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朗诵技巧 >

朗诵时如何把握好每篇文章

时间: 杨杰1209 分享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朗诵时如何把握好每篇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

  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

  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

  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

  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

  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

  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

  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因此,意境,必须从整体把握,避免落人图解式的歧途。

  第五:把握基调重节律

  基调是指全篇总体的思想感情运动显露出来的色彩和分量,是总的态度、感情的倾向,节律就是指诗歌及其朗诵的节奏和韵律。基调是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既要注意总体的色彩,即基本的态度、基本的感情,基调总的色彩制约着每个具体的句、段、行的表达色彩;同时,还要注意总体的分量,即态度的轻重程度,感情的浓淡程度。把握准了基调,也就把准了朗诵的总的色彩和分量,即总的倾向、方向和意向。

  基调的确定,特别强调对文字作品的整体感受,然后细化为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感受。最终形成整体对个体的统摄关照,个体对整体的呼应。

  基调的声音表现,虽然离不开音高、音长、音强,但更强调音色的变化,如明暗、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

  把握准了基调,朗诵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会偏离基本的方向。

  节律是诗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诵成功的关键。

  第六:抓住重点见高潮

  专业考试中的诗歌朗诵,虽然面对的只是几位主考老师,但也是属于"当众朗诵",当众朗诵最忌讳的就是平平淡淡,不起波澜。当众朗诵诗要讲究"高潮",即在最为关键之处,经过极有冲击力的强化表达,给人以震撼,使听者产生强烈的"巅峰体验".而这种效果的出现是就要抓住重点,着力表达第五,非重点相辅相成,在比较中仍存在,在对比中显现。考生朋友:诗言志,诗传情,动真心,传真情,有章法,定成功。

  有效地利用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的呈现往往都是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于比面部表情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实情绪。情绪是一种以生理唤起主观感受的变化特征的心理现象,因为大部分人都对腿部双脚和其他肢体的动作不太关注,根本不会考虑掩饰或者伪装这部分的肢体动作,而这种掩饰和伪装常常都会在脸部上演。人或许可以假装镇定自若的表情,可是如果他双脚手部细微的小动作,也可能出卖他。

  那么体现在舞台演出时,演出人员自然是不会对情绪进行掩饰,而是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在音乐、舞蹈、朗诵上都会看到类似的例子。

  舞台上,演员表演时所产生的每一个调度、每一个动作。一般情况下会在遵循“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高先低、欲东先西”的规则上进行的。

  演员表演时离不开用动作表达人物,而动作的使用最忌讳的就是直来直去、见棱见角。不论是动是静,都要讲究,不能小视的事情。

  朗诵讲究在虚拟表现手法中,在观众的欣赏视角中,把不太大的舞台空间变成相当广阔。这是有助于朗诵者表达更加文章更深层含义的。

  舞台上,朗诵的姿势在舞台上起扩展和延长舞台时间和加深观众视觉印象的作用。朗诵者做一个“指手”时,如果按真实生活中那样。

  把手径直向目的地指去,那动作迹线很短,整个动作的时间就显得短促,也容易被观众忽略过去。而采取高于生活的舞蹈化了的舞台动作。

  动作迹线延长,律动时间也相对延长,这样就可以使观众从容地欣赏人物动作全过程中的微妙心境。既能引起观众的充分注意,而获得的印象也就会深刻一些。

  动作在舞台上起引领观众视线和调动观众注意力的艺术作用。舞台动作的动律,帮助演员有充裕的时间,把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起来。

  动作富于变化、奇姿多彩,能给人以柔和、协调和浑然一体的美的感受。


相关文章:

1.散文朗读技巧

2.三分钟朗读的经典散文6篇

3.适合老师朗诵的文章

4.最适合朗诵的经典文章 适合朗读的励志短文

5.正能量朗诵稿子3篇

414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