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考试试卷 >

广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12月份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 泽慧0 分享

高三调研考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自我评估机会,它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状况,发现知识掌握上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下面是关于广州市2025届高三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12月份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卜辞记载,商王经常向臣属的方国临时派遣使者。这些使者除了统率方国军队和监督方国外,到一定时间还要向商王汇报方国情况。这(  )

A.表明商朝直接控制了方国

B.促进了甲骨文的推广使用

C.说明商朝建立了官僚政治

D.有利于商朝扩大政治势力

2.西周时期,“友”是指亲兄弟或族兄弟;春秋战国时期,“友”用于指无血缘关系但交往密切、志趣相投的人,同时形成了以“信”为核心的交友之道,上述变化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

C.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

D.诸侯国之间平等交往

3.汉初,贾谊一再指陈当时“本末舛逆”的局势。后来,董仲舒通过阐释《春秋》之义,肯定“强干弱枝,大本小末”的观点。这反映了他们(  )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意图修正郡国并行体制

C.推崇重农抑商的政策

D.尊奉黄老无为而治思想4.北魏前期,国家规定征收的田租数量是二十石,但国家经常要超过这一标准加征田租。孝文帝改革后,加征田租的做法明显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增加

B.南北政权关系趋于和好

C.孝文帝的汉文化修养深厚

D.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5.南宋出现大量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如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表彰晋文公立志复国的精神;刘松年的《便桥图》,描绘了唐太宗在便桥与颉利可汗订盟退兵的历史场景。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也成为众多画家笔下的题材。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南宋(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C.偏安半壁的局面

D.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6.康熙年间,宫廷内不仅在指定的房间配有化学制药用的工具和器皿,还为合药、蒸露、贮存西洋药物专建露房。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法制药临床应用的效果良好 B.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C.开放包容态度促进中西医结合 D.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7.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期,天京城“买卖街极多做洋枪铺户,佛兰西人城内甚多,俱穿长毛服饰,携带洋枪及各种枪械在彼消(销)售”。这一现象(  )

A.说明了太平天国依赖西方武器 B.开启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C.反映了西方列强同情中国革命 D.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8.下表为1925年3月1日各大城市银元与铜元兑换率比较情况,由此可推知(  )

城市

1银元兑铜元数

城市

1银元兑铜元数

城市

1银元兑铜元数

上海

217.0

汉口

264.0

北京

284.0

烟台

242.4

宁波

204.0

福州

205.0

杭州

197.0

苏州

210.0

南昌

199.2

南京

227.4

天津

280.0

沈阳

229.0

——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北京商品经济最发达

C.币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

9.1944年,《新华日报》刊登了太行区李来成家作为“新式家庭”,提倡民主家风、制订生产节约计划与建立相关激励机制,生产成绩显著的事迹。后来该事迹被改编为秧歌剧,影响很大,推动更多新式家庭诞生。由此可知,新式家庭(  )

A.体现了“三三制”的落实

B.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C.加速了土地革命的推行

D.适应大生产运动的需要

10.20世纪50年代,山西农村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

张大伯笑嘻嘻,开言他就把话提;

新式步犁好家具,犁的深来犁的细,

我老汉活了五十几,今年初用这东西。

不是入了农业社,个人哪能买得起?

……共产党毛主席,专为人民谋福利。

号召咱们组织起,将来使用拖拉机。

此民谣反映了(  )

A.生产方式的变化

B.人民公社的建立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11.1984年,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在广州耀然登场。各地商家踊跃入市,外国商人慕名而来,最兴盛时有上千个档口。人们拿着国家之前配发的粮票去兑换各种小物品,比如塑料盆、塑料桶等。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单一所有制结构被突破

C.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成就

D.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12.约公元前2042年,一份苏美尔的账目记录了一位官员的收支情况,该账目采用六十进制计数法。收入部分是从温马省政府收到的白银数量,支出部分是为温马省采购的动物油和铜的数量以及支出总额。作为直接证据,该账目可用于研究(  )

A.两河流域农民的负担

B.苏美尔地区金属铸币水平

C.苏美尔人的国家治理

D.北非地区的科技发展状况

13.1714年,英国议会提供丰厚的奖励以寻找精准测量经度的方法。1759年,约翰·哈里森制作的航海钟证实了“钟表法”测算经度的精确度和可行性,且可以随身携带。该航海钟的发明(  )

A.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

B.受益于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

C.基于英国海外殖民扩张需要

D.表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4.19世纪末期,欧洲民众要求进一步改善社会生活,劳工运动、妇女运动、合作运动等社会运动广泛发展;与此同时,欧洲重要的工业国家都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立法,如劳动组合法和国民保险法等。这表明上述国家(  )

