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条约>

不扩散核武条约

时间: 蓝俊22 分享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 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开放签字,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不扩散核武条约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不扩散核武条约简介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 NPT)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是1968年7月1日由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共11款。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该条约1970年3月正式生效。截至2003年1月,条约缔约国共有186个。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前苏联等59个国家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根据规定,该条约有效期为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

  截至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背景

  核时代开始以及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使用核武器以来,各国核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够将技术和材料转用于核武器。因此,防止此类转用的问题成为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讨论的中心议题。从1946年开始,为建立一套让所有国家能够根据适当保障监督措施获得核技术的国际制度作出了初步努力,但是由于主要国家之间的严重政治分歧,此种努力在1949年停止,建立此种国际制度的目标没有实现。这时,美国和前苏联均已试验核武器,并开始建立核武器储备。

  1953年12月,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向联合国大会第八届会议提出“原子能和平用途”建议,敦促建立一个旨在传播和平核技术、同时防止其他国家发展武器能力的国际组织。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建议导致于1957年成立原子能机构,该机构承担着促进和管制核技术的双重责任。原子能机构的技术援助始于1958年。1961年制定了小型核反应堆临时保障制度,该制度在1964年被新制度取代,该新制度适用于较大型的装置,并在以后年份中扩大到包括其他核设施(INFCIRC/66及其修订本)。各方努力加强原子能机构保障制度的实效并提高其效率,终于导致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于1997年5月批准了示范附加议定书(INFCIRC/540)。

  早在1957年,联合国框架内的谈判已涉及核不扩散原则,1960年代初,该原则的势头猛增。到1960年代中期,一项维持核不扩散作为国际行为规范的条约结构已经明晰;到1968年,就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进行同和平利用原子能有关的合作并促进实现核裁军目标的条约达成了最后协议。

  1959年和1961年,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爱尔兰提出的要求有核武器国家不向无核国家提供核武器和“防止核武器更大范围扩散”的议案,这两项议案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雏形。

  1960年和1964年,法国和中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核装置,美苏极为担心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

  美国和苏联代表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宗旨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加入情况

  1992年3月9日,美国加入该公约

  1992年3月9日(一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该公约。

  1992年8月3日,法国加入该公约。

  1993年6月21日,德国加入该公约。

  1994年8月3日,英国加入该公约。

  1995年9月30日,日本加入该公约。

  印度、巴基斯坦与以色列三国皆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于1993年3月12日宣布退出意向,但后又撤回。于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意向,于2003年4月10日正式退出。

  主要内容

  该条约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

  决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会议

  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根据有关规定,条约有效期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审议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

  中国于1991年12月28日决定加入该公约,1992年3月9日递交加入书,同时对中国生效。

  1992年1月27日,法国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8月3日正式把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批准文件递交美、英、俄3个签字国。

  1998年12月根据47届联大决议成立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5月─1995年1月共举行了4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为大会准备了临时议程和程序规则草案。根据筹委会的建议,会议期间将成立3个主要委员会,第一委员会将集中讨论条约中有关不扩散核武器、裁军和国际和平与安全(包括安全保障)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二委员会的工作是讨论不扩散核武器、保证措施和无核区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三委员会将讨论关于条约国家不受歧视地发展、研究、生产及使用和平核能条款的执行情况。

  由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瑞典的反对,条约在1970年生效时,只有25年的期限,25年后是否继续延长,如何延长则要根据多数会员国的意见决定。反对无限期延长的主要是“不结盟”国家和其它一些无核国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亚、泰国、委内瑞拉等。这些国家认为核国家没有履行条约里的一些重要条款,例如全面禁止核试验,停止生产可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对无核国家承担安全保证,允许无核国家获取和平核能技术等。这些国家认为,如果无限期延长,就会使核国家放松核裁军的努力,使事实上的“有核与无核”成为永久不可改变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德、意、日、瑞等原先反对永久性条约的4个国家,由于放弃发展核武器后,在获取和平核能技术方面得到保障,已转而支持无限期延长条约。

  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上,179个缔约国以协商一致方式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大会还通过了两个决议:核不扩散和裁军的原则和目标;加强《条约》审议机制。缔约国同时决定在5年之后举行审议大会,并在1997、1998和1999年举行三次预备会议。但代表们未能就一份关于该条约过去5年所起作用的最后报告达成一致意见。会议主席贾扬塔·达纳帕拉在闭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没有胜者,没有败者。获胜的是条约本身。”

