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的典故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打草惊蛇的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打草惊蛇的典故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打草惊蛇的解释
[释义]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语出]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正音] 蛇;不能读作“sé”。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近义] 操之过急 因小失大
[反义] 欲擒故纵 引蛇出洞
[用法] 含贬义。多表示劝阻或否定的语气。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打草惊蛇造句
1) 本想暗中摸到端木灵被困处偷偷将之救走,没成想自己一番折腾反倒打草惊蛇了,果然应了福祸相依之语。
2) 凌晨从档案柜上跳了起来,快速把女孩捣腾出来的东西归回原地,免得引起张百川的注意,打草惊蛇就不妙了。
3) 倏忽之间,他的脸色微微变化:“就算想要偷袭我们,总不可能事先就打草惊蛇吧?到底是敌人太蠢,还是敌人太聪明了呢……呵呵,宁可信其有吧。
4) 三更时分,本是夜行人出动的最佳时分,夜行人行动轻手蹑脚,唯恐打草惊蛇,动作之间自不会大为张扬。
5) 连长告诉我们,不要打草惊蛇,要对敌人进行围攻。
6) 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只是旁敲侧击地询问了来人几个问题。
7) 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8) 这次行动千万要保密,不能打草惊蛇。
9) 在野外要进入草丛时,切记要先打草惊蛇。
10) 你最好别打草惊蛇,老板很喜欢peter,而你只是没没无闻的小人物。还是放聪明点儿,别吭声,等待时机。
11) 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惊蛇,让歹徒溜了。
12) 你打草惊蛇了惊什么蛇?
13) 我爬山时一定带根棍子,既可以当柺杖,又可以打草惊蛇。
14) 这个计谋的关键在于避免打草惊蛇,等对方松懈后,可一举进攻。
15) 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16) 最后他们决定最好不要打草惊蛇并且不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17) 他的第二个冲动是不必打草惊蛇。
18) 大家先不动声色,免得打草惊蛇,让他跑了。
19) 你调动这么多警力,岂不打草惊蛇?歹徒当然早就跑掉了。
20) 记者象是一群狗,但有打草惊蛇,就开端吠个不绝。
21) 我是说我不想打草惊蛇。
22) 消息指她们都比平日"格外小心",以免打草惊蛇,故媒体也未能得知她们的身份。
23) 这件事得不动声色慢慢跟他磨,否则一打草惊蛇后,很难说服他。
24) 警方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所以派出便衣警察埋伏在四周。
25) 这件事急不得,表面要装镇定,以免打草惊蛇。
26) 小偷已经进来了,所以最好不要打草惊蛇,免着他发现家里有人。
27) 预防是关键:在山间行走,穿高帮鞋,最好绑小腿,打草惊蛇,看见五步蛇要绕开走。
28) 反戳狗臀压扁狗背棒挑癞犬打草惊蛇拨草寻蛇天下无狗。
29) 一旦打草惊蛇,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在想回头收拾她们就难上加难。
30) 李致果有令,逐北营步卒只需鼓噪而进,用打草惊蛇之计,把契丹游骑驱赶出山林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