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奥战争的结局怎么样
德国的统一之路漫长曲折,在普奥战争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中,普鲁士王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战争的具体结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普奥战争的结局,希望你喜欢。
普奥战争的结局
战胜方
普鲁士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向统一德国的目标迈进。普鲁士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令它日后可以与奥国结盟——奥地利所惧怕的势力,反而是意大利人和斯拉夫人的民族统一主义。战后,普鲁士主宰德意志事务。在普法战争时,普鲁士激起德意志民族主义,令南部的德意志邦国与它一起抗战。最后,普鲁士打败法国,普王威廉一世登基为德国皇帝。德意志帝国成立和统一运动的胜利,令新德国成为欧陆最强的大国。
战败方
除了战争赔款之外,亦发生了以下的领土变更:
奥地利——将威尼提亚省割让给意大利,永远不得干预德意志一切事务,失去对原德意志邦联内成员国家的影响力。奥地利的战败是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一个危机;战后一年帝国就需要与匈牙利协议改为二元君主国奥匈帝国。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成为普鲁士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汉诺威王国——被普鲁士合并,成为普鲁士的汉诺威省。
黑森-达姆施塔特——割让北部的部分领土予普鲁士。剩余地区北部的一半领土(上黑森)加入北德意志邦联。
拿骚、黑森-卡塞尔、法兰克福自由市——被普鲁士合并。与黑森-达姆施塔特所割让的领土一起合并为黑森-拿骚省。
萨克森王国、萨克森-迈宁根、罗伊斯-格赖茨、绍姆堡-利珀——没有被合并,但随后一年加入北德意志邦联。
声称中立
战争象征著德意志邦联的结束。在战争中维持中立的国家于布拉格条约签订后各有不同遭遇:
列支敦士登--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声称成为永久中立国,但仍与奥地利有紧密的政治关系。在两次的世界大战中其中立性都受到尊重。
林堡及卢森堡--1867年签订的伦敦条约声明两国将成为荷兰王国的一部分。林堡后来成为荷兰的林堡省。卢森堡在其三个邻国(比利时、法国和普鲁士)之间保持了其独立和中立地位,但又重新参加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直至1919年同盟瓦解为止。
罗伊斯-施莱茨、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施瓦茨鲁-多尔施塔特——加入北德意志邦联。
普奥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德国的统一过程是艰辛而曲折的,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才有如今的德国。普奥战争是近代战争史上发生在中欧地区的一场著名战争,此次战争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
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曾在欧洲存在800多年。它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松散联合体,也是德意志各邦王公贵族不断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政治舞台。这个舞台上的两大主角,历来都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尽管大帝国已于1806年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威逼下宣告解体,但在解体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其内部斗争仍很激烈,直到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为止。普鲁士取得对奥战争的胜利,为最后解决德国的统一问题创造了条件。
几个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很多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他们在名义上统治德意志全境,而且拥有独立统治权,但又接受外国势力帮助,尤其是法国。另一边,普鲁士崛起,在19世纪以前已经是欧洲的强国之一。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德意志邦国被并入组织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领导。这时,法国在德的影响力减弱,民族主义在德兴起,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萌芽。运动的支持者提出两种统一方法:把德意志全境统一,建立大德意志,包括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帝国;或是在普鲁士领导下,建立排除奥地利,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
