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试题带答案
安徽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联考(12月19日举行),本次题型难易程度适中。下面是关于安徽天一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试题带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5届高三天一大联考安徽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孙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家,不在于创作数量的丰盛,而在于作品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综观孙犁的小说创作,仅有一部长篇、两部中篇和四十多个短篇,单就数量而言,确实不算多,然而正是这些小说作品,使他赢得了大量读者,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犁的小说创作,始终回荡着时代主旋律,将重大时代主题寓于日常生活和摹写中,力图通过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
《荷花淀》写的是几个妇女的寻夫遭遇;《嘱咐》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中的一夜短暂停留;《山地回忆》写的是一次河边的摩擦与和解等生活琐碎。这些作品中既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没有重大的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而是些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中蕴含着重大的时代主题,传达出时代的“主要的旋律”: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热爱子弟兵的热情表诉……这难道不是那个时代奏出的最强音吗?
孙犁在小说中经常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清新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他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抒情与写景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在《正月》里有两处描写:“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得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第二天,就是好日子。天空上只有两朵白云,它们飘过来,前后追赶着,并排浮动着……”前一处通过对小桃树在春天里显示出的生机和活力的描绘,我们看到了即将结婚的小说主人公多儿的青春活力和喜悦之情;在后一处描写中,我们从阳光照耀下的晴空两朵白云互相追逐交叠中,感受到了一对新婚夫妇美好的生活韵味。可以看出,作家笔下的景物描写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优美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总是和现实生活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他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谈到作家孙犁,许多读者便自然而然地想到冀中平原,这是因为他的小说,不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讲述风俗民情,都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孙犁是冀中人民的儿子,在冀中的阳光里和土地上出生长大。冀中人民哺育了孙犁,而孙犁的笔也是饱吸了冀中人民感情的汁液后,才写出了那样瑰丽多彩的人民的诗篇。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让我们领略到了北方“社戏”的风味:“乡下人看戏,要拼着全部力气和一身大汗。戏唱到热闹中间……台下就像突然遇到狂风的河水-样,乱挤乱动起来。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讲究看戏扒台板……他们通常是把小褂一扒,三五个人一牵手,就从人群里劈进去……”和鲁迅《社戏》中充满优雅气氛的民间唱戏不同,这是北方平原上的粗犷格调。
有些人因孙犁作品中鲜明的地方色彩而将他的艺术风格主要归结为白洋淀地区人民生活的乡土色彩,这种看法虽有些失之偏颇,但将其作品中浓郁的地方色彩作为研究其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还是非常恰当的。
凡读过孙犁作品的人无不赞赏他的语言。孙犁的语言是从群众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诗一样的结晶,简洁精炼、率真朴实。他认为,“文学的语言应当是大众的口头语,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在他的作品语言上用功夫,加以洗练和推敲。”语言愈是精炼,就愈有表现力。孙犁的短篇小说往往三四千字就是一篇。以这样短小的篇幅,包容丰繁的社会生活内容,要归功于他语言的简洁精炼。
(摘编自纠福荣《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材料二:
孙犁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孙犁认为:“作品的情节应该是合乎情理的或合乎人情的。这种情理或人情又是应该合乎一个时代的伦理观念的……艺术的高潮应该是情节发展最后达到的道德力量。”
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既是孙犁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他创作追求的一种境界。荣辱是伦理思想中重要的问题,古代思想家荀子就专门讨论过荣辱的各种表现。为了拯救祖国,鲁迅先生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孙犁对此评价:“他要做一个文学家,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使他们知道什么行为耻辱,什么行为光荣……”孙犁也运用抗战小说的形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
《荷花淀》中有这样的描写: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水生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参加了抗日队伍。这是“光荣事情”,所以得到了家人和全庄男女老少的支持。
