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班的励志演讲稿
毕业班的励志演讲稿
毕业了,并不是走向终点,你的人生还很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几篇毕业班的励志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哟。
毕业班的励志演讲稿篇一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初三的同学们,再过三天你们就将踏上中考的考场,我想问一句,你们准备好了吗?
还记得百天前我们那铮铮的誓言吗,那是冲锋的号角,那是进军的战鼓,那一刻,我们相约。
还记得体育中考后我们雷鸣般的欢呼吗,那是自信的体现,那是胜利的宣言,那一刻,我们相约,相约与胜利再见。
三年了,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勤劳的汗水。如今,我们就要收获了,我们即将品尝胜利的成果,我们一定会向家长、老师交上一分满意的答卷。老师相信你们,家长相信你们,在场的所有的同学们相信你们,你们是最棒的!
你们即将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挑战,这是实力的决战,是心理的决战,是意志的决战。
同学们,你们是是雄鹰,一定会勇敢地搏击长空;你们是是蛟龙,一定会从容地挑战风浪。有了晨曦中的匆匆前行,有了黑夜里的挑灯夜战,有了课堂上的全神贯注,多少楼兰不可破?多少梦想不可圆?
昨天,你们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今天,你们就像出征的战士练就了本领、擦亮了钢枪;明天你们将淋漓尽致地去抒写属于自己的美好篇章。蓝天将吸引你们展翅飞翔,海洋将召唤你们扬帆起航,高山将激励你们奋力登攀。
同学们,中考的战鼓已经敲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姿态,充足的准备,昂扬的斗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次中考。
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
明朝独占鳌头,舍我其谁?
衷心祝愿你们在中考中超常发挥,创造奇迹,考出最好的水平。
初三的同学们,让我们相约,相约胜利,相约辉煌!请相信:今天你们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必将以你们为骄傲!
毕业班的励志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背靠绝壁,下临深渊,雄鹰无路可退,它必须振翅翱翔,搏击长空即是它的奋斗;头顶硬壳,无力伸缩,茧蛹没有选择,它必须破茧成蝶,拼命挣动即是它的奋斗。跟随千军万马,冲向高考这座独木桥,可以退缩吗?不!除了奋发学习,我们别无选择!
一个人的一生好比一条数轴,经历漫漫长路,最终都回归原点。结果相同,但过程却大相径庭。有的人懒散怠惰,有的人目标远大却不脚踏实地,他们的人生平淡无奇。只有奋斗的人,拼搏的人,才能打破命运的枷锁,摘得彼岸的成功之花。
我们市高中的莘莘学子,有吞吐日月的雄心壮志,是经天纬地的栋梁之才,但反躬自省:我们是否真正奋斗过呢?我们曾经对时间的紧迫毫无察觉,高一高二时幻想高三的一飞冲天,到了高三又认为高考考场能灵光一现。有的同学对高考不以为意,认为未来并不取决于高考,殊不知在目前的国情下,改造人生命运的最公平最直接的路径莫过于高考。还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力超强,不奋斗一样可以金榜题名。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省内其他学校也在厉兵秣马,稍有松懈便有被甩下的危险。
是的,除了奋斗,我们别无选择。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的奋斗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战斗,我们要记得:只有努力奋斗,才对得起我们身后的那个群体。我们要对父母负责,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对老师负责,感激他们的谆谆教诲;对学校负责,感恩它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对祖国负责,振奋民族振兴中华!
奋斗不是口号,它需要行动。北宋的张载少年时即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志,并为之奋斗终生,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奋斗不是三分钟热血,它在于坚持。奋斗不在于出手时有多狠,而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史蒂夫乔布斯在困境中不懈坚持,终于将那原本又硬又涩的青苹果打造成享誉世界的金苹果。即使我们有朝一日,站在了清华园内,未名湖畔,也依然要坚持奋斗。
奋斗不是孤军奋战,它呼唤众志成城。众人划桨开大船,只有同舟共济,才能纵横四海。我们学校也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一心向学,不懈奋斗,市高中这条蒙冲巨舰才能劈波斩浪,傲视群雄!
一百年前,站在风雨诡谲的历史浪潮边,孙中山先生感喟道:“唯我辈既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一百年后,当我们终于走到改革的最前沿,重新品读这句话,感受最深的是孙中山先生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的奋斗精神。
同学们,请牢记:现在,除了奋斗,我们别无选择。天降大任于吾辈,吾辈亦当奋力拼搏,为己争先,为校争荣,为国争光!
