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评价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甲午战争的评价,希望你喜欢。
关于甲午战争的评价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人都在对这场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巨大冲击的战争进行反思,相关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这些相关的研究从多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2014年又恰逢甲午年,当年这场战争的三个当事国中国、韩国和日本(虽然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但这场战争是由朝鲜问题引发,且成欢驿战役、平壤战役等是在朝鲜的国土上进行的,更何况在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战争支援,故韩国应算是这场战争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又陷入复杂的紧张之中,中日、韩日之间的外交往来几陷停顿。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在这种情况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甲午战争中日都是胜利者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Commodore Perry)的和平舰队敲开了日本对外开放的大门,揭开了亚洲复兴的帷幕。1868年,日本年轻的明治天皇颁布宪章,宣誓政府遵从民意、保障司法公正、向世界各国学习知识。这个事件不仅是日本人民的纪念日,也是全亚洲人民的自由纪念日。明治宪章的颁布,标志着全亚洲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代。
日清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它摧毁了中国旧时代的基础,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新的政治规则之中。日本1905年对俄战争的胜利,是整个东方世界的一次真正的胜利。日本不仅凭借此战赢得了西方列强的平等相待,而且日俄签署朴茨茅斯条约(Treaty of Portsmouth)后不到一个月,清朝的光绪皇帝就朱笔一挥,废除了科举制,宣布采用新式教育理念。
第二年,波斯国王不得不向人民颁布宪法。两年后,青年土耳其党人(Young Turk Party)发动革命。日本胜利的消息,如闪电一般照亮亚洲的天空,为整个东半球带来了希望。
家族宗法观念和政府的绝对权力,铲除了真正的民族主义萌生的土壤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迅猛发展,席卷全亚洲。这种精神由东向西传播。此前,没有一个伟大的东方国家具有这种现代化的概念,没有一种东方语言对它进行过全面的表述,直到它与西方文明准则一起传播至此。
家族宗法观念和政府的绝对权力,铲除了真正的民族主义萌生的土壤。但是,今天有多么大的改变!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全新概念为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希望,这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欧洲在知识、经济、社会乃至宗教领域的革命与发展,正是植根于欧洲人民的民族主义和自由精神之中。
日本独特的民族主义包含危险
日本也许是世界上一个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诚然,这种爱国主义是一种过分强烈与独特的民族主义,然而,当人道主义精神得以广泛地发扬后,这种激烈的情绪将会有所中和。日本人的爱国主义令人震惊。1901年,日本军官和士兵以血书请愿,要求上级批准他们参加夺取旅顺港的战役,或是加入敢死队。男人们经常因为无法上战场而剖腹自尽(hara-kiri)。一名日本死刑犯拒绝吃行刑前的最后一餐,只是为了为国家省下这顿餐费。乃木(Nogi)在天皇死后剖腹自杀,获得日本人民举国同情与赞扬,这充分显示出日本十分独特的民族主义所包含的力量与危险。
长辫和过去4000年旧思想一起剪去
义和团运动前,有许多有关中国的出版物中经常认为,中国尽管是一个统一民族,但汉语中并无“爱国主义”一词,人民也没有民族概念。我们听说,许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中国被日本打败的消息,而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对此也毫不在意。但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爆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情绪迅速蔓延至人民大众之中。据说有许多中国学生切开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在呈给清帝的请愿书上签名,要求获得自由的权利。中国学生剪去了长辫,过去4000年的封建保守思想也随之而去,这是一副奇特的场景。
在公开演讲中,所有听众都怀着激烈的情绪站起来,共同唱起新国歌,国歌旋律与西方多个大国的相似。中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一个共和制国家,要求对现政府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是新型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激荡的明证。尽管还有各地政府的破坏和干扰,但人民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愿望无比强烈。中国的民主共和政府将威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甲午战争有关人物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一: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安徽合肥人。早年举办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起家,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清代军事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在地方重要的推动者,甲午战争时曾具体主持对日海陆作战指挥。战争失利后,被派往日本谈判议和,经清廷授权草签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二: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安徽庐江人。早年参加淮军,因战功逐渐升迁至总兵级。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后,丁汝昌于1879年被李鸿章选中,奏请留用北洋差遣,历任北洋水师督操、统领等职,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时被授任北洋海军提督。甲午战争中参加指挥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1895年又指挥了威海湾和刘公岛保卫战,最后在外援无望、弹尽粮绝的困境中自杀殉国。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三: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 ),广东番禺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时被调用北洋,曾先后两次赴英国参加接收“超勇”、“致远”等外购军舰,后长期担任“致远”舰舰长。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在战局不利而军舰重伤的逆境下,邓世昌毅然指挥“致远”勇冲敌阵,不幸功亏一篑。“致远”战沉后,落入海中的邓世昌义不独生,拒绝救援自沉殉国。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四:刘步蟾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曾留学英国,北洋海军建军时为右翼总兵、旗舰“定远”舰长。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保卫战,当战局恶化之际,为免受伤的“定远”落入敌手,北洋海军将其自毁,刘步蟾则于当晚自杀殉国,实践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诺言。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五:林永升
林永升(1853-1894),福建侯官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深造,甲午战争时期担任“经远”舰舰长。黄海海战后期,“经远”遭日舰围攻,林永升督率全舰官兵勇猛抗敌,因“中弹破脑而亡”壮烈殉国,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六:左宝贵
左宝贵(1837—1894),山东费县人,回族。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行伍起家,后统率奉军驻防关外,1894年7月,奉命率部进驻平壤。平壤保卫战中,左宝贵率奉军防守平壤北面的制高点牡丹台、玄武门一线,战斗之际身先士卒,后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七:萨镇冰
萨镇冰(1859—1952),福建福州人。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曾留学英国。甲午战争威海保卫战时,萨镇冰奉命守卫日岛炮台,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炮台受损时,奉提督丁汝昌命才撤回刘公岛。甲午战后,萨镇冰担任过清末海军统制、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八:杨用霖
杨用霖(1854-1895),字雨臣,福建闽县人。船生出身,曾参加赴英接收“超勇”、“扬威”巡洋舰。北洋海军成军后,长期担任“镇远”帮带大副,参加了黄海海战。1894年11月,“镇远”管带林泰曾因军舰不慎触礁而自杀后,杨用霖兼署“镇远”管带,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威海保卫战末期,杨用霖不愿向日军投降,以枪自杀殉国。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九:菲洛·诺顿·马吉芬
菲洛·诺顿·马吉芬(1860-1897),美国人。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任职。甲午战争中,在“镇远”舰上参加了大东沟海战,身受重伤,返回美国医治,期间撰写了回忆录“鸭绿江外的海战”,叙说北洋舰队的英勇作战,为其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所愤慨。1897年2月12日,也即丁汝昌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美国医院自杀。
甲午战争十大历史人物之十:宋庆
宋庆(1820-1902),山东蓬莱人。行伍出身,太平天国和捻军战争中屡建战功,战后率毅军驻防旅顺,甲午战争中被任帮办北洋军务,负责指挥东北战场的对日作战,指挥或参加了鸭绿江江防战、海城之战等战役,以70余高龄仍身先士卒。甲午战后,所部被改编为武卫左军。
甲午战争的评价相关文章:
甲午战争的评价
上一篇:甲午战争的导火线介绍
下一篇:甲午战争南洋水师见死不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