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具有强烈的惩恶劝善作用。孙犁作品风格的道德力量是自然具体的,是潜移默化的,几乎没有任何装潢和标榜。因此他的作品才在不动声色中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田阳《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犁创作的小说数量在作家中并不算多,但他凭借高质量的作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成为一代名家。
B.孙犁的小说带有浓郁的白洋淀地方色彩,这与他在冀中出生长大,满怀深情描写那里的人们有关,富有地方色彩成为他创作中最突出的风格。
C.孙犁善于从群众的日常口语中提炼出简洁精炼、率真朴实的语言,这有助于他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D.孙犁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他创作的抗战小说中就包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以此告诉人们应知道“荣"“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容和形式”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使论述更生动形象;“社戏”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了北方民间唱戏与鲁迅笔下的不同。
B.两则材料都围绕孙犁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特征展开,且二者的行文结构也相似,在对特征展开论述时都运用了层进式。
C.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对比手法,如材料一《社戏》与(风云初记》中北方“社戏”的不同特点、材料二鲁迅与孙犁之间都形成对比。
D.两则材料都直接引用了孙犁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和孙犁本人有关文学创作的看法,使表达 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正面论证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正月》中,孙犁通过对祖传织布机的描写,折射出农村重大变化:“在这一百年间,我们祖国的历史有过重大的变化,这机子却只是陪伴了三代的女人。”
B.孙犁曾说:"我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和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读的也比较多,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
C.小说《村歌》以农村女青年双眉参加生产组为线索,表现了以双眉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觉醒与探索,以及农村人民对于社会变迁的认识与接纳。
D.孙犁早期小说《琴和箫》发表后,引起了一些非议,他后来说:“作品虽然基于当时迫切的抗日要求,但还没有多方面和广大群众的伟大的复杂的抗日生活融会贯通。”
4.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增强论证的效果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孙犁小说具有诸多鲜明的艺术特征,请你从“诗情画意”“荣辱观”两个角度中选择合适角度对下面两则语段展开分析。(6分)
(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二)《蒿儿梁》以一九四三年日寇冬季扫荡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杨纯医生和护士刘兰带五个伤员转移到蒿儿梁:自从添了这么七个生人,小庄上热闹起来,两盘碾子整天不闲,有时还要点上灯推莜麦,青年人要去放哨、坐探,小孩子要去送信砍柴,妇女们拆洗伤员的药布衣服,分班做饭。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棵柿子树
贾荣勤
二十六年前我高考落榜,来到燕赵腹地当了一名守护铁道桥的武警战士。无意中发现,指导员每天傍晚都会登上营房东南角小土山上的六角亭,先是扫视河对面桥北的哨所,然后总会有意无意地望向西南方向。
这一天,我看指导员上了六角亭,也跟着爬了上去。顺着指导员的视线,看到四五里外的山头上隐隐约约有一棵树。
指导员回头看了我一眼,说:“那是棵柿子树,现在正是成熟时,树上挂满了小灯笼般的柿子。”
此时,我发现指导员的眼睛特别亮。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担任了文书的工作。工作忙碌而充实,转眼到了次年的春天。这天,吃过晚饭,发现指导员在等我。他看了我一眼,问道:“最近怎么没有备考啊,不想考武警指挥学校了?”
见我低头不说话,指导员接着说:“真想退伍后靠你三姑的关系找工作吗?”
我愣住了。他咋知道我三姑在县里当领导,甚至连我退伍后的就业想法也摸清了。
或许是看出了我的疑惑,指导员用手指轻轻敲着笔记本,笑了笑说:“我不光知道你的信息;全中队所有战士的信息我都了解。你有文化,做事认真肯吃苦,我真希望你能考上军校,做一名指挥员。”说完,叹了一口气,把笔记本向我一推,径直起身离去。
我拿起笔记本,发现整页都是关于我的情况。翻到下一页,是刘班长的信息。翻遍笔记本)发现中队一百多名战士的信息,都记录在册,每人一页,甚至连家人的健康状况也记得清清楚楚。
我突然记起,两个月前,母亲来信说吃完我寄回家的治疗风湿的中药,她的老寒腿不那么疼了,能干些轻微的农活儿了。我当时蒙在鼓里,一直在纳闷。现在明白了,除了指导员,还能是谁呢?想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放下笔记本,看向窗外。指导员在院子里踱了一圈,爬上了土山,远眺桥北岸的哨所,见无异常,又转身凝望着西南方向。我知道,他在看那粿柿子树。
我出门爬上了六角亭。指导员显然知道是我来了,没有回头,轻声说道:“知道你想问我,为什么总来看那棵柿子树。”
然后指导员讲起了他的故事。
指导员出生于鲁北平原的博兴县农村。入伍第二年时,回家与邻村一个叫丽的女孩相亲。两人对过眼光,觉得是自己等待的另一半,约定等他退伍后就喜结连理。入伍第三年时,他考取了武警指挥学校,毕业后,到这座铁道桥边担任了排长。工作稳定后,回老家迎娶了丽。一年后,可爱的儿子出生了,取名叫哲。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很少,一封封充满思念的信件,成了一家人联系的主要桥梁。可是三年前,有一次回家探亲……
我听得正入迷,一声紧急集合号突然传来,指导员和我几步纵下土山。
几分钟后,指导员全副武装来到队伍前,目光坚毂地下达战斗指令:“支队接到公安厅协查通报,邻县发生一起特大人身伤害案件,嫌犯有可能会在附近出现,如发现嫌犯踪迹,务必擒获。中队长不在,我全权指挥,现在开始行动。”说完,他抓起中队部门口的自行车,飞身上车向桥北哨所而去。
