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隆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隆姓迁徙分布
隆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368位。隆姓渊源较多,主要说法有源于春秋时期隆邑、源于毋将氏、源于姬姓、源于蒙古族满都拉图氏等等。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隆姓姓氏源流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隆姓姓氏源流
隆(Ló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地方叫隆邑,后来居住在这里或封地在这里的人便以地名为姓,称隆姓。`
2、出自匈奴部族。西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
得姓始祖:隆疆。我国隆氏,来源有两支。第一支隆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隆,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当地人以邑为氏,称为隆氏,望族出于南阳。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数民族,按照《路史》上的记载,在汉朝初年,与中央王朝有关系密切的匈取人之中,也有人以隆为姓的,当时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因此,我国的隆氏家族,由两支主流组成,一支源流于山东,一支源流于匈奴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融合和分化,后世就再也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隆氏后人尊隆疆为隆姓的始祖。
隆姓迁徙分布
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九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族人多以南阳、天水、辽东、东海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兰州市、陇南市宕昌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山东省的滨州市沾化县、淄博市,陕西省的西安安县、商洛市镇安县、安康市旬阳县,湖北省的长沙市宁乡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十堰市竹山县、天门市,湖南省的邵阳市新邵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保靖县,四川省的南充市高坪区、内江市资中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百色市那坡县,重庆市的南岸区、万州区、黔江县、忠县、酆都县,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隆氏族人分布。
隆姓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 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 (清)所并。
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海虞堂、暨邑堂、京口堂。
翕然堂:明朝时期,有隆光祖,明嘉靖年间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许孚远等二十二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逝世后谥号“庄简”。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隆姓历史名人
隆 英:明代御史。宣德时中举人,任南宫县令。他勤俭节约,重视农耕,有古循吏风,为官廉介不可夺。他当县官时,京城来了两个武官,举着大令,要强占农田给军队用。隆英理直气壮地说,本县没有空余地,除了我县衙门大堂前这块草皮,其余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田。结果隆英得胜。
隆光祖:明朝人,举为进士而在朝中当官,但与掌握朝政大权的张居正合不来。张居正是位有功也有过的人物。后来隆光祖重被起用,当了吏部尚书,又重新任命一大批被张居中排挤的官吏。隆光祖还向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都是能为国为民能效劳立功的人物。
隆科多:清康熙、雍正时大臣。满洲镶黄旗人。佟国维三子,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弟。隆科多于康熙朝累官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清圣祖玄烨临终,王大臣受顾命者,惟他一人。他参预清世宗胤禛夺权。世宗之立,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世宗即位,以拥戴殊勋,被任命为事务四大臣之一,官至吏部尚书,加太保,备极宠任,呼为舅而不名。铨选官吏,不经奏请,任意为之,号为“佟选”。随后,迅速被解除步军统领一职,以削弱其过分庞大的权力。隆科多平素与川陕总督年羹尧交结甚厚。雍正三年(1725年),年败,隆科多以党附年羹尧、徇庇查嗣庭获罪,削太保。四年,罢尚书,令料理阿尔泰等路边疆事务。寻命勘议俄罗斯边界。五年六月,私钞玉牒事发,被罗织罪状,于畅春园外筑屋三楹,永远禁锢。六年六月,卒于禁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