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侍郎的基本介绍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兵部侍郎。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侍郎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侍郎历史沿革
西汉侍郎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
东汉在尚书台六曹各设尚书一人,下设侍郎,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被选入台者先称守尚书郎,一年后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魏以后尚书曹数增多,一尚书辖数曹,遂以郎官掌曹。
隋文帝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数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门下省之给事黄门侍郎及内史省(唐改中书省)之侍郎,则为主官之副,诸曹侍郎均改称郎。
唐沿其制。明、清侍郎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清亦设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后汉书.百官志》:“[尚书]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李贤注引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又’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侍郎之名始于汉代,本是郎官之一种。郎即后来的廊字,因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各部侍郎员额是因事务繁简而定的,如吏、户、兵三部侍郎在唐代是二人,余为一人,明、清则固定每部皆设左右侍郎。清代又定左右侍郎满、江各一人共有四人。但清代习惯,汉侍郎往往是进士翰林出身的,经常出差充任主考或学政。
侍郎历朝职能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明代: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清代: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中国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洲尚书。有两个中国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洲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侍郎官职简介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尚书是正的,最高的官,侍郎是副的;尚书应该说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古代侍郎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3.唐朝官职介绍大全
4.古代官职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