三天后,嫌犯被刑警擒获,警报解除了。空闲时,我经常想:指导员回家探亲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和那棵柿子树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天,我揣着好奇,又跟随指导员上了六角亭。我试探着问道:“那天您讲到回家探亲.…..."指导员神秘地笑了笑:“以后会告诉你的。”看他不想说,我转移话题道:“按部队规定,您升到副营职就达到了带家属随军的条件了。估计很快就能升职,一家人就团聚了。”
那棵柿子树的秘密,我时常想起,可是又不敢再问,只能藏在心底。
转眼到了瓜果飘香的秋天。这一天,支队发来一份调令:调指导员去石家庄担任支队宣传股股长,副营职。
指导员交接完工作,已是傍晚。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走,我带你去和那棵柿子树辞行。"走到半路上,我问道:“那次您回家探亲,遇到了什么事?”指导员有些伤感地说:“我回家探亲一般是穿军装,那次穿了一身便服。回到家,哲看到我进门,愣了一下,问我找谁。虽然儿子随即认出是我,扑进我的怀里,但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山包前,远远看到了那棵柿子树,树下坐着两个人。走近了,树下一个少妇和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起身向我们急速走来。小男孩高喊着“爸爸”冲进了指导员的怀抱。
此时我才明白,指导员回家探亲没有被儿子认出后,索性把他们娘俩接过来,租住在了柿子树下的村子里。
我眼前不由浮现出每天傍晚,丽和哲娘儿俩坐在柿子树下眺望着营房的六角亭,而指导员在六角亭凝望着这棵柿子树的情景。
指导员抱着哲,转身望向那棵柿子树。
那红红的柿子压弯了枝头,在秋风中轻轻晃动,仿佛是在给我们送行。
指导员放下怀中的儿子,用力握住我的手,脸色凝重地说:“我希望下次回到哨所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一名指挥员!”
我紧握住指导员有力的大手,迎着那期待的目光,坚定地点了点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我”的观察和了解,指导员认为“我”是一个有文化且做事认真肯吃苦的人,这是他一直激励“我”考取武警指挥学校的一个原因。
B.看了指导员的笔记本后,“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是因为指导员用心记录中队战士的信息,特别是给“我”家里寄药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我”。
C.“按部队规定……估计很快就能升职,一家人就团聚了”,在与指导员对话时,“我”就预言他即将升职,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着敏锐洞见力的人。
D.文章结尾,面对指导员的期许,虽然“我"没用言语直接给出回答,但紧握指导员的大手、坚定地点头就是最好的回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续使用“叹气"“推”“起身离去”等动作描写,从中可见指导员对“我”落榜后不思进取、寄希望于找关系的失望。
B.“我眼前不由浮现出……这棵柿子树的情景”,从“我"的角度想象丽和哲娘儿俩的等待、指导员的凝望,传达出他们对彼此的深切挂念。
C.“那红红的柿子……仿佛是在给我们送行”使用比喻手法,化客体为主体,表现了“我们”即将离开时心中生发的依依不舍之情。
D.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追忆二十多年前当铁道武警战士期间的故事,以小见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普通士兵的人生经历、情感状态。
8.小说在指导员叙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情节上的延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答:
9.小说题目是“那棵柿子树”,“柿子树"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柿子树”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天,丁公谒见。帝以丁公狗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杰,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徽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二:
以大又服天下者,以诚而已矣,未闻其以术也;奉义为术而义始贼。又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夫高帝当窘迫之时,岂果以丁公为可杀而必杀之哉?当诛丁公之日,又岂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为德哉?欲惩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思,且嚣然曰是天下之公义也。则借又以为利,而吾心之恻隐亡矣。
夫义,有天下之大义焉,有吾心之精又焉。精者,纯用其天良之喜怒恩怨以为德威刑赏,而不杂以利者也。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之必诛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违其恩怨之本怀,矫焉自诬以收其利。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废而勿用可也;斩之,则导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随其后,则君父罔极之恩,孰不可忘也?鸣呼!此三代以下,以义为名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匿①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慝:恶,邪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氏臣A岂可尽B诛邪C今上始得D天下E而以私怨F求一人G何H示不广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 A.“滕公待间”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的含义不相同。
13.B.“招亡纳叛”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用法相同。
C.“义者,心之制也”与《石钟山记》“则山下皆石穴罅”所用文言句式相同。
D.D.“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布多次使刘邦困窘、受到羞辱,在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季布的处境极为危险,于是换了装扮,成为奴隶来到鲁地朱家。
B.朱家知道季布投奔自己是为求举荐后,亲自去洛阳拜见滕公,陈述利害得失,最终使季布得到高帝重用。
C.丁公原是项羽手下将领,在彭城西追击刘邦时放过了刘邦,在项羽灭亡后,丁公前去拜见刘邦,却被斩首示众。
