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逛庙会的习俗简介
春节期间有很多的活动,其中就少不了逛庙会这件事了。其实大家知道庙会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逛庙会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逛庙会习俗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春节著名的庙会
客家“走古事”
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镇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盛大的“走古事”活动。“走古事”虽是北方“特产”,却在明朝被常遭旱涝两灾的罗坊镇百姓引进,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以戏曲装扮的几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立于轿台之上,由青壮年抬着,在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先在旱地里奔跑,随后向村头的河里狂奔。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来年就会福气连连。
宝丰马街书会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是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庄。每年正月,来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会云集于此,参加在村东的田野上举行的马街书会。
正月十一、十二日是书会的前奏,正月十三为正会。这天,艺人们要先到火神庙祭祀火神,然后就各自选定场地,打木桩,挂喇叭,取琴、清嗓、开唱。每年的马街书会还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欢迎的艺人,评为当年的“书状元”。在这里,虽然没有西方狂欢节的张扬,却成为传统文化演绎的独特狂欢节。
延安定亲庙会
延安地区有赶庙会定亲的习俗。定亲庙会一般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四月初八,第二次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赶庙会时,男女两家被媒人约到庙会上,男方家要带上西瓜、苹果等礼品。两家人席地而坐,由男方家把带来的食品摆出来,请女方家人品尝。大人们谈天说地,拉家常。如果男女青年互生爱慕,就会另找僻静地方谈情说爱去了。等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家长会请媒人出面,议订婚约。
春节带孩子逛庙会要注意的事
安全第一
庙会上人山人海,难免发生摩擦,如果带领孩子尽量避开太拥挤的地方,以免被误伤。
少吃为妙
孩子会被琳琅满目的小吃吸引,驻足不前。我们可以适当地给孩子选择几种,切忌吃的太多,太杂。对身体无益。
欣赏民俗
庙会上各种节目应接不暇,令人眼花缭乱。最好带孩子去观看一些具有民族气息的节目,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性。
猜你喜欢:
2.春节庙会作文范文
春节逛庙会的习俗简介
上一篇:春节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下一篇:春节诗句和风俗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