A.社会管理职能扩大

B.常任文官制度出现

C.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15.二战后,埃及史学家艾哈迈德指出,大量外国金融资本的涌入使埃及受制于资本市场和欧洲政治,英国借此殖民埃及并建立了自己的垄断体系;埃及经济学家拉希德强调科学技术是塑造埃及历史的主要力量,认为只有遵循上层制定的计划、集体化和大规模工业化的纲领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他们的观点(  )

A.肯定了杜鲁门主义

B.推动埃及践行苏联模式

C.符合不结盟的原则

D.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16.1961—1964年,纽约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将近20万套,此后保障性住房年均增长量可达3.5万套左右;70年代后,新建公共住房数量逐渐下降,公共住房政策逐渐停止。这一转变(  )

A.反映了美国经济进入战后黄金时代 B.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体稳定

C.体现了政府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延缓了经济危机爆发周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以其“枕江负海”的优势,成为“海陆之饶”和“江海之利”的象征。时人观念中的江南地区不仅包括浙江、江苏等核心地带,还涵盖了江西、湖广、福建等经济腹地。江南地区各省形成内部贸易市场体系,江西、福建等地的茶叶、烟草、蔗糖等商品,纷纷汇集杭州等地,吸引了徽商、闵商等前来购货,并通过港口将商品销往海外。江南也是丝绸、棉布、瓷器等大宗商品的主要产地,几乎垄断了这些产品的生产。有学者因此提出了“海洋江南”的概念。

江南与海洋的互动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向海性”发展,江南在“海上丝绸之路”和早期贸易全球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王朝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曲金良、朱雄《“海洋江南”:海洋史视野下明代江南经济的“向海”特性》等

(1)根据材料,概括“海洋江南”的内涵。(6分)

(2)结合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的“向海”特性对明朝统治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广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12月份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法国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图

材料二 1945至1975年,是法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被称为“光辉30年”。下表是这一时期主要的乡村政策。

名称

年份

规划中的相关内容

莫内计划

1947—1952

更新农用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

第二个国家计划

1954—1957

推动乡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乡村行动区

1960

为乡村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支持乡村小型工业

农业指导补充法

1962

建立农业结构行动基金;为农民提供退休养老金;开展乡村青年培训,建立生产合作组织

区域自然公园

1967

保护自然空间,维持生态保护和休闲之间的平衡

土地占用规划

1970

明确土地的各功能区,避免城镇空间的无序开发

中部山区规划

1975

为发展中部山区而制定的规划(以农业为主,兼顾山区)

——以上均摘编自汤爽爽、冯建喜《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法国城乡人口变化的趋势,概括影响城乡人口变化的因素。(6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法国“光辉30年”时期乡村政策的理解。(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学者认为,如果以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现代机器工业兴办作为本国工业化的起点,以1978年比较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基本建成作为阶段性的终点,在中国工业化的世纪历程中,共走过了四个相互不同且前后交错的阶段,构成了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的四个阶梯。

阶段

阶梯

19世纪下半叶

缺乏工业化战略规划下的不完整移植与有选择仿效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

自由市场模式下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20世纪30—40年代

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向国有重化工业体系的转变

20世纪50—70年代

后发追赶型国家大推进模式下的完整工业体系建设

——摘编自方书生《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的四个阶梯》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一个或多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808年,英国驻巴格达官员里奇考察了古巴比伦遗址,并于1815年出版《巴比伦遗迹日记》,由此两河流域考古在欧洲引发巨大关注。当时,欧洲国家出现了“外交家兼考古学家”这一种所谓的新职业。1843—1845年,法国驻摩苏尔领事在霍尔萨巴德(今伊拉克北部)发掘出土的文物帮助卢浮宫建立了第一批亚述收藏。1845年,英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馆随员发掘了亚述巴尼拔、尼姆鲁德等遗址,为大英博物馆收集了亚述浮雕和泥板文书。在上述一系列考古发掘基础上,楔形文字系统被成功破译,开启了一门新的学问——亚述学。

——摘编自艾仁贵《从文明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材料二: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表(部分)

类别

项目例举

联合考古

印度西南沿海古代港口与城址(2014)。(该地发掘的中国陶瓷与钱币类型、数量远多于世界其他地区)

历史古迹保护修复

蒙古国古建筑兴仁寺和夏宫(1957)、柬埔寨吴哥古迹(1997)、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2015)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4)。该遗产项目的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涉及时间早至公元前2世纪

博物馆展览交流

中国9家博物馆接力展出在战火中得以保存的阿富汗珍贵文物(2017—2020)

——摘编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等

(1)结合材料一,评析英法在两河流域的考古活动。(6分)

(2)结合材料二,选择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就此合作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8分)

广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12月份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A

C

D

D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内涵:江南地区背靠大海,有优越的江海地理位置;江南地区有广阔经济腹地,内部贸易市场与海外贸易市场相联系;江南地区是海外贸易商品的主要产地。(每点2分,共6分)

(2)促进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使江南地区成为国家财赋的中心;促进商人经济地位提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海外大量白银流入江南,推进了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进而推动赋税制度改革。(每点2分,共6分)

