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朗诵技巧 >

六步备稿法的朗诵技巧

时间: 杨杰1209 分享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六步备稿法的朗诵技巧,欢迎借鉴参考。

  第一步:规范字音

  朗读和说话不同。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第二步:概括主题

  主题是指一篇文章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也叫中心思想。概括主题有利于提示出深刻思想含义,调动朗诵者的思想情感。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1、看文章的题目。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老舍的《养花》中的结尾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看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例如《詹天佑》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纵观全文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着“爱国”和“杰出”来写的,“爱国”和“杰出”正简洁、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出现在开头有总起文章的作用。

  4、看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落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段落的分析,就能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段落是抢时间,攻天险。想一想战士为什么能摸黑带雨抢先到达泸定桥呢?再想想战士为什么能攻下长江天险呢?不难看出体现出战士的英勇,在党的领导下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看重要人物。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渔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出课文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6、看主要事件。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

  7、看文章的议论抒情。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总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而且抒发了对周总理由衷的敬爱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8、看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

  例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

  9、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落花生》父亲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0、看文章的体裁。如果文章是说明文,它有自己的特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心思想,不必穿靴带帽。主题一般用“通过……表扬(或批评)揭示了……”的句型来概括。

  第三步: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只有如此,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从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整体把握文章情感是否确切,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文章的基调主要有“明朗、低沉、平淡、高亢、哀婉、悲愤”等,但每篇文章表达感情的不同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基调。有的文章甚至不同的部分基调也不一样。如下面几例:

  1、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属于典型的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基调;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典型的凄凉萧条、低沉委婉的基调;

  3、郭沫若的《天上的街灯》的基调是美好、恬静、而略带—丝忧郁;

  4、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感情基调,则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5、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林海》一文,感情基调应该是高昂热情的,才能表达出热爱大自然情感;

  6、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感情基调哀伤凄凉的;

  7、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上阙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而下阙的基调则是高亢激昂,强烈的感情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指挥若定的气魄;

  8、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

  9、曹操的《观沧海》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苍凉慷慨,悲壮激昂的;

  10、王安忆的作品《上种红菱下种藕》是一种细腻和平缓的基调;

  11、大多数说明文的基调是平和的。

  第四步: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是指找出文章的结构。拿到一篇要对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行整理,将有内在联系的段落进行归类。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七种。

  1、按时空顺序划分。

  例如写英雄好汉鲁达不畏强暴、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按时序可划分为“打之前”(探明情况)“打之时”(击中要害,痛快淋漓)“打之后”(智上梁山)三部分;写回故乡见闻感受的《故乡》,按时序可分为“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部分。写留学生活怀念老师的《藤野先生》,按地点转换可划分为“去仙台之前”(在东京)“在仙台”“离仙台”(回国)三部分。

  2、按题目语法结构划分。

  例如用“从……到……”这一介宾短语作标题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地点转移,文章可分为“百草园”“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按时间起讫结构全文,可按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段。《在烈日和暴雨下》可分为“在烈日下”“在暴雨下”两部分。

  3、按题意划分。

  例如《向沙漠进军》,按逻辑思维顺序可分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的危害性)“怎样向沙漠进军”(防治办法)“向沙漠进军怎么样”(已有成就和光辉前景)三大部分。《夜走灵官峡》,题中的“夜”(雪夜)指时间,“灵官峡”表地点,“走”表行文线索,文章可按“走”“不走”“走”分为三段。

  4、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文章是“总—分”结构的,可分为两段;是“总—分—总”结构的,可分为三段。

  例如《苏州园林》:“总”—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的布局特点。《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抒情议论,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分”—三个典型事例,“总”—抒情议论,再次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

  5、按中心句划分。中心句若在段首,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若在段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若在段尾,起总结概括作用。凡是有中心句的地方,表明这是文章的一个段或是一个层次。中心句与其他语句的关系是:其他句子有的是用来阐述、展开中心句的意思的属解说关系;有的是用来说明、支撑中心句的属支撑关系;有的是用来解释中心句意思所形成的原因的属因果关系。

  6、按感情线索划分。

  例如《荔枝蜜》,其感情线索是: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蜜蜂,全文分四段。《枣核》以“乡情”为线索:“我”为朋友带枣核时的疑虑;枣核捧在朋友掌心的神态;在美籍华人朋友中,枣核的份量简直等于故乡的故土。

