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它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介绍,希望你喜欢。
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
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无名过客而已
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啦^^
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赵云只是三义写成实则战功平平五虎将?苦果苦吧^)
21.怒吼长板桥∶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是小说的夸张手法..
23.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24.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
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当时还未出现
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27.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时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这是补充..^^)综合(20)(21)就变成草船借箭哩一▽一
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3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操劳过度
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
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41.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
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46.韩遂几岁∶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三国演义中的忽悠历史的十三处
有人认为,《三国演义》虚构了不少情节;也有人认为,《三国演义》忽悠许多历史;而更多人则认为,正是这种虚构加忽悠,才是这部名著几百年来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的所在。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国的艺术长河中,《三国演义》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
忽悠一、刘备、关羽、张飞,为三国时期蜀汉集团的重要历史人物,三人公为君臣,私为兄弟。宋元以来,通俗文艺对三人的关系以及同打江山的历史即已开始文学化了,通过《三国志平话》《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关西故事》的增饰与渲染,逐渐形成了“桃园结义”的故事。因此,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的;但也有人认为不完全是虚构。他们从正史中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等记载,从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发论,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关系上发论,认为“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是有影子的。
忽悠二、《三国演义》第四回写董卓专断朝政,废杀少帝,残害生灵,荒淫暴虐,朝纲紊乱,曹操挺身而出,愿刺杀董卓以谢天下。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中平六年,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表”曹操为骁骑校尉,只因曹操与董卓有矛盾,知“卓终必覆败”而未就任。因此,完全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刺卓”纯属子虚乌有。
忽悠三、人们对美人貂蝉的兴趣,是与“连环计”故事联系在一起的。《三国演义》第八九回写貂蝉巧用连环计,最终使吕布对董卓的不满步步升级,化为仇恨,进而将其杀死。这个故事构思精巧,跌宕起伏,语言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可是,貂蝉巧施“连环计”的故事,最多不过是罗贯中对史书中王允、吕布诛杀董卓和吕布曾与董卓侍婢私通史实的大胆想象和发挥。
忽悠四、《三国演义》有“煮酒论英雄”的情节,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对此,有人说这是曹操的酒后戏言,刘备算不上英雄;有人则说这是曹操的真言,刘备堪称英雄。考诸史籍,可知罗贯中创作此段故事于史有据。在历史上,刘备去青州,袁绍礼遇隆重;逃荆州,刘表以上宾礼待之;与东吴结盟,孙权“进妹固好”。史学家陈寿更是中肯地评价刘备“折而不挠”、知人善任、待人以诚,所有这些都说明,在曹操及当时人的心目中,刘备确实是一位英雄。
忽悠五、“碧眼紫须,堂堂一表”的孙权在历史上究竟该如何评价,姑且不论,但孙权的用人策略却是有口皆碑的:孙策称赞他,诸葛亮称赞他,曹操称赞他,陈寿和罗贯中也称赞他。在罗贯中的笔下,写孙权慧眼识周瑜、用“凡品”鲁肃、拔吕蒙于行伍、宠遇陆逊,这才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的辉煌胜利。事实上,历史并不是这样的。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说孙权:“性多嫌疑,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总之,孙权用人,善始却不能善终。
忽悠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仙家一类的人物,故对其家庭生活讳莫如深。然而,史籍却实实在在地记载着他是有意娶丑女为妻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诸葛亮之所以要违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心理原则,在于诸葛亮看重的不是其女而是其父,是利用婚姻作为踏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是不甘寂寞的,他关心天下大事,分析、预测时势变化,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渴望着有救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的机会。但诸葛亮十分清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实现其理想是十分困难的。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呢?聪明的诸葛亮利用了婚姻这一简便易行的方式。