公元12~13世纪,在中欧易北河中游到奥得河中游的整个地区,出现了一个名为“勃兰登堡”的新国家。这里原是比较荒芜的沙地平原,是德意志封建领主防御斯拉夫人部落的前哨,是他们向东方扩张的军事殖民地,而神圣罗马帝国在易北河以东的领土,正是通过对斯拉夫人的长期侵略扩张而获得的。15世纪初,霍亨索伦家族从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手里,领得了勃兰登堡这块封土,随后,不断兼并原来被条顿骑士团所占领的普鲁士,从而形成为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公国。进入17世纪以后,霍亨索伦王朝利用德意志皇帝和德意志各邦国在三十年战争中的衰落,不断扩充领地,增强实力,终于在1701年由腓特烈一世宣布建立普鲁士王国,逐步成为德意志和欧洲政治生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邦。
18世纪上半叶,普鲁士的第二代君主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进行了粗暴的统治,使王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专制主义国家。他用棍棒和体罚“教育”臣民,“治理”国家,力图把普鲁士提高到欧洲强国的地位。为此,他在国内加征赋税,压缩民用开支;禁止外国商品输入,以防资金外流;打破容克贵族垄断各省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加强中央集权。腓特烈·威廉一世颇知富国与强兵的关系,因而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不断扩充军队。他不惜把国库收入的6/7用于军费,养兵竟达8.5万人,使一个当时在欧洲国土面积居第10位、人口数量居第13位的中等国家,兵力总数竟跃居欧洲的第4位,以致全国兵营林立。他不仅使每一个青壮年都要接受强制性的军事训练,而且规定士兵的服役年限竟长达25年。这样,普鲁士终于迅速振兴起来了。腓特烈·威廉一世为他的继承人准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一个年收入达700万塔勒的国库,从而也为普鲁士奠定了到那时为止尚不为人所知的强国的基础。
1740年,普鲁士王国的第3代君主即位。这位后来被容克贵族尊称为“腓特烈大帝”的腓特烈二世(亦译弗里德里希1740~1786年在位),是一位雄才大略而又手段暴虐的国王。他继承其父衣钵,进一步强化容克贵族的军事官僚机构,扩充军事实力,把军队增加到了20万人,号称欧洲第一。他在统治期间,利用这支庞大的军队和充实的国库,连年征战,岁岁用兵,大肆扩充疆土。他在即位之初,即利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王位继承战争中的困难,加入了法国所组织的反奥同盟,参与瓜分奥地利皇室的遗产,以求夺取人多地广、物产富庶的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主动出击,在1740~1742年和1744~1745年,先后两次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打败了奥地利。可是,到1748年,普鲁士却抛弃了它的同盟者,单独同自己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中唯一的大邦奥地利签订了《亚琛和约》,摘取了“奥地利王冠上的明珠”——西里西亚,从而获得了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的领地,使普鲁士的国土一下子扩大了1/3。当然,腓特烈二世攫取西里西亚以后,普奥两国的矛盾便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斗争日益发展。奥地利不甘心于自己领地的丧失,不断联合其他强国反对普鲁士。而腓特烈二世及其继承者,则企图进一步侵占波希米亚。彻底打败奥地利,控制整个德意志。虽然,在尔后的历史进程中,普奥两国由于共同的利益,曾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暂时结盟,共同瓜分了波兰,但是,两国之间争夺对德意志领导权的斗争,则始终没有停止而不断深化。在此期间,普鲁士更加强大起来了,到该世纪末,其国土面积已由1740年的11.8万平方公里扩充到30.5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从224万增加到868万,从而成为德意志境内重大的邦国。普鲁士王国的崛起,随之也就带来了争霸的战争。
普奥战争的战前态势
进行对奥战争,是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的关键性一步。俾斯麦对此花费了巨大精力。从1864年10月即对丹麦的和约签字开始,俾斯麦就领导普鲁士政府积极投入战争准备工作,决心使用军事力量来解决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权问题。