  7、按不同文体特点划分。议论文通常分为三大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一些故事、小说,通常按情节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第五步:设计技巧

  设计技巧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连等。

  技巧设计,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朗读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读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读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读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六步:调动情感

  朗读一篇文章,如果缺乏内在的情感,即使技巧再多,声音也会显得干巴巴的,无法打动人。朗读者要在朗读时要通过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方法充分酝酿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随文字内容而运动变化,把握好态度和感情的分寸,形成感情丰富,变化自如,生动恰当的声音。

  1、情景再现:

  朗读者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想象,将文字描述的情景在自己的意识中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通过情景再现可以使朗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出相应的态度和情感。

  例:暴风咆哮着,几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倾盆,险恶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难行,冰雹夹着细砂,无情地向他猛扑,他的头上脸上,已开始流血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匍匐前进,把普罗美秀斯拉上来。(朗读者对这段文字的情景再现,可以感到气候的恶劣和“他”的坚强,增强朗读时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情感。)

  2、内在语: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演专业中的“潜台词”实际上都是内在语。挖掘文章的内在语,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读稿件,确定播出目的。其次,在稿件的大层次间体现了承接的特点和意图,主要体现在语句的衔接上。最后,在每个具体的语句中探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看看作者在文字的后面藏着什么意思。

  例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被邀请到某大学作过学术报告。其间,友人突然要求吕老谈谈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吕老师听后,十分幽默地说:"我早就预料到,雷声过后,必是倾盆大雨。”

  言外之意是:“我早就料到,你们不会把我邀请来仅仅只做个学术报告,这只是个引子(雷声),来后你们会让我讲一些更难更深层次的问题(倾盆大雨)。”

  3、对象感:就是朗读时设想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时与受众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呼应,即虽“目中无人”,但“心中有人”。

  朗读者有了对象感,才能把握对象的心理要求、愿望和兴趣点,融入真诚、尊重与关爱,缩短了传播与接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乐于接受。

  那么怎么获得对象感呢?

  我们要依据文章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设想和获得对象感。把握对象感的质与量:

  质——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

  量——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

  这之中“质”乃根本。就一篇稿件来说,对象感应该是稳定统一的。

  下面以《母爱》为例用六步备稿法具体分析:

  《母爱》

  ①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三斤,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②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向来温顺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斤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③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面前。

  ④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在一片寂静中慢慢地往回走去。

  分析:

  第一步:规范字音。朗诵者先将文章读一遍,看文中是否有自己不认识或拿捏不准的字词。例文中需要注意三处字音:

  1、嶙峋lín xún①形容山峰、岩石、建筑物等突兀耸立。也形容人瘦削而骨头突出的样子:峰峦嶙峋|瘦骨嶙峋。②比喻为人刚直:风骨嶙峋。

  2、和着:hè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3、仰天长哞mōu (1) 象声词,牛叫的声音。如:哞哞叫

  第二步:概括主题

  读着《母爱》这篇课文,强烈冲击胸口的便是那神圣而伟大的母爱。因为生存地极度缺水,使得一贯忠实憨厚的老牛不顾一切地冲到公路上阻拦军车,实施“抢水”行动。任凭人们驱赶、吓唬、鞭打都不为所动。老牛为求生而表现出的那种执拗、坚韧感动了所有人,运水战士宁愿受罚而送水给老牛,但如愿以偿的老牛竟意外地唤来了自己的孩子,让它贪婪地把水喝完。

  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老牛誓死抗争给它的孩子争得一盆解渴的水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精神的伟大。

  第三步:把握基调

  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赞扬深沉而厚重的母爱的文章,我们通过感觉可以确立文章的朗读基调为:充满深情地。

  第四步:划分层次

  通过朗读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了《母爱》奏响的三步曲:

  第一步,呈现文本开头部分,感知“水极少”,为理解后续故事的发生埋下伏笔。此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第二步,呈现文本主要情节,理解“牛极犟”,明白老牛“为生存而战”并为老牛最终得水而高兴。此为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三步,呈现文本意外结局,体会“爱极深”,惊叹老牛唤来了孩子,赞美深沉而伟大的母爱!此为文章的第三部分。


相关文章:

1.朗诵达到声音美的主要技巧

2.朗诵的技巧

3.朗诵有哪些技巧和训练方法

4.朗诵的技巧

5.关于朗诵的准备和技巧

414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