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关于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你了解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圣人孔子对于管夷吾没有被处死的评价是,召忽之死的忠君,管夷吾不死视为建立功勋。公子小白作为兄长,本就是王,公子纠不应该皇位。所以,孔子为什么不谴责管夷吾没有殉死而称赞管夷吾的功劳。
关于管仲的人物介绍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相桓公的结果
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名十分有才能的人,他一开始是齐桓公的弟弟公子纠的谋士,在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之后,管仲为了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以及建立功勋,成为了齐桓公的宰相。
在春秋战国的史料当中,管仲相齐桓公是一件十分著名的事情。管仲为了说服齐桓公实行一些政策,不惜当面与齐桓公争执,那么,结果如何呢?结果是管仲顺利的说服了齐桓公,齐桓公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而管仲就利用这些政策法规,将齐国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富民强。
管仲在说服齐桓公时,将自己的治国方法分为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内以及对外。
对内,管仲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且还主张实行改革,通过改革,让国家的经济的以快速的发展。此外,还要对国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只有土地资源多了,国民才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可以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税收,才可以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对外,齐国则要“尊王攘夷”。也就是要联合齐国周边的诸侯国,一同来对抗山戎族。山戎族是侵犯齐国以及齐国周边最多的民族。只有联合起来,才可以真正的与山戎族进行抗衡。此外,还可以在周边诸侯国当中树立威信,为日后统一这些诸侯国做好铺垫。
齐桓公听完了管仲这番建议后,为管仲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并且也从管仲的说辞当中了解到了,管仲是一心一意为齐国百姓谋福利,为他谋求霸业而努力。后面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就是齐桓同意了管仲的谏言并且实施。
看了“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的人还看了:
1.管仲经典语录
管仲相齐的历史典故
上一篇: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典故
下一篇:魏文王问扁鹊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