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
夏朝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商、周处于我国奴隶社会,而夏朝则是奴隶社会的开端,这是为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介绍
(一)生产力状况:夏代有沟洫灌溉系统和造酒业,手工业产品除陶器、玉、贝和铜器外,夏代后期已经生产出青铜,在偃师二里头已发现夏代冶铸青铜的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小型工具:刀、锥、凿、锛、鱼钩等,武器有戈、戚(合)、簇(矢)等:酒器有盉、爵等,其中一件铜爵,含铜92%,钖7%,说明确系青铜(铜钖合金)。当时能以青铜作矢簇,说明产量相当可观:“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史记·武帝纪》)说明青铜的冶铸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奴隶占有制社会皆与金属工具相联系,可见中国夏代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二)生产关系与阶级构成:远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社会后期,中国社会已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发展到夏代,阶级终于出现了。
(1)奴隶。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彼此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的。在夏代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叫“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叫做“牧竖”或“隶圉”,奴隶主的家内奴则叫“臣”(男性)和“妾”(女性)。他们都担负着难以想象的沉重劳动,被奴隶主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无姓氏可言。他们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2)奴隶主。大多是父系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他们在交换中夺取了大量的财富,在战争中扩大了权力,最终转变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生产者本身的奴隶主阶级,成为全社会的统治者,上古文献中的“百姓”就是指的这一阶级,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保持自己由图腾崇拜而来的姓氏,并对“亡其姓氏”的奴隶们握有生杀予夺之权。
(3)平民。这是奴隶与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外的一个中间阶级,他们大多是由各级贵族疏远的宗族成员和原来的氏族公社成员形成的,虽然还保有“自由民”身份,但同样是各级贵族的属民,要受后者的剥削和压迫。在中国古代,这个阶级的人数不少,作用显著,且大多居住在都邑之内,后被称为“国人”。
(三)国家机器初具规模,中国最早的国家机器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是由部落联盟组织脱胎演化而来,它与部落联盟组织的质的区别在于:
(1)国家主要是按地域来划分其国民,而不再象部落联盟那样主要是按血缘关系来划分其居民的,夏朝的建立者禹按照洪水退去后的自然区域,把中国划为“九州”,即所谓“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已经冲破了血缘的旧规。《尚书·禹贡》所列九州的次序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实际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境内。
(2)“国家的本质特点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恩格斯)主要是常备军、刑法、监狱和官吏等。禹征三苗时,他的部队已是“济济有众”(《墨子·兼爱下》引《禹誓》),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向他的部队宣布严厉的军纪(《尚书·甘誓》),后来少康又能以“一族兴夏”,证明夏的常备军是强大的,所以春秋大国争霸时人们还说:“夫能夏则大”。《尚书·吕刑》讲到刑法起源时说;“苗民弗用灵(命),制以刑”,说明禹伐三苗时已有刑法。《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夏代设没有监狱,叫“夏台”、“圜土”,夏桀就说过:“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和奴役异部落的需要,夏朝已逐渐形成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僚集团。《世本》称:“夏后氏百官”,《礼记·明堂记》记有六卿、牧正、庖正、车正等官职名称,《尚书·立政编》还将夏代官吏分为三大类:宅事、(中央官、宅牧(地方官)、宅准(祭祀官),而且认为三宅是夏、商、周三代相沿的制度。这个官僚集团的总头子便是夏王,第一个夏王便是禹,禹本是“禅让制”产生出来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由于生产部门的分工、交换关系的发展和大量战俘当作奴隶使用在生产上,以及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形成,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都在日益扩大,为了巩固权力,扩大势力,禹曾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会稽大会夷夏诸部落首领,“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韩非子·饰邪》,并见《国语·鲁语下》)参加会议的要“执玉帛”向禹进贡,迟到的要被杀头,说明禹此时已由一部落联盟首领蜕变为事实上的国王,所以一般论者把“涂山之盟”看作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禹死,其子启继位并用武力剪除了维护“禅让制”的伯益和有扈氏等旧势力,在首都阳翟钧台(今河南禹县北门外)举行了盛大的享宴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所以“钧台之享”意味着众多“诸侯”完全屈服于世袭王权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父传子、家天下”的局面正式确立。后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历三、四代人,一百多年时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才稳定下来。
(3)“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马克思)夏代的赋税制度史不绝书。《尚书、禹贡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史记·夏本纪》:“自虞夏时贡赋备矣!”遗憾的是年代久远,记载简明,具体的贡赋形式尚不得而知,按孟子的说法大概是以50亩为单位向奴隶征收贡纳吧。
(4)建立城堡以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也是国家出现的一个标志,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嵩山之阳建立阳城作为国都,其父鲧亦曾作城,后“启即位于夏邑”,也筑有城,至于后来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便更为壮观了。只是经过商汤灭夏“犁庭扫穴”之后,只剩下“夏墟都”的传闻,夏都究在何处,尚待考古界努力。
总之,世袭王权与世袭贵族、设防的城堡、常备军和其他强制性权力机构这些国家的主要特征,夏代都具备了,所以说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朝地理知识大盘点
(一)从城市建设看夏朝地理知识
