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演讲口才 > 演讲稿写作 > 中国式父母演讲稿

中国式父母演讲稿

时间: 杨杰1209 分享

中国式父母演讲稿

  “中国式”教育就是以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弱点,一次又一次的将孩子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父母孩子固然没错,但也要适可而止,孩子也不能就此沉浸在父母的溺爱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式父母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式父母

  儿子发烧了。当他姑姑打电话的时候,正坐着公交车、徜徉在林间小道、享受惬意春风的我们,再也无暇顾及眼前的美景了。

  挂了电话,轻叹了一口气。丈夫问我孩子现在在哪里。我说离我们下公交车不远。他只说了一句,快到的时候提前打电话给他姑姑。我说好。

  虽然嘴里不说,也没有埋怨,但能明显感觉到,彼此心里的慌张。以往,从老家回城里的路上,丈夫总喜欢上了车就眯一会儿,或者拿出手机随意翻看新闻。这会儿,他只是头往窗外望着,还不时抬头看看司机,巴望着车能再开快点。而我则是一门心思地回忆,努力地回忆呆在老家的这两天的每时每刻,到底哪里让儿子受凉了,吃凉了,受惊了。总也想不起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儿子今天中午就表现出情绪不高、心情不好、身体不舒服了。然后就是狠狠地自责,觉得我这做母亲的真不称职,为什么没有早发现孩子发热了,还毅然决然地同意他跟着姑姑先回城里。

  其实,见到儿子的时候,一切都坦然了。事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儿子是因为在老家里吃得太多没有消化开,积食了。医生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不必担心,过两天就好了。可看到儿子蔫儿蔫儿的样子,又觉得医生一定是在安慰我们,孩子都发烧了怎么还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呢?医生看出我的不屑,笑着说了一句:“事情都是你们大人想坏了。”

  是吗?好像也是那么回事。曾几何时,身为人父人母,我们都忘了还有个“我”。满脑子都是“孩子孩子”,眼里见不得孩子淘气,可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就难受得像抬头看不见钟表,不知道这一天到晚过得是几时几刻。难道我们真老了吗?像歌词里唱得那样,“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我问丈夫:“我们老了吗?”丈夫一脸同情地告诉我,“老了,真老了,你看你都长白头发了。”天呢,我什么时候开始长白头发的?当丈夫真的从我头上很轻松的找到并拔下那根隐藏并不深的白发时,我哭了。丈夫说,“傻啊你?这有什么好哭的?我们不老孩子什么时候能长大呢?”虽然道理是这样,可是这不争的事实证据就那么明晃晃地摆在我眼前,让我怎能不相信岁月催人老呢?

  儿子听到我的哭声,慌忙赶了过来,问也不问就跟我一起哭。原来他以为是爸爸欺负了妈妈,我告诉他,是妈妈害怕自己老了,不是爸爸欺负了妈妈。这才止住了哭。儿子一把抱住了我的头,安慰我说,“妈妈不老,妈妈很漂亮。”这一句让我破涕为笑。

  这天晚上,我做了很多很多的梦。关于我老了。等我老了,牙也掉了,说话漏风,还能唱歌吗?等我老了,满脸褶子,该怎么笑呢?等我老了,眼也花了,字儿都看不清了,该怎么写我挚爱的文字呢?正满脸疑惑、愁眉不展呢,突然听见我有人叫我。原来是身边的儿子要尿尿了。原来是梦。我赶紧习惯性地打开台灯,照照镜子,噢,我依然还算年轻呢!牙齿都在、褶子寥寥、眼睛明亮、身材保持得也算完好。哈哈,年轻真好。“儿子,你要尿尿吗?好,老妈我背你去厕所!”

  其实人老了又能怎么样呢?看着妈妈、婆婆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身体硬朗、儿孙绕膝、家庭和美,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吗?终老一生,别无所求,惟愿儿孙幸福。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中国式幸福。我是这么诠释的。

  中国式父母演讲篇

  这次去悉尼,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会议中间,有一天空闲,我们上午去动物园看考拉和袋鼠,下午去看海水和沙滩。

  在动物园和海滩游玩的时候,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嬉戏。与国内不同的是,澳洲基本上都是父母陪着孩子在玩,偶尔也有爷爷奶奶带着玩的,但一看就是华裔。

  前段时间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毕胜男、婆婆孙雅娴、父亲毕大千、同事杜峰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管头管脚,孩子学习、就业、结婚生子乃至孙辈的一切,无处不见父母的如影随形。

  澳洲的袋鼠一向被看作是慈母的代言者,因为袋鼠妈妈有一个神奇的保育袋,小袋鼠生下后立即被存放在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一年后正式断奶才离开保育袋。中国的父母远比袋鼠妈妈了不起,他们为子女搭建的避风港终身有效,而且功能十分齐全,应有尽有。

