬹到夏商文化起源并断代问题研究》一书中,台湾艺术大学副教授吕琪昌从夏朝三大礼器

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