忽悠七、经过罗贯中生花妙笔的充分渲染,几百年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已经在我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但是,近年来有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三顾茅庐”之事?学者们对此事的争议各有其说,由此看来,要肯定或否定“三顾茅庐”的真实性,都为时过早。
忽悠八、《三国演义》中,举凡诸葛亮出场,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毛扇。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手持羽毛扇?前人多认为诸葛亮这身装束是名士之风。《语林》在记载司马懿使人“密觇武侯”得知他这身装束后,即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据此,一般都认为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为了装束出一种名士或儒将的风度,后来随着诸葛亮的神化,《三国演义》就将诸葛亮写成了手持羽毛扇的形象,“状诸葛之多智”,将他塑造成了神仙一类的超凡人物。
忽悠九、“浑身是胆”的赵云,是罗贯中以极大的热情创造出的英雄形象,特别是长坂坡“单骑救主”,足以表现他的智勇双全了。这件事情,于史有据,但又不能说尽然有据,因为此事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十分简略,直接写与赵云救主有关的只有14个字,而且是用以描写行为、动作和结果的,只有几个字,平淡无奇;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对此事的描写也很简单,不过一二百字,而且故事并不是为了突出赵云的形象。罗贯中在创作这段故事时,在星星点点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虚构和夸张,编织出了一串串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大大虚构了赵云智勇双全的形象。其智如主母自尽,他推倒土墙掩埋尸体,以免遭敌军凌辱。又如将阿斗抱藏怀中,即便于应战,又能护卫幼主;其勇如从四更杀到天明,又如在精疲力竭中还从敌人手中夺来宝剑,甚至跌入坑中还能勒马跃起,斩将、砍旗、夺槊,单人独马,先后杀死曹营名将50余人。故事显得丰满,可读性很强。
忽悠十、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酒色之徒,在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中,诸葛亮利用这一点,说曹操欲揽江东“二乔”,这是历史的真实吗?据《三国志》有关传记所载:诸葛亮出使东吴,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经诸葛亮深入细致地分析,孙权马上派周瑜、程普等率军与刘备联合抗曹,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鲁肃引诸葛亮拜会周瑜以及二人谈话的记载。所以,可以肯定,诸葛亮以曹操欲揽“二乔”于东南“智激周瑜”,纯属《三国演义》作者的虚构。
忽悠十一、周瑜,是《三国演义》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心胸狭窄、气量如豆,那么,历史上的周瑜是否是“量窄”之人?《三国志》中周瑜本传记其为人“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孙权对周瑜的评价很高,说他“雄烈,胆略兼人”;吕蒙对周瑜更是推崇备至,说他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除此之外,有关三国史籍中,还没有发现有关周瑜“量窄”的资料。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并非如罗贯中所言是“量窄”之人,而是一个智勇兼备、才德出众的军事家。《三国演义》对周瑜性格的刻画同历史真实差距之大,意只在通过展示吴蜀矛盾,让周瑜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从而烘托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忽悠十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三国演义》写得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诸葛亮于建兴三年亲率大军南征,对“蛮王”孟获实行“攻心为上”的战略,先后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释放。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呢?陈寿的《三国志》是记叙三国历史的权威史籍,此书中不仅没有“七擒七纵孟获”的记载,而且连孟获其人也没有。何况,为使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擒孟获而不杀或擒而复纵都是可能的,但“七擒七纵”就难以令人置信了。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有这样大的本事,当时“方务在北”的战略和有限的时间也不容许诸葛亮如此拖延时间。
忽悠十三、司马懿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演义》从“拥刘反曹”的主题出发,对这位富有谋略、熟谙军机、用兵如神的历史人物,在后半部分出场很多,有关他的故事也是世人皆知,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空城计”了。然而,此事的真实性却历来为众多的史家所怀疑。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懿并未中过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罗贯中援引历史材料,移花接木,虚构了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故事和司马懿中计的天方夜谭。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和司马懿的小心谨慎,都被刻画得很成功。
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介绍相关文章:
6.三国演义全集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介绍
下一篇:《三国演义》的历史评判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