  婴儿时期自不必说,这是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从上幼儿园开始,父母便各显神通,有钱的早早地买了学区房,有关系的早早地托了人。小学更不用说了,毕胜男宁愿让女儿迟上一年学,也要坚持选择名校。北京的学区房每平米30万还是大有市场的,因为有数量庞大的中国式父母不愿意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

  父母的做法还不算奇葩,爷爷奶奶的行为更是匪夷所思。国外极少有爷爷奶奶帮忙带孙子的,都是一代管一代,中国则不然,儿孙满堂是中国老人最美的中国梦。为了子孙,他们甘愿做牛做马。因担心孙子在幼儿园被老师体罚,爷爷每天会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去幼儿园栅栏边偷偷观察孙子上幼儿园的情况,最多的一天往幼儿园跑了五趟。

  还有个孙子在小学里与同学打架,奶奶过来扇了同学耳光并且脱鞋将其打倒,最后被行政拘留十天。这样奇葩的事情对中国家长来说一点都不奇怪。

  中国式父母分为两个极端,一端是毫无原则的溺爱娇惯,这种父母群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另一端则是永无止境的望子成龙,这种父母群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溺爱娇惯的为数众多,单位有个女同事,儿子都快三十岁了,每天晚上照样把儿子第二天上班要穿的衣服提前准备好,这些都是培养弱智孩子的三八红旗手。他们大多没什么文化,小时候又吃过苦,总想着要让子女过上幸福生活,只不过他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以为一味地对子女好就是爱他们,殊不知子女并不领情。前几天看电视,有这么一则新闻,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任何工作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繁重,要早起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过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这足以让很多父母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自家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隐患?民间有句俗语,惯子不孝,肥田出瘪稻。孩子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什么都不会,是因为父母保护得太好了,他们没必要会。但成年以后,对社会是个负担,对同事是个麻烦,对小家庭是个灾难,最终会毁了孩子一生。

  随着全民文化程度的提升,望子成龙的虎妈狼爸也与日俱增,他们自己尝到了读书、奋斗的甜头,就一味地希望子承父业,于是对子女从严管理。就像毕大千,一个县城的中学校长,深知读书是小地方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所以用“必胜诀”对毕胜男严格要求。毕胜男的成功更让他相信“必胜诀”无往而不胜,于是对外孙女如法炮制,不曾想外孙女从小娇生惯养,经受不住高压患了儿童抑郁症,一场闹剧至此收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对自己有益的,对子女未必有益。毕大千以为毕胜男能够出人头地,应该归功于他的严格管教,却不知毕胜男内心伤痕累累,时常恶梦缠绕,毫无幸福感可言。

  父母对儿女的爱肯定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他们对子女的干涉太多,一句“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便让子女丧失了选择权,再一句“我们是为你好”,便让子女心服口服,乖乖交出了自主权,一切交由父母做主。周国平道:“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眼里,子女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第一类父母把孩子当宠物,娇惯纵容,却从不教育。这样的孩子低能脆弱,经不起风吹浪打,稍不留意就摔个大跟头,看看那些动不动就弃世轻生的报道就知道了,都不为个事。第二类父母把孩子当机器人,让你向东,不得朝西,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的孩子内心压抑,行事易走极端,即便成名成家也难以成熟,心理不够健全。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是做父母的需要终身研究的学问,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怎么做父母。中国式父母不是极左便是极右,极少有把儿女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的,这点我们真的应该像西方父母好好学习,把子女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唯有这样,他们的人格才能独立,将来进入社会才能独当一面,成立小家庭后才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最重要的是,将来有了孩子之后,他们才能用正确的方法更好地教育子女。如此,社会才能更进步,民众才能拥有更自由、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

  中国式父母,该学会放手了。

  中国式父母无私还是自私

  News 1

  宁波某小学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半数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面对虾却傻眼了,有的拿起来闻一闻,有的拿起来舔一舔,然后忍痛割爱,望“虾”兴叹。

  老师问及原因:“原来是不!会!剥!虾!”

  一群从小琴棋书画恨不得样样精通, 成绩单张张拿得出手的孩子,却“不会吃饭”, 答案当然只有一个——这些不重要的“小事”,平时自有父母代劳,他们只要学习好就行。

  那么,真的如我们所愿,孩子“学习好”了以后又如何呢?

  News 2

  “清华男神”博士学霸梁植出场演讲。

  这是让许多人期待的高材生,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各种从本科到博士的学历,可以说是名校宠儿、跨界人才。

  但在演讲中, 他却说了一句话,让一直笑呵呵的蔡康永老师, 不动声色地按下淘汰铃。

  那就话是“我现在即将面临毕业,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请三位导师给些建议。”

  耿直的大叔高晓松火力全开:“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十多年的教育?”