D.刘邦后来对季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王夫之看来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与“精义”的内涵要求相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
译文:
(2)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
译文:
14.对于高祖杀丁公一事,司马光和王夫之各持什么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霜天晓角 林 逋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①,声摇动、枝头月。 梦绝,金兽爇,晓寒兰
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少年游 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
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①玉龙:代指笛。三弄:《梅花三弄》。②金兽:香炉。爇:点燃。③寿阳妆罢:本句化用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梅花妆典故。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兽爇,晓寒兰烬灭”与“燎沉香,消溽暑”(《苏幕遮》)都写到词人焚烧香料,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B.林词选取开放的梅花、皎洁的月亮、阶前积雪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富有特色的冬日夜晚图画。
C.杨词下片描绘梅花“芳艳”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借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来表现,含蓄蕴藉。
D.“千寻翠岭”三句由物及人,既写出了花朵的色泽鲜明、生机勃勃,又传递出对远行人的思念。
16.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借景抒怀,林词以“雪”结尾,杨词结尾写到“风雨”,请简要分析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其中“______,______"两句照应了欲“进”而不能。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以“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诗经》的创作缘由,即抒发愤懑。
(3)小明暑假去成都旅游,得知成都在历史上因织锦业发达,有“锦城”“锦官城”之称,不禁想起这两种称呼在唐诗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大多数人会___A____地随季节和气温增减衣服:冬天要多穿,( 甲 )。而有人一到夏天,就把自己牢牢地包裹在防晒衣中,疑问也就来了:( 乙 )?实际上,人们惯性意识里的“穿得越少越凉快"可能并不成立。
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许多人小时候都曾在___B__时打开冰箱门,来获取一些凉意,这就是辐射散热。辐射散热,是指人体将热量以热射线的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一般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①一是有效散热面积,②二是体表温度和外界温度的温差影响。③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会向外散热,④衣服穿得少也就意味着有效散热面积大。⑤但当外界温度较高时,⑥人体尽管很难通过热射线的方式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高温场合下衣服的作用,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论证:有人对比了两组参与实验的工作者,高温天气下,不穿衣服的人会因体温太高导致劳动能力下降,而穿着衣服的人( 丙 )。
人体还有两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对流散热。传导散热,是指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像平时敷的冷贴,就是这个原理。对流散热(a)。人们扇扇子感受到凉意,就是这个原理。除了穿衣外,夏季防热,还需注意下面几点。
外出时,防晒太阳镜也不能忘,人的眼睛与眼周十分脆弱,若遭到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夏季即使又热又渴,也不要拿起冰水一饮而尽。喝水太猛可能会造成人体电解质紊乱,引发血压升高等状况,过量的冷饮则会给肠胃带来刺激。此外,在出汗的情况下皮肤的毛细血管会处于扩张状态,若突然洗冷水澡,会刺激血管收缩,引起心悸等状况。最好等到体温恢复、汗液蒸发时再洗,并且尽量把水温控制在38℃至40℃之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
20.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a)处写出相应内容。(3分)
答: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答:
22.关于夏季防热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最后一段用三个否定句进行概括。(3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中提及,孙犁在文学语言创作上借助大众口头语,并将群众口语反复锤炼、推敲,使其变得简洁精炼,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
孙犁对文学语言追求的过程与人们求学、治学、成才创业等过程亦有相似之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天一大联考安徽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B项,“富有地方色彩成为他创作中最突出的风格”不正确,从文中“有些人因孙犁作品中鲜明的地方色彩而将他的艺术风格主要归结为白洋淀地区人民生活的乡土色彩,这种看法虽有些失之偏颇……"可知。
2.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的能力。
思路点拨A.“表示强调,突出了……不同”理解错误,“社戏”的引号应是特定称谓,突出了孙犁对北方民间唱戏的描写与鲁迅的《社戏》同样精彩。B.“行文的结构也相似,在对特征展开论述时都运用了层进式”错误。 C.从材料二可知,孙犁对鲁迅的评价表现了他对鲁迅的认可,他们之间并没有对比。