  1997年4月7日,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举行1997年预备会议,会议审议了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领域工作的进展情况。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执行包括裁军在内的各项条款。

  1999年5月10日,2000年审议大会第三次筹委会会议在联合国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参加了会议并发言指出,国际社会必须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坚决反对和彻底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唯有这样,每个国家才会有安全感,才能保证核裁军和防止核武器扩散取得成功。

  2000年4月25日,2000年审议大会在纽约举行。大会的主要议题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普遍性;核不扩散和核裁军以及无核区。

  2005年5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187个缔约国的代表参加会议。由于与会各方在核裁军、防扩散和中东无核武器区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大会最终未能就《最后文件》草案达成一致。

  2009年5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不扩散核武条约附加议定书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核扩散,1997年5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核准了保障协定附加议定书。这是自1970年通过第一批依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与无核武器国家缔结的全面保障协定实施细则以来,对机构保障体系所作的最重要修订。附加议定书的标准文本由序言、18条正文和2个附件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国家提供有关核燃料循环的一切信息,以及视察员进入这些场所的权利;有关一国核场址上的一切建筑物的信息及视察员临时通知进入这些建筑物的权利;改进视察员指派过程的行政安排,发放多次入境签证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的权利;国际原子能机构遵守实施的卫生、安全、实物和其他保安方面的规定及尊重个人权利,并采取一切预防措施保护由此得知的商业、技术和工业秘密及其他机密信息等。

  中国于1998年12月31日签署了附加议定书。截至2001年11月,签署附加议定书的国家有57个。

  联合国总部正在召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审议大会,日本提出在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70周年之际,希望全球领导人访问核爆受害地。然而12日出炉的草案并未包含这一提案。日本共同社报道说,是中国要求删除了相关内容。

  据《东京新闻》报道,这一要求是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NPT审议大会开幕的演讲中最先提出的。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大会8日发布的草案包含日方这一提案,但12日的最新草案中,这一提案被删除。

  当地时间11日,中国裁军大使傅聪在联合国总部接受共同社采访时说,不希望这种人道主义问题被别有用心的国家政府利用,在大会上强加对二战的曲解。共同社称,傅聪在11日的闭门会议上要求对访问广岛、长崎的内容予以删除。傅聪主张,日本被投原子弹是有原因的,暗示投掷原子弹是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等国家的后果。虽然对遇难者抱以同情,但反对日本政府利用审议大会。该报道评论说,中国对日本试图以强调“受害”姿态来掩盖作为加害国“侵略”的历史心怀警惕。

  不扩散核武条约审议大会

  2015年5月,联合国总部召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审议大会,日本提出在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70周年之际,希望全球领导人访问核爆受害地。然而12日出炉的草案并未包含这一提案。日本共同社报道说,是中国要求删除了相关内容。

  据《东京新闻》报道,这一要求是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NPT审议大会开幕的演讲中最先提出的。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大会8日发布的草案包含日方这一提案,但12日的最新草案中,这一提案被删除。

  当地时间11日,中国裁军大使傅聪在联合国总部接受共同社采访时说,不希望这种人道主义问题被别有用心的国家政府利用,在大会上强加对二战的曲解。共同社称,傅聪在11日的闭门会议上要求对访问广岛、长崎的内容予以删除。傅聪主张,日本被投原子弹是有原因的,暗示投掷原子弹是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等国家的后果。虽然对遇难者抱以同情,但反对日本政府利用审议大会。该报道评论说,中国对日本试图以强调“受害”姿态来掩盖作为加害国“侵略”的历史心怀警惕。

  “你问中方领导人会不会访问广岛和长崎,我想首先问一问,日本领导人什么时候到中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参观?”在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这样回答记者提问。据《东京新闻》报道,中国的主张得到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你问中方领导人会不会访问广岛和长崎,我想首先问一问,日本领导人什么时候到中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参观?”在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这样回答记者提问。据《东京新闻》报道,中国的主张得到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不扩散核武条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 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开放签字,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不扩散核武条约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波茨坦条约内容
    波茨坦条约内容

    1945年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苏美英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

  • 北京条约内容
    北京条约内容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

  • 北大西洋条约内容
    北大西洋条约内容

    《北大西洋条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缔结的针对苏联等国的军事联盟条约,亦译《北大西洋公约》。根据北大西洋条约建立的军事集团称为北大西洋

  • 柏林条约的目的
    柏林条约的目的

    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Kongress)是指187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在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

2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