18. (1)趋势:乡村人口下降;城市人口上升。(每点1分,共2分)

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国家政策的调整;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每点1分,共4分)

(2)理解:(是什么)这一时期法国的乡村政策覆盖面广;注重发展生产力和保护自然相结合;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特点;与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为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法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乡村发展遇到困难,需要政府对乡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通过立法和制定经济计划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怎么样)法国光辉三十年时期的乡村政策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拓展了,乡村功能;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法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示例一(对一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

我认同学者认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工业化是“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向国有重化工业体系的转变”的观点。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工业在自由市场模式中,主要发展轻工业。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通过颁布法规和制定政策等发展重化工业。全面抗战爆发后,统制经济模式下,中国工业化迅速走上国家主导的模式,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推动着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时局影响,国民政府未能找到切合当时本国国情的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的工业化路径和方案。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在时局的影响和国家的主导下向重化工业体系转变。

示例二(对多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

我认同学者提出的“百年中国工业化共走过了四个相互不同且前后交错的阶段”的观点。

19世纪下半叶,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意图挽救清朝统治,中国工业化起步。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当时工业化缺乏工业化战略规划。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在没有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模式中,主要发展轻工业。

抗战爆发后,在统制经济模式下,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推动着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时局影响,国民政府未能找到切合当时本国国情的工业化路径和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实施,初步建立起重工业的基础。我国的工业在国家的主导下,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曲折,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示例三(对观点进行补充)

我认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应再细化为四个阶段。

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框架。

1958—196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尝试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加速工业化进程,但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经济严重困难,随后进入了调整时期。

1966—1976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影响,许多工业项目被迫中断或放缓。尽管如此,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仍然取得了进展。

1977—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对工业化政策进行调整,重视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做了准备。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随着时局的变化经历曲折发展,应再细化为上述四个阶段。

示例四(提出新观点)

我认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到1911年:工业化的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工业,标志着近代化的起步。清末新政颁布了鼓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1912年到1949年:局部工业化阶段。清政府被推翻,北洋政府颁布政策法规,鼓励创办实业,国民政府进行了一些工业化尝试,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促进工业化发展。但由于时局的限制,该时期工业化未能全面。

1949年至1978年:全面工业化阶段。建国初期,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框架,随后在国家的主导下形成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曲折,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8分,结论2分)

20.(1)英法利用职权对两河流域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是一种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考古活动。这些活动或盗取或破坏了当地的历史遗存。这些活动客观上促进对古代西亚文明的研究。(6分)

(2)答案示例

联合考古示例

印度西南沿海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与印度进行联合考古。(4分)

这一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架起亚洲民心相通的桥梁。(4分)

古迹保护修复示例

中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希瓦古城建筑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极高;中国西北与乌遗产在气候、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似性;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国敦煌考古与修复工作经验与技术可以为其作为借鉴。(4分)

这一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架起亚洲民心相通的桥梁。(4分)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加亚洲文明价值阐释;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丝绸之路跨国保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4分)

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多种文明地带,展开了东西方之间持续而广泛的商贸与文化等交流活动。是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的

杰出范例。这些合作揭示了亚洲重要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向世界阐释、传播、展示了亚洲文化之美。(4分)

博物馆展览交流示例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亚洲文明互鉴;阿富汗文物在战乱中损毁严重,得以保存的文物需要得到保护,中国与阿富汗携手保护文物共守丝路文明。(4分)展览对推进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中阿和平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世人了解古代中亚文明;增进了亚洲文明间的相互了解。(4分)

高三历史提分技巧有哪些

第一,兴趣第一-保持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发现历史难学,把学习历史看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分配给他的任务,而不是主动学习。事实上,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想象历史悠久灿烂的文明,古今中外英雄传说,壮丽的历史事件本身就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第二,方法为主

1。阅读历史教科书。阅读历史教科书需要“阅读”目录、介绍、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问题和年表。首先,在理解各章节和程序及其内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要讨论的问题和要讨论的方面。其次,根据教材,从各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几点,包括每一点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并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第三,找出书中的核心词和关键词,明确哪些必须记住,并标出,以加强记忆。

2.上课时注意听,课后多记住,记住一些历史时期的背景。要了解一个历史事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了解其意义、作用、影响等,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记忆。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可以帮助你理解历史文本以及拓宽你的知识。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是高考历史中另一种常见的题型,它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真阅读材料

在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时,高考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关键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以及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示例:某题提供了一段关于清朝末年社会变革的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清朝末年社会变革的背景和动因,以及这些变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提取关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步骤。学生需要学会捕捉材料中的转折点、关联词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内涵和外延。

示例:某题提供了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材料,要求高考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具体行动和贡献,以及这些行动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解答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时,学生还需要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示例:在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时,学生需要结合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来全面理解变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解答问题,还能够展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1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