3.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A项、C项,可以体现出孙犁小说寓时代重大主题于平凡生活之中的观点,B项可以体现出孙犁小说对优美的意境、真挚情感的追求的观点。D项是在说孙犁对自己早期作品创作的反思,与材料内容无关。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的能力。
答案①运用排比句。使用两组排比句,增强了表达的语势,同时也强化了孙犁小说取材和主题两方面的特征。②巧妙使用关联词语。“既没有……也没有……而是……”“然而”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论证层层深入,
逻辑严密。③反问手法的使用。以简短有力的反问句结尾,强化了孙犁小说以平凡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特点。④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孙犁的几部作品,论证了他的作品多在日常生活的摹写中传达时代主旋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答案(一)体现了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月亮、水淀、荷花,如雪地、云彩般洁白的苇席,月下编着苇席的女人,作者以清新质朴的笔调将人物活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3分,意思对即可)
(二)体现了孙犁小说的“荣辱观”。小说刻画了普通百姓对战士的细致关怀,表现了对抗战的无私奉献。为照顾受伤的战士,人们各尽所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为此感到光荣,体现了民族大义面前人们的荣辱观念。(3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C项,"*我’是一个有着敏锐洞见力的人”说法错误,从文中“看他不想说,我转移话题道……”和后文来看,这里并不能表现“我”是一个有着敏锐洞见力的人。
7.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A.“不思进取”程度太重,从文中“新兵训练结束后,我担任了文书的工作。工作忙碌而充实”“你有文化,做事认真肯吃苦,我真希望你能考上军校,做一名指挥员”等来看,应是指导员希望“我”报考军校,做一名指挥员。C.“比喻手法”错误,应该是“拟人”。D.“风云变幻的时代”错,文中虽写到协查嫌犯,侦察对岸哨所等内容,但不能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答案①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避免故事情节的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顿生波澜。②插人协查嫌犯的内容,有利于丰富指导员的形象,突出了人物果敢、有担当的形象特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中重要物象的内涵的能力。
答案①柿子树是指导员妻儿租住的村子里的那棵树。②柿子树是亲情的纽带和情感的寄托,寄托着指导员对妻子、儿子的思念与爱。③柿子树是“我”成长的见证者。柿子树见证了“我”入伍以来逐渐成熟、立志备考军校的过程,寓意着人生的进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是指导员奉献精神的见证”“线索”等其他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C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句式的能力。
思路点拨A.“滕公待间"的“间”是“机会、时机”的意思;“道芷阳间行”中“间”是“秘密地”的意思。B.“招亡纳叛”中的“亡”是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是一般动词,丢失、遗失。D.前一个“而”,连词(表示转折);后一个“而”,你的。
12.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B项,“朱家知道季布投奔自己是为求举荐后”错,由原文“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不能得出“季布投奔自己是为求举荐”。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况且凭借季布的贤能,朝廷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样(这种形势下)他不是向北投奔胡人,就是向南投奔百越部族啊。(关键词“求"“走”的翻译1分,大意2分)
(2)所以刘邦赦免季布并任用他,是很好的,足够依此激励臣子尽忠报国了。(关键词“善"“劝”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司马光认为高祖杀丁公是依据天下形势做出的深刻而远大的决断。丁公虽有恩于高祖,但根据大义的要求,高祖做出了英明的选择,符合礼义的要求,利于国家长治久安。②王夫之对此持批评态度,王夫之认为刘邦称帝后杀害自己的恩人,是借义之名行利之实,是一种牟取私利而违背天地良心的极丑恶的行为。(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楚地人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多次窘困羞辱汉王。项羽灭亡后,高帝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道:“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只不过是尽职罢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因为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为什么要显露自己胸襟的狭窄呀!况且凭借季布的贤能,朝廷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样(这种形势下)他不是向北投奔胡人,就是向南投奔百越部族啊。您为什么不从容地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呢?”滕公于是就待有机会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高帝进言。高帝便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任他为郎中。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臣司马光评论说: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事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诚而遭受杀戮,这是为什么啊?是由于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了。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义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因此汉高祖据大义作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义仍不予宽容。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远广吗!
