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责演讲稿感言大全
担责演讲稿感言大全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担当,去完成。只有当我们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时,才能够把事情做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担责演讲感言,欢迎借鉴参考。
责任在心 担当于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在心 担当于行》。
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与担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华夏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勇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之后,才会产生改变一切的力量。人可以不伟大,也可以不富有,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扛着它,就是扛着自己生命的信念。
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情:把车缓缓地停在了路边,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辆和乘客的安全。这个平凡的司机,不,这个英雄在做完这三件事后便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那美好的人性和人性的美好在黄志全身上得到了诗一般的表现与升华,这就是一种责任,生命不息,尽责不止!
武汉市鄱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在1997年也就是这座楼度过了漫漫80个春秋的一天,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80年,这栋大楼的设计者恐怕早就离开人世了吧,但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还在守着一份责任、一份承诺,让人肃然起敬!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肩负的责任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清代的顾炎武将君子的这份担当演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慨叹,身处乱世的孟子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表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释然。责任时而是杜甫身居陋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时而为北宋范仲淹心系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
我身边的同事们,在工作中让我感触最多的也是担当和责任。我数不清他们有过多少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也道不尽他们做了多少无私奉献,责任在他们身上已经被分解,每一个专注的眼神,每一次仔细的探究,每一次无怨无悔的深夜加班,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责任”的含义。
这就是责任、这就是担当!
担当责任
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担当,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为他人;也可以为国家,为民族。
赡养父母,抚养儿女,这是每个人对家庭应担当的责任;尽心尽责,兢兢业业,这是每个人对工作应担当的责任;无怨无悔,乐于助人,这是每个人对社会应担当的责任;竭忠尽职,保家卫国,这是每个人对祖国应担当的责任。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担当,担当责任。
担当责任是一种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一个有着美好心灵的人。一位毕生以学生为重的老师,临终时的遗言是:“我可以舍弃一切,但唯一难以舍弃的是对学生的责任。”有位终生以追求真理为荣的哲学家坦言:“责任,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利器。”无论是老师还是哲学家,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作为一个人,要勇于担当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们就可以焚烧愚昧,温暖心灵;就可以驱除黑暗,点燃智慧;就可以扛起风雨,托起阳光;就可以涤尽污浊,浇灌芬芳。
担当责任是一种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他们的生命会因为有了担当而拥有分量,他们的生活会因为有了担当而亮出精彩。假如你是一个领导,你就应该勇敢地担当起你对人民的责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倾心写好“为民”两个字。假如你是一个平民百姓,你也应该担当起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你应该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做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一品大百姓”,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忠于信仰,暖不争花红,寒不改叶绿,立定脚跟,远离心浮气躁,倾心全力以赴,挺直脊梁,心境求高远,学养求丰富,人格求完美。
从现在起,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勇于担当责任的人。
乐于担责,做一个充实的语文老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站在这里,荣幸之至,也惶恐之至。作为典型代表发言,照例要谈自己平时一些“好”的做法,但冥思苦想大半天,我也没想出自己的做法有多么特别闪光的地方,因为平时的教学内容,上至教学目标的确定,下至零散知识的梳理,都是教备组统一要求了的。继续想,终于记起“量变产生质变”这句话来。今天,我就用这句话作主题,以《乐于担责,做一个充实的语文老师》为标题,谈自己的一点切身体会,有不当之处,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想要做一个充实的语文老师,凡事总离不开一个“多”字。
首先是多写。文字是思想的外壳,在持之以恒的写作过程中,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了一定的拓展和加深,许多奇思妙想有时就在笔端咕咕流淌而出。套用一句金圣叹:写中见情,写中见智,写中见冬天里的一把火,见夏天中的冰西瓜,何其快哉!我从去年7月1日开始写博,主要以在线日志为主,零星夹杂一些散文、书评和随感,至今已有19万多字了。因此,生活就觉得充实。有两件事特有印象:一是去年出外培训,在短短的10天里,我记得笔记超过1万字,上交的感想启示超过1万字,在线日志也写了近9000字,每天能达到3000字的书写量,便觉是一种幸福。二是今年暑假,读书笔记已有近2万字,写的日志和散文有3万字,便觉是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不断地写作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实。有人说,人生经不住“三晃”,一晃,老了,一晃,大了,再一晃,人没了。诚哉斯言!已步入中年的我,愈发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金贵,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写作,就是一种生命的关怀,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负责!写得多了,再指导学生作文,包括阅读,自己就有了一些个性化的想法和做法。
其次就是多读。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要求广泛阅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年来,我读的书和以前相比,自认为是比较多的。一是教学类的专业书籍,如王荣生、王栋生、孙绍振、陈日亮、魏书生、余映潮和李镇西等前辈的书加起来已超过了10本。二是文史哲类的书,鲁迅、孔庆东、流沙河、路遥、周国平、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书,还有韩少君、程宝林、李诗德、黄发清和张德宏等本土诗人、作家的书也读了不少。自己征文竞赛所得的一点奖金和发表文章的一点稿费,我全都交给当当网和卓越网去买了书。至今清晰地记得,读当代版的《说文解字》——颜煦之先生的六册《一字一世界》,在校住宿时,一读就读到凌晨两三点钟。那时在凌晨两点十五分左右,竟还能听见头遍的鸡叫。再套用一句金圣叹:读书六小时,不觉闻鸡啼,何其快哉!我很喜欢孙绍振教授的一段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不敢与孙教授比,他是北大中文系1960年的毕业生,我呢,是1990年毕业的中师生,慧根少,底子薄,但我可以向他学习,多读他的书,多读其他教学名师的书。毕了业的一些学生还经常联系我,我想其核心原因应该是在初中阶段,我有几节语文课给他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吧。
还要多学。前面所说的多写、多读都是多学,我这里所讲的是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多听身边同行的课,每节课怎么也能学到点东西,同行的亮点自不必说,其不足的地方也值得注意,可以想一想若是自己教,又该如何呢?还多向圈子里的人学习。我几年前加入市作协,认识了本市的许多知名和即将知名的诗人、作家。与他们聚会,吃饭喝酒之余,总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比如,韩少君先生有关诗歌的节奏为先论,张德宏先生的语言干净论、冉无盐的本土文学论和美丽111的潮流时尚论等等都给我相当的思考和启发。
想起前些年看过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剧中有个姓许名三多的人。这个人的不放弃、不抛弃、笨鸟先飞的精神至今仍感染着我。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想做一个多写、多读、多学的“三多” 人。追求生活的充实,其实就是乐于担起自身的一份责任,就是追求生活的快乐啊!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