毕业班的励志演讲稿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感谢学院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在三年后再次走进西阶的这个教室,再次感受新闻学院这个娘家永远的欢乐、祥和与亲切。
我非常能理解此刻台下师弟师妹的心情,感伤、激动、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因为三年前我也和你们一样,戴着学位帽,拿着毕业证,欢欢喜喜迈出校门,冲进职场,期盼着自己一展抱负,成为青年才俊。但现实似乎不是这样的。所以今天以下所有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大家,就是——毕业生,你慢慢来。
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毕业进了新华社,一听名字,好工作。主流媒体、记者,每天围着国家大事转,采访写作编辑,一切都太符合一个新闻人的理想了。
然而,进新华社总编室工作的第一年,我干的工作是什么呢?在总编室值班室,接电话、发传真、送文件、复印材料、摆桌签、做会议记录、改文件错别字……我的工作时间,常常是下午5点到第二天上午8点。
不是说这些工作没有意义,学不到东西,而是我心心念念想要从事的“铁肩担道义,妙笔着文章”的新闻工作,反差太大了。
我甚至想到过“不干了”。于是我找到李彬老师,说了我的郁闷。李老师跟我说:其实人生能“做事”的时候本来就不多,不能做事的时候,就“做人”,就思考人生。末了,他又嘱咐了一句:别着急,慢慢来。
三个字,但后来的经历和所思所得告诉我,这三个字的含义,实在太丰富了。
有人说,出名要趁早。我不以为然。事业是一场马拉松,在马拉松你见过有人抢跑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马拉松拼的是全程如何分配体力、耐心的智慧,起初那一段的状况和最后的成绩,往往天差地别。
其实,新闻是个很浮躁的行业,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每天都在不同的议题间频繁切换,跟着舆论的变动疲于奔命,对看似丰富的内容蜻蜓点水。这跟如今最火爆的“微博”很像——信息过载、碎片化、非线性、缺乏逻辑。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浅薄》,说的就是互联网的快速浅阅读引起了人大脑生理学和解剖学上的变化,很多时候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人类正在慢慢丧失深入阅读、线性思考的能力。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知道”,却越来越不能慢下来去“理解”。那句话怎么说来着,Listenhalf,understandquarter,rememberzero,andreactdouble。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恰恰需要输出的是你的“理解”,碎片化的“知识”是过眼云烟。
事业如此,人生也一样。怎么才能获得“理解”,而不是满足于浮光掠影的“知道”呢?
这就要求一个即将走上职场的新闻人、传媒人,在这看似“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世界里,能慢下来,能淡定起来,按照自己的步骤,踏踏实实地去走、去积累、去生活。
回到现实,发传真、打电话,或者说就算是每天写稿子,这些琐碎的事情又怎么能和清华要求我们的“上大舞台,干大事业”联系起来呢?这两者之间难道不是注定矛盾的吗?
《城记》的作者王军老师曾告诉我,无论你干什么,一定要给自己的工作找一个大的命题。以媒体人为例,你会跑口,那么在你跑的口子里,能不能发现一个大问题呢?比如他要回答的问题是有关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是怎么快速完成城市化的”。于是,我们读到了他笔下一本又一本真知灼见。
我还记得他跟我说过,新闻人面对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张桌子。怎么才能像现在很多所谓的“名记”“名嘴”那样快速出名,火爆网络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着桌子边走,作摇摇欲坠状以博得叫好。但不要忘记,桌子的中心却有那么多的命题无人顾及、无人理睬。作为清华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你选择站在桌子的什么位置?
几天前,我读到了一条微博,这是一位诗人,也是新华社着名记者陈先发写道:“搭我私车的朋友常会蹦出几句怨言。确实,作为有20年驾龄的老把式,我太谨驾慎行了,开得太慢了。当年也曾飙过,逆风一尿三丈远。如今我越开越慢,遇谁让谁。既让谦和的,也让耍横的。既让平头的,也让卷发的。既让板车客,也让踱步男。我愿意比世界任何人都慢一天。没关系的。世界很快,你们先请——”
这最后一句,在一刹那打动了我。
世界太快,所以我们更要“慢慢来”,不要在乎当前眼下、一时一地的得失取舍。
前几天我采访北京四中的校长,他感叹,现在的人,总在每一个阶段都用跟别人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还总要求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从不晓得去寻求“与别人做得不一样”,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是的,从过去的厚积薄发,到如今的边积边发,这都没有错。但当所有人都在急匆匆地想要有所表现、有所作为时,你的淡定会让你现在及将来,跟别人大为不同。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