15.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的能力。
思路点拨B项,“冬日夜晚图画"错,由内容分析可知,上片“开放的梅花、皎洁的月亮”写夜晚景象,下片“阶前积雪”写清晨景象。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案 ①林词结尾写清晨屋外台阶前的积雪,以环境的严寒衬托梅花的高洁品质,表达对凌寒开放的梅花的赞美之情,以及赏花的惬意之情。②杨词结尾写梅花遭遇风雨摧残,托物寄意,表达了词人对梅花零落的惋惜、惆怅之情,隐含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感叹。(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氶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 A自然而然B汗流浃背(大汗淋漓、汗如雨下)(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第②句,改为“二是体表温度和外界温度的温差”。第⑥句,改为“人体不但很难通过热射线的方式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每改对一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答案 是指人体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使热量散失的一种散热方式。(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答案甲:夏天当然要少穿乙:穿这么多不热吗丙:劳动能力则相对较高(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答案 ①外出时不要将眼睛与眼周长期暴露。②又热又渴时不能将冰水一饮而尽。③身体出汗时不要立刻洗凉水澡。(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孙犁在文学语言创作上借助大众口头语"告诉我们不论是求学、治学还是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善于借助、利用外在的事物,资源;“并将群众口语反复锤炼,推敲,使其变得简洁精炼"告诉我们在求
学、治学、成才创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不懈努力,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反复实践,锤炼化才会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表明经过重重锻炼、实践后,将知识、经验理等内化为自己所有,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参考立意:①在书本知识之上,实践钻研,获得学问真谛;②善于借力,刻苦锤炼,赢得事业成功;③他山之石经磨砺锤炼,终成美玉;④以学习借鉴为基,以实践钻研为过程,内化出自己的成功;等等。
高三联考成绩有什么用?
高三联考,一种多所高校联合进行的考试,旨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高考环境。联考成绩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即将面临的高考压力,还能够让他们认清自己的实力和位置。联考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感受到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明白自身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求更好的成绩和未来。
在提高成绩方面,高效的时间管理至关重要。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习、休息和娱乐,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利用好每一分钟,做好笔记,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思考,紧跟老师的思路,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在课后节省更多时间用于复习和巩固。课后复习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对于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具有重要作用。定期复习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能有效提升考试成绩。
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以及定期复习,高三学子能够有效提高成绩,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语文如何复习?
1、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吃透。考题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据某家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出。平常的考试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要求理解每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的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这样三遍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
3、书看得差不多了,知识体系也整理好了,接下来开始做题。做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质量,再求数量。
4、背题。所谓背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把整个题目背下来。而是做了以后,把做过的练习册.试卷等等都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
5、复习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学习资料,想让阅读更有效率的同学,可以通过《精英特全脑快速阅读软件》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坚持就会有收获,祝你成功!