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的起因是什么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以及渑池之会两件大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从一个小小家臣到位列上卿,地位甚至在战功赫赫的大将廉颇之上。因此,廉颇感到不满和羞辱,于是有了之后“负荆请罪”的故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的起因是什么,希望你喜欢。
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的起因
公元前283年,因为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国知道后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因为担心把玉璧给了秦国后对方赖账不给城池,不给秦国又怕对方撕毁合约直接攻打,所以出使秦国的使臣非常关键,最后由宦者令舍人蔺相如担任。蔺相如到了秦国,给秦昭王献上和氏璧后,见他准备赖账,就骗回玉璧威胁要撞碎它让秦王顾忌,然后又要求他得到玉璧必须先斋戒五天。期间,蔺相如派人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五天后,他又去面见秦王,与他说明情况表示愿意赴死,最后秦王无奈放其回国。蔺相如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
之后,秦国几次攻打赵国,在279年因为向集中力量打楚国,就约见赵惠文王来和谈。于是,蔺相如跟随赵王前往。见面双方饮酒,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下。而秦国的史官当场记载的是秦王命令赵王弹。见此,蔺相如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他又威胁让自己的血溅在他身上。秦王不开心只好击了下缶。蔺相如就让赵国史官记载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大臣让赵国献上十五座城池,蔺相如让秦国献上都城咸阳。直到结束,秦国都不敢下手。会面结束,回到赵国,蔺相如因功被封上卿。
负荆请罪的意思
负荆请罪,出自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典故,原话是“肉袒负荆”。后来这四个字演变成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说背着荆条向人请罪,用来形容主动向人道歉、认错,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负”是背负、背着的意思,比如如释重负中的“负”字也是一个意思。“荆”是荆条,是一种灌木,它的茎很坚硬,所以在古代常常用来制作刑杖。背上荆条,其实就是让对方拿着荆条来惩罚自己。需要先脱去上衣,一般还要给对方下跪。因此,这就是一种表示认错、认罚态度的行为。古时候要被刽子手公开处斩的犯人,一般也是赤膊上身,双手被绑在身后,背上也插着一个木牌,上面一个鲜红的“斩”字。这个木牌叫“斩条”,不过是后来演化出来的,周朝时不是这样的规定。所以说不定,这一方式就是从负荆请罪得来的灵感。
“请罪”表示自己知道错了,愿意接受惩罚以求对方原谅,所以这两个字是在解释“负荆”这一行为的含义。与《史记》里的原话,去掉“肉袒”前两个字而加上“请罪”两个字,就是为了让那些不清楚成语出处典故的人更容易从字面来理解这个成语。
负荆请罪这一行为除了廉颇做过,《水浒传》里的李逵也做过,但那都是古代,是那些猛将爷们才有胆子和能力做得出的事。到了后来,一般道歉认错的方式就变成下跪自己扇耳光了,而到了现在,就成了跪搓衣板或者键盘。
负荆请罪的背景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和齐国最强,而赵国的实力在剩下的五国中也算是中流。但是就地理位置而言,赵国是军家必争之地,东西南北分别是齐、秦、魏国和匈奴。
齐国之前实力不强,但是赵武灵王在位时实行“胡服骑射”政策,士兵从穿战服改为了胡服,军队的主力也从步兵改为了骑兵,因此实力大增。到了公元前284年,齐国因为吞并宋国而实力大增,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于是,秦、燕、赵、魏、韩这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拜乐毅为将,统一率军指挥,最后大破齐国。齐国至此遭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败。而赵国至此一跃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国家。廉颇也正是因为在伐齐战争中履立战功而被封为上卿。
虽然赵国和秦国本来是同一祖先,但赵国挡在了秦国向东扩张的路线上,是它最大的阻碍。赵国实力一步步强大,越来越威胁秦国的地位,成为它未来争霸的潜在对手之一。因此,秦国开始寻找机会攻打赵国来削弱它的国力。但是当时赵国名将辈出,有赵奢、廉颇、李牧等,所以秦国的几次攻打都以失败告终。
除了明面上的军事行动,秦国对赵国也不断实行着外交攻势,靠阴谋来打击对方。蔺相如在场的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就都是秦国对赵国的外交阴谋。因为蔺相如成功破坏了秦国的阴谋,保全了赵国和大王的颜面,因此后来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的启示
负荆请罪不仅是中国流传最广最久的历史故事之一,而且成了一个十分常用的成语。原因有许多,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地位和名气是其一,有趣的故事转变是其二,最重要的是故事给后人留下的启示。
第一,要知错就改。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要羞辱于他,只是他自大傲慢的体现,意图羞辱同位的大臣更是一个大错。所以在自知有错后,廉颇敢于去向他负荆请罪。所谓负荆请罪,不仅要脱光衣服赤膊上身,还要背上荆条。这里的荆条在当时就是刑杖。由此可见,廉颇认错态度的诚恳。
第二,要宽容大度。廉颇扬言要羞辱自己,蔺相如的反应却是回避,一直不和他相见,不仅称病不上朝,外出遇到他也调转车子。而在廉颇知错来请罪后,又立马原谅他,与他结交为同生共死的好友。而廉颇在秦王面前尚且敢于斥责威胁,所以他对廉颇的态度不是害怕畏惧,而是宽容和大度。
第三,以大事为重。蔺相如回避廉颇,并非害怕,而是把国家大事放在前面,个人仇怨只在后面。因此,他宁愿忍受廉颇的屈辱,而不去与他抗争,是在为国家考虑。
第四,合则两利。蔺相如在向门人解释时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他和廉颇两个人在,如果两人相争,就不能共生。所以他才不去理会廉颇,不希望和他保持敌对的关系,最后又立马原谅他。身为赵国文臣和大将,只有共同为国效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的起因是什么相关文章:
3.典故负荆请罪
5.负荆请罪的故事
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的起因是什么
上一篇:吕蒙正著名的镜子典故介绍
下一篇:安禄山的历史典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