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的简介
三十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改变了欧洲诸多国家的历史和地位,影响广泛而深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十年战争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三十年战争的分析
中文名称:三十年战争
参战部队:瑞典、波希米亚、丹麦、荷兰、法国、苏格兰、英格兰、萨克森,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奥地利、巴伐利亚
战争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时 间:1618年~1648年
地 点:整个欧洲
人 物:古斯塔夫二世 斐迪南二世 华伦斯坦 孔代亲王
三十年战争的详情
30年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临时政府并宣布独立,次年选举“新教同盟”的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捷克与巴拉丁联军初战告捷,攻入奥地利,逼近维也纳。但后来由于得不到新教诸侯的支持,在旧教诸侯和西班牙援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节节败退,并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役”中北彻底打败。自此,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成为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在德国境内,巴拉丁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到1624年初,旧教势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二阶段,丹麦时期(1625~1629年)。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增强,引起德国新教诸侯的不安,也威胁着法、英、荷、丹等国的政治经济利益。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各国资助丹麦出兵德国,这样一来,德国的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战争。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的雇佣军,打败丹麦军队,占领整个北德地区。1629年,丹麦被迫与德皇签订《卢卑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同年,德皇颁布《复原敕令》,规定凡1552年以来没收的天主教会的一切财产,都必须归还天主教会。
第三阶段,瑞典时期(1630~1635年)。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胜利,使追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惴惴不安。于是,法国以巨额金钱,俄国以大宗粮食、硝石援助瑞典,怂恿瑞典出兵德国。1630年7月,瑞典军队在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统率下,从波美拉尼亚登陆,相继占领了德国北部、中部许多地区。后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死,瑞典军心涣散。从1632年底起,战争进入相持状态。1634年9月,德皇依靠西班牙援军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诺德林根重创瑞典军队。次年,新教诸侯与德皇缔结和约,战局朝着有利于德皇和旧教诸侯的方向发展。法国于是直接参战。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法国本为天主教国家,与德皇、西班牙并无宗教矛盾。法国之所以直接参战,主要是担心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膨胀,危及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从1635年5月开始,法军以德国为主战场,同时在西尼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对哈布斯堡家族开战。此后,荷兰、威尼斯、匈牙利等国相继支持法国,加入法瑞联盟。战争初期,德皇一度占据优势,西班牙军队也曾从南北两面攻入法国,逼近巴黎。但40年代以后,法、瑞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642年秋,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打败德皇军队;第二年春,法军在西部的洛克瓦战役中击溃西班牙军,占领阿尔萨斯;1645年,瑞典军队在捷克挫败德皇军队;1646年,法、瑞联军攻入士瓦本、巴伐利亚,瑞典占领了布拉格。德皇被迫求和,并于1648年10月24日与法、瑞两国缔结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结束了30年战争。
由宗教纷争引起的30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它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同时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给德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它还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机。
三十年战争主要指挥官
古斯塔夫二世、斐迪南二世、华伦斯坦、孔代亲王等。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一代英王,被后世称为“现代军事之父”、“北方的雄狮”。古斯塔夫喜欢冒险,一生中曾无数次在前线冲锋陷阵,并且多次重伤,甚至被俘。富有骑士精神。即位初期在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国土,后夺取芬兰全境,几乎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1630年参加三十年战争,1632年在指挥吕岑战役中作战身亡。
华伦斯坦。一名德国化的捷克贵族,自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军事家,具备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领导者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守护德国。他堪称与瑞典国王齐名的三十年战争双雄。功成名就之时,华伦斯坦被怀疑功高震主,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三十年战争的简介相关文章:
2.法国历史简介
3.德国历史大事年表
4.奥地利历史介绍
5.丹麦历史介绍
三十年战争的简介
上一篇:英西加莱海战简介
下一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