这场战争的爆发,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意外,而且阵线早已分明。站在普鲁士方面的,有梅伦堡、奥尔登堡和北德意志的其他各邦,以及汉堡、不来梅和吕贝克3个自由市。站在奥地利方面的,有萨克森、汉诺威、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一加塞尔、黑森一达姆施塔德和德意志邦联的其他成员国。从大邦国的数量和人口、面积来说,奥地利方面占有优势。但是,从军事实力来说,普鲁士则显然强于对方。当时,普鲁士方面的总兵力已多达63万人,而奥地利方面的实力,总共只有约58万余人。不过,奥地利处于内线阵地,且其骑兵和炮兵都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并便于机动作战。因此,奥军当局准备以消极防御等待对方进攻。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延缓战争的进程,在此期间,加速扩充兵力,积蓄力量,然后施行反击,再以优势兵力一举击败进犯的普军。由于被迫实施两线作战,奥军将其兵力分为2个军团:以8万人编成南方军团,对付意大利军队;以其余军力编成北方军团,对付普军;该军团获得萨克森军增援后,兵力达26.1万人,由贝奈德克统一指挥,并迅速地在奥地利北部的摩拉维亚境内集结,抵御普军从西里西亚南下进攻。
普鲁士方面,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为总参谋长毛奇。他根据自己领导制订的作战计划,利用先进的铁路运输线实施战略输送,使用先进的电报手段进行统一指挥,从而克服了远距离机动和外线作战所带来的困难,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25万余人的兵力和800门火炮集结到了萨克森和奥地利的边境地区,使之在宽度约420公里的正面上完成了集结和展开。
根据作战部署,普军在这个预期的主战场上分成为3个军团:易北河军团,由赫尔瓦特·毕腾菲尔德指挥,约4.6万人,在莱比锡东西一线展开;第1军团,由腓特烈一卡尔亲王指挥,约9.3万人,在易北河以东至格尔利次一线展开;第2军团,由王太子腓特烈一威廉指挥,约11.5万人,在格尔利次以东至奥得河一带集结。
双方实力
普鲁士能派出的兵力达63万。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普鲁士为了发动这场战争,作了周密准备:改组军队并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争取俄国和法国保持中立。
普军的后装枪(breech-loading rifles)使用方便,士兵可以在找掩护时上膛;奥军用前装枪(muzzle-loading rifles),上膛时却没有掩护,实力显而易见。普鲁士在各军团的动员和战略展开上利用了发达的铁路网和电报,因而始终比奥地利抢先一着。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上(从奥得河畔的布里格至易北河上的托尔高)在很短时间内就集结了约28万人,800门火炮。在战斗训练方面,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优于募兵制的奥军。经济上,普鲁士也胜过奥地利,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参谋长(老)毛奇(后来直接指挥作战)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想打一场速决战。计划规定:切断奥地利与其盟邦的联系,派出3个军团迅速侵入敌方内地,继而在决战敌击溃。
奥地利因战争接连失利,实力减弱,期望依靠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等盟邦的援助来赢得这场战争。奥军准备以消极防御来延缓战争的进程,积聚力量,然后联合盟军共同粉碎普军。为实现这个计划,奥军所拥有的兵力约计30万人(连同盟军在内约为58.5万人)。奥军分为两个军团:南方军团(约8万人,对付意大利)和北方军团(后来得到1个萨克森军的加强。共计26.1万人,对付普鲁士)。由贝内德克统率的奥军北方军团主要负责掩护维也纳的远郊。
双方盟友
大部分德意志邦国都支持奥地利,把普鲁士当作侵略者。它们包括: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汉诺威、黑森-卡塞尔、黑森-达姆施塔特及拿骚。故此,普鲁士及其盟友是与德意志邦联对敌。一些北方的邦国支持普鲁士,包括奥尔登堡、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及不伦瑞克。此外,意大利王国与普鲁士结盟,希望夺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统一意大利。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其他国家介入战争:因为克里米亚战争之失败,俄国与奥国关系欠佳;法国的拿破仑三世认为奥军会得胜,又想得到莱茵河附近的领土。两国也没有干预。
普奥战争的结局怎么样相关文章:
1.普奥战争简介
2.施利芬计划是什么
5.奥意战争简介
普奥战争的结局怎么样
上一篇:普奥战争伤亡情况怎么样
下一篇:普奥战争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