  这样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父母在儿时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后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

  我们真的爱过吗?还是在自以为是爱的狭隘中,消磨着自己孩子的生命?

  当孩子想自己系鞋带、自己吃饭,我们觉得太慢,索性包办;因为你想让他把时间用在你认为有用的事上。

  当孩子想做些家务,家长觉得孩子是捣乱,对孩子嚷嚷“去,去,一边写作业去”。因为你想让他把时间用在你认为有用的事上。

  孩子不想上补习班,家长冠以“我都是为你好”,强迫他去,因为你想让他把时间用在你认为有用的事上。

  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其失去思考能力,让他们活在“有用”的世界,满足我们对他们的期许,也局限在我们一手为他们构建的自私、狭隘、毫无承担力的“无用”的心态中。

  也许你会说,在富裕的环境中,给孩子一点宠爱,又有什么错, 然而朋友,到底什么是“宠爱”? 是给他能抵抗风雨、承担生命的智慧,还是为它搭建脆弱又割断他视野的温室?

  Case I

  “我们每天要自己做公车上学,稍长大些就要勤工俭学 、做侍应生、高尔夫球童……”

  他们的父亲是香港首富李嘉诚。

  Case 2

  他,从小是个熊孩子,打架,扯女孩子头发,欺负低年级同学,上课捣蛋,向老师扔橡皮擦……差一点被学校开除。父亲勃然大怒之下决定将特朗普送去城外的纽约军事学院住校就读。纽约军事学院却与一般私校不同,里面的学生,大多是家里无法约束才被父母送进军事学院严加看管的学生。

  度过了被严苛对待的少年时期,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的他, 也未从富有的家族得到多少利益,父亲只给了他一小笔启动资金, 让他自谋生路。他经历了四次破产,四次崛起,一路跌宕后,靠实力赢来了成功。

  他,就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曾担任了十年耶鲁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理查德·莱文说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真正无私的父母,一定会放下把孩子当小宠物一样娇惯、控制的私心,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创造欲、有塑造权、有承担力。 而不少中国的父母,却恰恰相反……

  “刚过24岁,被父母逼得有点崩溃。母亲哭诉为了我吃不好睡不好,说我变得固执不孝,仅仅是因为我不愿意去相亲。每日电话监视,从闺蜜处窥探我身边结交的异性朋友。某日和我说:忙完家里装修我最大的任务就是看着你恋爱,结婚,一年后生孩子。操控我的人事竟然成了母亲后半生最大的‘任务’,深感悲哀。”

  越是控制欲极强的父母,越是喜欢以“无私”为名,干预孩子的小至生活琐事,大至人生抉择。而这背后的真实心态,是视儿女为个人“财产”,希望自己的“投资”,能最终,或安抚自己的心灵,或回馈自己的晚年。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新闻:

  “卖房送女留学却嫁老外 父母崩溃大哭 女儿就这样抛弃了我们俩老”:

  工人张勇今年61岁,妻子朱静今年60岁。夫妇为了满足女儿心愿送她出国留学,卖掉了家里的大房子换成一套小房子,为女儿凑学费送她出了国。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张照片——一个妈妈给可爱的宝宝喂奶的照片,照片后边有四个字:“何时反哺?”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经常想起这张照片,它让我感动过,下决心要做个反馈父母的人。也让我困惑过,爱的终极意义是回报吗?一切似乎要合我们的心意,才“不负”今生的付出。我们似乎是爱了一辈子,其实是在拿着隐形计算器算了一辈子。

  如何让孩子成长为有情有义、有能力、有智慧、有承担的人? 答案很简单, 我们先把自己变成有辽阔视野与宽广胸襟的人。

  “

  放下管制的思路,让自己真正和家人成为两个理解互动的生命体,爱他,就陪他成长。

  你如果不是一个喜欢被管制的人,那也请不要去管制你的孩子,管制不是爱,是自私,爱是陪伴,是无私;

  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秉性优秀,能够快乐生活的人,那就请给予家人更多的理解。否则你的快乐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任性,是自我狭隘的另一种形式,并不比任何人高明。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省略号部分貌似吞没了无尽委曲,其实隐藏的却是一句话“……我从未真正爱过你。”

  爱的本质是能给人带来宁静,温暖,自在的,让自己和他人同时找到心的归属,从劳碌、痛苦、纠结中解脱。

  正如宗萨说:“一个视你如他自己的人,他爱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样化。只要可以将你导向解脱,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种回报,因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喂养。他不需要计算付出的爱和收到的爱是否均衡,因此他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我们假模假式的爱。”

  真爱很难,但却是此生最值得做的功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所生,但不是从你而来,

  虽然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昨日留连。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弦上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你们欣喜地在弓箭手手中弯曲吧!

  ——纪伯伦《论孩子》

411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