中国古代龙山文化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防御设施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冈及淮阳平粮台城堡,这就是初期的城市。城市的诞生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标志。传说夏朝以前已经开始筑城,如“夏鲧作城”;“鲧作城郭”;“昔者夏鲧作九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里讲的鲧即崇伯鲧,尧时夏部落酋长,禹的父亲。那时候的城市还不可能是后业用砖头或石头修筑的城市。以王城冈来说,这是四千多年前修筑的东西骈列的两个方形小城堡,城墙用夯土筑成。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西城西墙长94.8米,南墙长97.6米。从年代上看,与夏代纪年相吻合。在山西夏县埝掌乡东下冯村北青龙河两岸台地上,曾发现一座小规模的城堡遗址。南城墙长约400米,宽约8米,残高1.8米,夯土筑成,距今约4000年。从年代上看,也与夏代纪年相吻合,而地址又恰好在所谓“夏墟”的地区内。因此,可以说城市起源于夏代。
城市地址的选择,反映了那时的地理知识。比如地形上一般来说以平坦,高燥为好,最好靠近河川大海,但又不能过于低洼;交通要方便,生产要发达等等。城市的最大功能是促进物资,信息的交换,所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二)从大禹治水看夏朝地理知识
相传夏朝建立以前,洪水灾害严重,“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每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为了治水,尧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派谁去治水比较合适?大家都说鲧去合适,尧反对。四岳又说,先叫他试试,不行再说吧!尧只好同意,让鲧治水。
鲧采用以前共工的治水办法,“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用人工把高的地方铲低,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只堵不疏,结果鲧治水九年毫无成绩,失败了,被砍了头。以后舜又派禹治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吸取了你父亲的教训,决定把纯粹堵水改为疏、堵并用。他首先“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亲自勘察高山,大河,把地形,河流的流向,水量调查清楚,树立标记,指示哪些山要挖掉用来筑堤,哪些河流要疏导。又组织治水班子,发挥集体的智慧,制订“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治水方案。这样可以顺应水性,疏通河川,开导阻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河归大河,同时还利用一些湖泊,沼泽及低洼地聚积水,起到分洪储流,灌溉农田的作用。在治水的同时还在田间开沟洫,“尽力乎沟洫”,更能发挥灌溉效益。13年中,禹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消除了水害人民安居乐业。禹治水成功,受到人们普遍的赞扬和崇敬。
(三)从农业生产看夏朝地理知识
夏代由于水害得到治理,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剩余粮食增多,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夏桀时有“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可见酒多到什么程度。这虽然是过分夸大之词,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夏代粮食的丰足。
古代的农业和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夏朝农业的发展,必然积累了许多有关季节,气候方面的知识。流传至今的《夏小正》,就含有夏朝的历法,物候知识。如书中讲的历法是夏朝的十月太阳历,即1年分10个月,每月36天,全年剩下的5-6天为过年日。因此,它记载的物候,天象与后业的太阳历有较大的差异。书中记载的物候知识比较丰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专著。其中正月的物候是柳树长花序,梅,杏,山桃相继开花;田鼠出来活动,野鸡鸣叫,雌雄交配;鱼儿由水底上升到近冰层的地方;农田害虫蝼蛄也叫了。这样一个月接一个月的记载,形成了全年较完整的物候历。
(四)从青铜器看夏朝地理知识
夏朝,中国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传说夏以前的黄帝时期,就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夏禹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又用铜铸九鼎。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一个铜片。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圆形薄铜片一件,经化验,含锌25%,属于原始黄铜材质。距今5000年左右的甘肃铜器件。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两件铸制的黄铜锥,含锌20.2%~26.4%。甘肃武威,青海贵南等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铜器40余件,其中12件分别为红铜,青铜,铅青铜材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铜器200余件,其中45件分别为红铜,锡青铜,铅锡青铜和铅青铜。上述铜器属于低级阶段的青铜器。属于夏文化遗址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前期文化层,出土了铜渣和熔炉残片。古文献也说:“昔者夏后开使蜚谦折金于山川,陶铸于昆吾”。考古材料和古文献说明,夏朝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由于生产青铜器需要寻找铜矿,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夏朝时期的中国古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找矿知识。古人寻找地下铜矿,一般依靠自然铜和孔雀石的露头去追踪寻找,这是最早的原始的找矿方法。由于中国古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采石技术。这一技术发展成为采铜技术,保证了铜矿石的供应。从采矿到成品转移,使人们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迅速积累。同时由于,铜矿来源有限,需要跟邻近部落交换,这样又促进了各部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地理知识的交流。
(五)传说中的地图
相传夏禹曾用铜铸九鼎,鼎上铸有山川,道路,鸟兽,草木图案,这种图案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九鼎传到商朝末年,周武王灭掉了商,“迁九鼎于雒邑”。到秦代,九鼎被销毁,鼎上的图被摹绘下来,叫做“山海图”,流传于世。后来有人提出,山海经和山海经图都源于九鼎,说:“神禹既锡玄圭,以成水功,遂受舜禅,以家天下,于是乎收牧之金以铸鼎。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盖其经而可守者具在禹贡;奇而不法者,则备在九鼎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现存山海经附图,只有神怪人物,无地图的遗迹。因此,关于九鼎上铸有原始地图的说法,至今仍是传说,没有证实。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相关文章:
3.奴隶制王朝创立者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
上一篇:夏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夏朝与良渚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