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多芬的演讲稿
关于贝多芬的演讲稿
贝多芬,一个传奇的人物,下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关于贝多芬的毕业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贝多芬的演讲稿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
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写,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接着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通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
贝多芬的故事
从小到大在课堂在教学书上都没有少听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记得以前写作文的时候因为特别崇拜贝多芬所以最喜欢写他,是的,我的偶像不是哪位好莱坞明星也不是某位韩国帅气偶吧,我打心底里最为尊敬崇拜的就是那个热爱音乐到骨子里的贝多芬。
众所周知,贝多芬从小就热爱音乐但不幸的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患上疾病,贝多芬的家潮湿屋顶漏水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还坚持着音乐梦想,这是他不顾一切投入激情甘愿为之奉献生命的梦想和事业。然而对于一位热爱音乐创作音乐的人来说双耳失聪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情,可贝多芬却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物理方法骨传声来接触声音,作为一个普通人再也无法听见声音想想就很可怕,更何况是对于贝多芬来说呢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残忍。
贝多芬在逆境中艰难生存终于创作出绝唱《命运交响曲》,是的,这是他独一无二的命运也是被后世流传的命运佳作,贝多芬的生活质量很低因为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音乐当中,贝多芬的一生短暂却全部将其奉献给了钢琴和音乐,那些病魔的缠绕常人根本无法承受忍耐但他可以,他凭借着惊人的坚毅与病魔抵抗一直不向虐人的命运屈服,他不相信死神只相信自己相信那些钢琴键下的美丽音符,贝多芬是真实存在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的,每当我静静聆听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