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大全>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大全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中国古代的人化妆有哪些技术呢?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化妆技术,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一:妆粉

  中国女子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说文解字》中说:粉,傅面(涂在脸上)者也,从米分声。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价格也偏高。它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

  而在使用方法上,古代的妆粉多半需要兑水后涂抹,其原理酷似今天的“粉底液”。于是才有了“水粉”之名。《红楼梦》四十四回中,平儿被打之后,宝玉劝慰她,便叫袭人拿来一盒胭脂水粉给平儿,并详细描述了这种用花种子研制的“水粉”的使用方法: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二:眉黛

  “画眉”在古代女子的妆容中尤为重要。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

  唐时玄宗宠幸杨贵妃,虢、韩、秦三夫人也宠遇愈隆,玄宗每年赏赐给她们的脂粉钱有千贯之多。而虢国夫人却嫌那脂粉掩盖了自己的美貌,每见天子,只淡扫蛾眉。

  唐 张祜有诗作《集灵台二首·其二》 (一说作者为杜甫)如是说: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虽是素面朝天,眉,仍是要画的。尤见“画眉”的重要性。

  “画眉”在古时也被赋予很深的含义。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中,多以丈夫为妻子“画眉”形容夫妻恩爱。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诗《近试上张水部》)足见古人对眉妆的重视程度。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人们常说“粉白黛黑”,“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

  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

  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三:胭脂

  东方文化崇尚回归自然,即使是化妆,也要求材料的纯天然无公害。

  在古希腊时代,爱美的女子为了拥有红润的双唇,不惜使用掺有朱砂等有毒物质的颜料制作口红。多少绝代佳人为此中毒身亡。

  相比较来说,东方人“天人合一”的智慧甚至在古代女子的胭脂盒里都有体现。胭脂是一种提取自“红蓝花”花瓣的染料。花开之时将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为鲜艳的红色。

  据说最早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是商朝的末代王妃妲己。相传妲己之所以长宠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本人高超的化妆技术!

  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也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脂”、“阏氏”等等。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燕支山,所以有写作“焉支”或“燕支”;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胭脂后来分出面脂和口脂两种。面脂,即我们常用的腮红之类,多制成粉状,兑水涂于双颊;口脂为膏状,涂于双唇,也常用作描绘花黄额黄。

  面脂亦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胭脂甚至被作为 食用染料 装饰糕点。《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有吃胭脂的习惯。有一次湘云给她梳头,他拿起桌上的胭脂就往嘴里放,被湘云打掉(危害性大)

  汉代以后,中原地区加强了同北方民族的进一步交流融合。新的胭脂制作工艺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

  历代诗文中对女子的红妆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

  唐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

  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四:花钿

  酒意待情谁与共,沮融残粉花钿重。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树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状。

  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去。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妆是也。——《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

  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

  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

  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从传世的文字与形象资料得知,花钿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仅是一个红点丹,复杂的有各种小动物及花朵的图案。制作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

  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

  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花钿是用一种牛鱼鳔制成的呵胶贴于额上的,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由此可知,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一句中隐含着让人不忍多想的凄惨。与之相比,李清照思念丈夫而写的《蝶恋花》中“酒意待情谁与共,沮融残粉花钿重”之句仅仅是一场温暖的忧伤。

  与花钿相近的还有一种叫“花黄”的饰品。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贴于眉心、眼角、双颊、或者【两腮】处。

  (附:贴于【两腮】处的化妆方式后来传入三韩,盛极一时。)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

  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大全相关文章:

1.化妆有什么技巧

2.商务化妆礼仪大全

3.关于学化妆的图片大全

4.花钿妆饰的基本介绍

5.中国古代美容术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大全

中国古代的人化妆有哪些技术呢?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化妆技术,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化妆技术之一:妆粉 中国女子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说文解字》中说:粉,傅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点痣的由来介绍
    点痣的由来介绍

    点痣,即我国古代妇女以朱色点于面部的一种妆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点痣的由来介绍,希望你喜欢。 点痣的由来 古时称为的。《释名》

  • 额黄的基本介绍
    额黄的基本介绍

    额黄,一种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 。 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

  • 古代胭脂的历史发展
    古代胭脂的历史发展

    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胭脂的历史发展,希望你喜欢。 胭脂的历史发展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

  • 苏帮菜有什么特点
    苏帮菜有什么特点

    苏帮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属于南甜风味.不仅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以下是学习

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