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说楚的典故讲什么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就亡在雄辩滔滔的著名秦相张仪为楚怀王画的那个子虚乌有的“饼”上,至此之后,张仪说楚的典故也成了外交史上经典的欺诈案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仪说楚的典故讲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张仪说楚的典故
话说早先楚国与齐国交好,为了巩固国防,对抗日渐强大的秦国的威胁,两国曾一度结成军事联盟,令秦惠王投鼠忌器,十分头疼。为了拆散齐楚之间的合纵战略,张仪自告奋勇出使楚国,使出一条分裂两国的妙计。
首先,张仪故意提出只要楚国同意与齐国断交,秦国愿割让六百里国土,并敬献大量美女的优厚条件。贪婪好色的楚怀王不疑有诈,立刻答应,满以为可以不发一兵一卒就轻易获得秦国的疆土美姬,甚至充耳不闻头脑清醒的谋士陈轸的劝谏,一纸国书轻易断绝了与齐国的邦交,还将楚国相印交给张仪,有他全权处理赴秦国接收国土事宜。
如此一来,齐国迅速倒向强敌秦国,而这边,楚怀王仍做着白得六百里国土的春秋大梦。直到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坠马受伤,后又矢口否认向楚国敬献国土的承诺,楚怀王方知中计,盛怒之下起兵攻秦,却遭遇了齐、秦两国联军的猛烈反击,先后在蓝田、丹阳等重大战役中吃了败仗,八万楚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楚国因此国力一落千丈。
尽管之后,楚怀王屈辱地提出割地求和,并以自己为人质向秦国投诚,然而两年后,随着楚国最后一位国君客死异乡,曾经盛极一时的楚国终究还是如西下的夕阳,为它潦倒凄惨的国运画上了句号。
张仪名言
战国时期著名的秦国张仪,不仅是一位善于谋略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深谙为人处世之道的哲学家。他的经典名言载于史册之上,久经历史考验而得以流传,这充分说明哪怕是现代社会,张仪的人生座右铭,依然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思是羽毛虽轻,然而数量聚集多了,也可使船沉没;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亦可折断车轴;众口舆论的力量之惊人,哪怕金石也可以销熔;谗言诽谤多了,即使是骨肉亲情也会被摧毁。“众口铄金”作为成语流传后世,也正是从张仪的这段形象的比喻而来。
这段语录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魏策一》,通过这几个精彩的比喻,我们不难看出张仪的外交成功之道,在于他能审时度势,充分洞悉人物心理,从而引导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
据史书记载,张仪曾被魏襄王任命为相。魏襄王一直认为秦王野心勃勃,一直觊觎六国领土,故而在合纵抗秦的立场上态度十分坚定。为了打破魏国这种顽固的立场,张仪抓住魏襄王死后不久,其子哀王羽翼未丰之际,游说哀王连横侍秦,从而为打破六国军事联盟,帮助秦国雄霸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起初魏哀王也曾坚持父亲的主张,拒绝过张仪的建议,然而张仪深谋远虑,一面暗中唆使秦国起兵攻打魏国,一面又从魏国战败的事实入手,分析魏国坚持抗秦的不利后果,终于使得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魏哀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从而彻底背离了六国“合纵”的协议,从此,魏国对秦国俯首称臣。
张仪怎么死的
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纵横家张仪,于公元前309年,病逝于魏国,享年69岁。相比苏秦、商鞅等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谋士与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来说,急流勇退的张仪,其结局无疑要圆满得多。
张仪以他雄辩的口才及高瞻远瞩的外交眼光获得秦惠王赏识之后,立刻着手开展了辅助秦王,将各诸侯国逐一瓦解的计划。
他首先施计迫使魏王归顺了秦国,而后,又以花言巧语迷惑楚怀王,成功割裂了楚国与齐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借此进一步削弱六国实力,与此同时,秦国的军队则加紧操练,强军备战,意图一举消灭六国。
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爆发,楚国在面对齐、秦两国的正面战场上遭遇了全面溃败,八万楚军被打得丢盔弃甲。楚怀王这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一早已经掉进了张仪设下的陷阱。强烈的复仇情绪令他失去了理智,竟然在粮草都无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倾举国之力进攻秦国,继而又在蓝田兵败。由于国内兵力空虚,魏韩两国也趁机向南攻打楚国,一时间,楚国腹背受敌,楚怀王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好匆忙撤军,屈辱地向秦国割地求和。至此之后,楚国国力一落千丈,而后楚王被迫往秦国充当人质,终于身死,曾经盛极一时的楚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
张仪立功归来后,又巧施连环计,通过外交手段令其他诸侯国纷纷倒向秦国,而后逐一击溃,终于完成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霸业。然而,秦惠王过世后,即位的秦武王十分厌恶张仪,张仪只好离开秦国,前往魏国为相,两年后病逝。
猜你喜欢:
4.招贤纳士的典故
张仪说楚的典故讲什么
上一篇: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典故
下一篇:丝绸之路的名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