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论著《青铜爵、斝的秘密:从史前陶鬹到夏商文化起源并断代问题研究》一书中,台湾艺术大学副教授吕琪昌从夏朝三大礼器的源流、古传说等方面切入,结合现有考古结论得出了上述推断。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希望你喜欢。
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介绍
由远古陶瓷研究转入夏文化研究的吕琪昌副教授考证后发现,夏代祭祀用的三大礼器“封顶盉”“爵”“觚”都与良渚文化息息相关。其中“封顶盉”正是根源于良渚文化的“陶鬹”,而“爵”及“觚”也与良渚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吕琪昌推断,“原始夏族”可能起源于良渚文化的一支。
在结合了古代的历史传说后,吕琪昌得出推论,进入安徽地区的“原始夏族”,与当地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此即“禹娶涂山”传说的由来。此时的安徽北部地区,正处于黄泛区上游的淮北平原;“原始夏族”累积与洪水奋斗的经验,联合当地的“夷”族展开了漫长的治水工程,这就是“益佐禹治水”传说的源头。水患平息后,“原始夏族”除以其功绩受到其他部族的拥戴外,在与“夷”人长期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及势力更为强大,足以号召天下,是以“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壮大后的“原始夏族”,势力挺进豫东南地区并一路向西,直抵伊、洛,迫使原先中原地区的部族完全臣服,其首领“启”由此成为天下的共主,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距今5300年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不久前的11月29日,考古人员在良渚遗址核心区域发现了一座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有关系,其实多半没有关系,即使有,良渚文化也不是夏文化的主体。因为河南地区本身就有自己的文化,良渚文化比他先进不了多少,不可能成为主流。不过夏以前,中国都是部落联盟,以最贤者为族长,比如尧舜。尧是唐部落的,舜是虞部落的。所以,不排除良渚后裔参加了夏以前的部落联盟,并起到一定作用,对夏有影响的可能。
夏朝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据近年来地下资料的大量发现,以及考古方面研究,已经肯定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是在殷墟文化之前,这不仅因为殷墟文化比仰韶文化进步、复杂和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更因为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在下,龙山文化居中,殷墟文化在上的叠积层次。这是极为坚实的根据,可以证实在河南地区仰韶文化比龙山文化早,龙山文化又比殷文化早。
处于最早期的仰韶文化,是有着相当进步的农业,有着发达的制陶技术的,它的居民是一个掌握了比较发达的高等农业的民族。当然,有的民族,也有着初等的农业,可是他们并没有制陶业,因此,也没有或很少有陶器。例如,古代黑龙江一带的民族,他们就有农业,而没有陶器,是用烧石沸水的办法来熟食。但是,有着大量陶器的民族,必然有相当高的制陶业有以及与此密切联系发达的农业,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仰韶文化的民族正是这样有着大量的陶器的农业民族,我们认为就是建立夏代的民族。
从历史记载上看,夏代的地区不出河南、山西两省,夏民族大概是以崇山(即后来的嵩山)或伊洛为其活动的中心,然后逐步的由河南向河北岸发展,而在山西建立了国家。所以,山西一带又称大夏或夏墟。夏禹的父亲是崇伯鲧,崇伯之国在秦晋之间,汉武帝在中岳(嵩山)见到夏后启母石,这些传说都应该是有相当史实作根据的。 伊水洛水一带,土地肥沃,气候好,农业非常发达,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著名的农业区,这是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国语·周语》:“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这说明了伊洛一带是夏民族的居住地区。
夏民族向北发展,在山西一带,建立了国家,所以《左传·定公四年》说晋侯的封地是夏墟。因此,山西晋阳又称大夏。《诗经》中的《大雅》、《小雅》,《荀子》中“君子安雅”的雅,都与夏是同义语。所谓大夏、小夏,太昊、少昊,大雅,小雅,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区,新旧的民族而言。新发展的、分支称大。可见,山西晋阳称大夏,是夏民族逐渐发展去的。
夏代的都邑,也在仰韶文化区域。《帝王世纪》说禹都平阳,或都安邑,或在晋阳。又说桀都安邑。《汉书·地理志》说,颍川郡阳翟是夏禹国。这是在低地的边缘,可以说明这是彩陶文化向南发展经过的地区。《世本》说禹都阳城。阳城在河南登封,也在嵩山之南。《国语·晋语》云:“阳人有夏商之嗣典”。阳人大约是以嵩山为活动中心向北发展的。颛顼称为高阳氏,高犹曾祖以上称高祖,是远古的意思。马融说朝歌以北至于中山,古称东阳,朝歌以南,至于轵县称南阳,所谓阳国,大抵就在这一带,这些都是以嵩山为夏人活动的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说:“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传说中夏代的都邑,都不出河南,山西两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虞是舜之后,可见就是周初这一带的民族,还是以善作陶器著称。
夏朝的新闻传播方式
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循于路。”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采风。可以讲,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原始形态。
布告与露布它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体。所谓“布告”,即“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以固定地方悬挂与张贴。露布则主要是帛或木板,“露面宣布,欲四方速知”。
邸报随着我国印刷技术的出现,邸报在宋代出现。“邸报”内容,据《宋会要辑稿》中所记,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差除、注拟”等,其他还包括军事情况、臣僚的章奏等。
小报始于北宋,盛于南宋,是一种以载新闻与时事政治素材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小报。
小本始于元代,在民间雕刻印发。它们主要刊载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不少小本还有许多学术思想、科学信息以及经济领域方面的报道,印制精美。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相关文章:
3.夏朝经济的情况
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上一篇: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
下一篇:阪泉之战是不是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